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著名“闪电战”差点在嘲笑声中胎死腹中,却因一人赏识而改变

 q1338 2017-09-30

二战中的闪电战具体指的是什么?简言之就是利用空中优势对方的指挥中枢,机场、交通枢纽等进行轰炸,再利用坦克集群、炮兵、摩托化步兵进行快速突破,对敌人进行分割包围,并加以歼灭。

闪电战中最关键的一环是将坦克集中使用,形成坦克集群的钢铁洪流。这一想法看是简单,但在当时却是具有开创性的一个创举。因为当时的英法军队普遍不重视坦克的作用,有也是将其单独使用。即使在德国的陆军部,保守的德国军官也没有产生将坦克集中使用的想法,甚去斥之为无稽之谈。

正因为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仍普遍不重视坦克的作用,更别说利用大规模的坦克集群进行突破。所以,发明坦克集群作战战术,并能够将其投入实战实践,每一步都是充满挑战,甚至伴随着偶然。

二战著名“闪电战”差点在嘲笑声中胎死腹中,却因一人赏识而改变

首先,坦克集群作战是怎样产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战役中,一名年轻的德国下级军官古德里安第一次在战争中看到坦克。这是坦克第一次投入实践。英国以十八辆坦克在五小时内推进了五公里,这样的战果通常要死伤几万人,消耗数万发炮弹才能实现。可以说坦克的第一次亮相对古德里安产生了极大的震憾。

一战德国战败后,由于德国军事受到严重的限制,古德里安的军事生涯也进入低谷,但他利用非常有限的资源如饥似渴地从事着他的坦克战研究。为了使自己的主张得到德军高层的认可,他采取了很多方法,都不成功。在当时因循守旧的德国陆军部的高层看来来,古德里安的想法纯属异想天开。

1922年,当古德里安的上级看到古德里安用帆布蒙在汽车上充当坦克,进行坦克集群作战的演练时。愤怒的对古德里安吼道:“见鬼,什么战斗部队,他们只配装面粉”。尽管得不到德国高层的认同,甚至遭受冷嘲热讽,但他始终不灰心。

二战著名“闪电战”差点在嘲笑声中胎死腹中,却因一人赏识而改变

1933年,转机终于出现,这一年希特勒上台,开始冲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大规模的扩军。希特勒虽然是恶魔,但不可否认,此人慧眼独具,极具创造性、前瞻性思维。他对德国陆军部的因循守旧深感不满。这便给了古德里安千载难逢的机会。

为了得到希特勒对坦克战的认同,他在一次阅兵上,精心设计了一小队装甲部队迅速通过主席台。慧眼独具的希特勒一看,精神立即为之一振,脱口而出:“这不正是我所需要的吗?”

二战著名“闪电战”差点在嘲笑声中胎死腹中,却因一人赏识而改变

古德里安的坦克战理论就这样得到了希特勒的认可,希特勒给予了古德里安全力支持,古德里安也因此飞黄腾达。在希特勒的全力支持下,闪电战应运而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放光彩。

这也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那句古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没有希特勒,古德里安的坦克战理论将不可能受到重视,更不可能在随后的二战中证明其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