分享

匡時香港2017秋拍 | 重要青銅器和香港重要藏家專場擷珍

 alayavijnana 2017-09-30


重要青銅器


商晚期 青銅龍紋壺

尺 寸:H 30.5cm

HKD: 1,200,000-1,600,000


《周禮·秋官·掌客》有:「壺四十。」鄭玄注:「壺,酒器也。」許多青銅壺自帶銘文,如曾伯陭壺銘:「用自作醴壺。」也有自言用途,殳季良父壺銘:「用盛旨酒。」金文中的「壺」字本為象形,似兩側有系的大腹容器。青銅壺自商代早期出現,一直延續到東漢甚至更晚,式樣繁多,種類龐雜。此壺屬扁壺類,平面橢圓,器口寬闊,束頸,頸部側邊對稱有貫耳,垂鼓腹,下有高圈足。頸部一周上有兩條弦紋,下有龍紋帶。兩龍以出脊為軸,對稱分佈,兩目小巧,精緻可愛。龍身較地紋略高,滿工而作,層次微妙。壺身光素,圈足裝飾首尾相連的虎紋。虎紋在司母戊鼎耳部就有使用,作兩虎咬噬人頭。虎紋在商周青銅器中出現較少,尤以在器底圈足甚是罕見。此件口部寬闊,幾乎與最大腹徑相若,是同類侈口扁壺發展的極致,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獸面紋壺與此器型相近。此類扁壺高度多在三十至四十釐米間,屬大型酒器。

春秋早期 青銅齊公去餘鼎

尺 寸:H 24cm

HKD: 1,200,000-1,500,000


銘 文:齊公去餘自乍(作)飤鼎,其子子孫孫永寶用之春秋早期鼎的式樣承襲西周晚期,稍有變化。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周室衰微,諸侯尊王攘夷。然而這些只是政治形勢的變化,禮製上依然遵從西周舊製。此件青銅鼎方唇口,其上立耳微微外侈。鼎腹較淺,最大徑上有一條線紋分界,底部圜,承三個獸蹄足。鼎腹上部裝飾獸體變形紋,這類紋飾舊稱窮曲紋或竊曲紋,盛行於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時代。鼎腹下部裝飾波曲紋,舊稱環帶紋,主體為寬闊的帶狀體軀上下大幅度的彎曲。在波曲的中腰常有一獸目或近似獸頭形的突出物,波峰的中間填以兩頭龍紋、鳥紋、鱗片或其他簡單的線條,是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銅飪食器和酒器的主要紋飾。根據器型和紋飾,可以斷定此件為春秋早期器。



鼎內壁一側,有十七字銘文:「齊公去餘自乍(作)飤鼎,其子子孫孫永寶用之。」銘文含有兩條重要的信息,第一,此件的器主就是一代齊公去餘。第二,此鼎自名飤鼎,即通常生活實用之鼎。齊國是周代諸侯國,位於山東,國度臨淄。始封君是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自西周初年一直延續到戰國,分為薑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此件便是春秋初年齊國一代國君自用之物,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商中期 青銅獸面紋斝

尺 寸:H 27.5cm

來 源:香港收藏家珍藏

HKD: 800,000-1,000,000


斝是盛酒行祼禮之器,又有稱其兼可溫酒。典籍言及斝常與爵、觚配合成組,在考古發掘中,三者多有共出。青銅斝最早見於二裡頭文化晚期,流行於整個商代,一直延續到西周早期。商末周初,另有分襠斝出現,西周早期,主要作分襠斝,紋飾蛻化,此後少見。


此件青銅斝的器型紋飾,屬典型的商代中期器。侈口,口沿前端有兩大型菌形柱,頸部向下收束,腹部微微鼓起,兩者間有明顯的分界,一側設有半圓形鋬。圜底,置丁字形足,下部外撇,棱足有凹陷的溝槽。形體高大,足高近整器一半。青銅斝三處帶有紋飾:菌形柱柱頭上有火焰紋,頸部作外卷角獸面紋,腹部作內捲角獸面紋。頸、腹裝飾基本相同,凸起的圓形小雙目與鼻基棱,雙角、口部、身軀、尾巴,都處於同一平面上。身軀內外,填以細密的雲雷紋,使獸面輪廓與地紋融為一體,不甚分明,彰顯雙目。


此件青銅斝具有承前啟後的文物價值。在考古分期上,器型屬殷墟一期。裝飾技法流行於商代早期晚段至商代中期,有別於商代早期常見的大圓目、粗線條獸面紋,也不同於殷墟二期獸面繁密深峻的特點。河南安陽小屯331號墓曾出土有獸面紋斝,與本件極為類似。上海博物館所藏商中期帽形柱獸面紋斝,其頸、腹、鋬、足、紋飾都與本件相若。商代中期是王朝動亂遷都頻繁的時代,器物稀少,彌足珍貴。


商晚期 青銅獸面紋爵

尺 寸:H 23.5cm

HKD: 800,000-900,000


爵作為禮器,或單一出現,或與其他禮器組合。考古資料顯示,在商代飲酒禮器中,有一爵、一爵一觚、一爵一斝、數十件爵等使用之製。商代晚期的青銅爵製作最為精良,此件青銅爵便是這一時期的典型器。流平尾翹,口沿上設一對菌狀柱。腹部如筒,底部呈圓卵形,三條腿狹長,向下微微撇開。鋬呈半圓形,頂端無犧首。菌狀柱上有火焰紋,流和尾下方有長蕉葉紋,雲雷紋為地,內飾兩條對稱簡化的龍紋。腹身上方一周為短蕉葉紋,內部同樣填以對稱簡化的龍紋。腹部裝飾外捲角獸面紋,三條扉棱,一條作獸面鼻基線,兩條分割畫面。獸面雙目突出,角、眉、眼、口、耳等輪廓加粗,填以細密的雲雷紋,呈現出三層花的效果,是商晚期鑄造技術達到頂峰的體現。此件爵杯尾部上翹,兩柱靠近流,三層花獸面,器型紋飾近殷墟二期特點,與婦好墓所出爵相似,當為商代晚期前段器。


 香港重要藏家


清乾隆 白玉博古龍紋爐

尺 寸:H 12.5cm

HKD: 600,000-800,000


此玉爐通身以和田白玉雕琢而成,色澤溫潤,質地瑩潤,如脂若冰,工藝精湛。爐蓋周身飾有博古蝠紋,雅致清麗,另飾仿古出戟,造型優美;蓋做子母口,於口部扣合,嚴絲合縫。爐身圓腹,滿雕仿古瑞獸紋,前後紋飾對稱,華貴而不艶俗;爐兩側雙耳各為一飛鳳口銜活環,雕琢生動有趣;腹下三足,為獸面蹄形足,敦實有力。此器造型端莊古樸,線條圓潤細膩,去地平整,構圖合理層次分明,內裏掏堂乾凈利落,磨光精細,琢磨精美,展現了清乾隆精彩絕倫的玉雕技藝,堪稱此一時期重要的玉雕精品,為陳設賞玩佳品。


清乾隆 禦題秋海棠形水仙盆

尺 寸:L 15.1cm;H 5.5cm

HKD:550,000-650,000


此件水仙花盆,選取整塊和田青白玉料雕琢而成,質地細膩溫潤,包漿自然潤澤。盆口微撇,斜弧腹,平底,下承四雲足。全器造型渾厚端莊,造型古樸,其選料精良,琢磨精緻,盆身刻花卉紋,正面禦題詩「秋海棠」,這樣則可以更好的襯托出水仙花的優美。水仙盆是用來種植水仙花的盆具。宋代的宮廷中,便流行用水仙盆種植水仙花,而清代花盆式樣豐富,材質多樣,尤以康雍乾三朝製作為盛,參考清宮陳設檔和宮廷繪畫作品可知,不同材質的花盆使用功能不一,存在明確的分工。此種玉質花盆多用於承托瓊樹玉花等人工盆景,為清宮陳設器精品。


漢 穀紋玉琮

尺 寸:H 3.8cm;D 6cm

來 源:購於美國老藏家

HKD: 450,000-550,000


據《說文·玉部》·《白虎通》所雲,並對照出土實物,琮是指「外方、內圓、中空」的柱形器。玉琮,作為重器之一,它出現的時代,為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的玉琮,形體上約可分為高長類型、寬矮類型和細小類型三大類型,多較厚實。玉質以青色·淡湖綠色玉為主,兼有其他玉種,多有對鑽孔,孔的錯位明顯,形成一個臺階層,紋飾精細,以神人獸面紋為代表。出土物以良渚文化之珠最為典型,數量翠多,盛行一時。商、西周時期,琮呈減少之勢,西周玉琮明顯少於商玉琮。高長型琮幾乎不見,素面琮大量出現,飾紋者與前代絕然不同,皆蟬紋、鳥紋、弦紋等,玉質較精,孔內打磨。春秋至西漢,禮製體系破壞,作為玉重器之一的琮,在使用上出現了較複雜的現象,琮的製作亦受影響。在春秋戰國初期墓葬中,扁平、寬矮型琮尚有零星發現。漢代墓葬則玉琮難得一見。這一時期的玉珠進入了衰落期。宋至清,是玉琮的仿擬期。玉珠製作與同時代其他仿擬器物的製作相近。


清乾隆 剔紅壽春寶盒

尺 寸:D 30.5cm

款 識:「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楷書款

HKD: 380,000-450,000



蓋面開光內剔紅雕刻山石流雲,亭臺樓閣,草木叢生,一對老者行於路上,攜行一童子於身後,不遠處另一老者坐於停中,一童子懷抱蒲扇跟隨身旁。兩組人物中間,湖水內一仙童坐於蓮上雙手揮舞,情景極為生動。全器佈局清晰,層次分明,雕刻流暢,其細節部分如山石、流雲、草木及人物所攜器物皆與故宮藏品相同,內部刻有「壽春寶盒」四字極為精美。


匡時香港2017秋季拍賣會


預展:

時間: 9月30日至10月1日

地點: 香港港麗酒店

 

拍賣:

時間: 10月2日

地點: 香港港麗酒店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10:00 瑰麗珠寶及尚品專埸

            13:00 存膳滋養 - 補品保健專埸

            14:00 琥珀經年 - 酒久堂陳年茅台專埸

            15:00 現當代書畫專埸

            16:00 玉之美 - 文玩雜項專埸

            19:20 集瑞 - 中國藝術品專埸




正是此刻——西方藝術私人洽購展覽:

時間: 9月30日至10月2日

地點: 香港港麗酒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