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人大概只知道中国的“京杭大运河”,而不知道在京杭大运河之前还有一条规模更大的运河——隋唐大运河。 依托洛阳清代建筑群山陕会馆建立的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就向人们介绍了“隋唐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全面展示了古都洛阳与大运河的关系及洛阳所遗存的大运河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认知古都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博物馆主要包括两个展厅,分别设在山陕会馆原东西廊房、东西官厅内。 博物馆院内“隋唐大运河”的地形图 展厅通过实物、图片和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方式,全面讲述洛阳与大运河的关系。其中,图片展主要包括隋唐大运河的开凿、隋唐大运河的繁荣和作用、运河遗珠、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的保护和申遗等4个部分;实物展则以在洛阳地区发掘或征集的与大运河有关的文物为主,比如大运河河道的河堤石构件、含嘉仓的粮食标本、仓窖模型等。 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长安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全长2700公里。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八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这条运河运营了五百多年,历经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将大运河南北取直疏浚,不再走洛阳、西安,全长1794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又运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大运河不少河段,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就开始举全国之力挖凿大运河,他虽荒淫无度、遗臭万年,但客观上这条大运河在历史上还是功不可没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