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二:宿迁的运河民俗文化

 daixh3 2017-09-30

编者按:2013年9月份,“行走隋唐大运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动在“运河名城”安徽淮北悄然兴起。考察组以“走运河,话两岸,溯历史,展风情,看变迁”为宗旨,力求按照“世界遗产点、大地风貌、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位一体的考察将运河进行全方位展示。三年来,行走运河的脚步一直没有间断,期间经历了安徽段、河南段和江苏段,至2016年7月将江苏段全部考察完成,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行走结束。为展现考察情况的整体面貌,反应考察的人文历史情怀,本网特录报道于此,以飨读者。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二:宿迁的运河民俗文化

柳琴戏表演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秉政 摄

2016年2月15日,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队来到运河名城江苏宿迁,重点对皂河庙会、运河船闸、大王庙等运河遗产点进行采风。在这里,考察组对皂河庙会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感受了运河浓郁的民俗文化;还在柳琴戏的发源地寻访柳琴戏的前世今生,并亲身感受了运河两岸的历史变迁。

在前往宿迁的路上,行走隋唐大运河领队张秉政教授介绍了此次行走的目的:“一者东西走向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已是一条地下运河,消失在沧海桑田历史长河中,显性运河文化资源不多;在这里交汇的京杭运河则流淌至今,遗产点多。二者,要拓宽研究视野,挖掘民俗文化,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地下的辉煌真正的辉煌起来。”

皂河庙会采风 感受运河民俗文化

对苏北、皖北、豫东地区来说,黄河亦是戾河、害河。历史上大河多次决堤,如野马似的肆意流淌,萧砀地区至今晚上老百姓仍互相问候“喝汤了没有”(指生活极度贫困,吃不上干粮)。皂河属于运河下游,经常发生水灾。

据了解,皂河庙会起源于明清时期,起初为单纯的民间祭祀水神活动,目前已发展为民众自发的集民间信仰、物资交流贸易的大型祭祀活动,每年人数达到三十万人以上。庙会对老百姓物质与精神生活都很重要,每年老百姓也把生产、文化产品拿到庙会进行出售。为苏北最隆重、人数最多的民俗活动。

皂河庙会的特点是有庙有会,庙为安澜龙王庙,是大运河遗产的重要节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围绕龙王庙进行祭祀活动。庙会期间进行文化交流,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大型民间文艺团体接连来皂河进行文艺演出。正月是春耕即将开始的时候,这个时候附近百姓把生产生活物资如农具拿到庙会上进行销售。

行走隋唐大运河文化考察队领队张秉正教授说:“我们行走隋唐大运河文化考察,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是‘走运河、话两岸、溯历史、展民俗、看变迁’,庙会文化是民俗文化的最集中的体现。”

考察组走进皂河庙会,置身于人流之中,边走边看,各种民间工艺品、风味小吃、娱乐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古镇牌坊内外大道,庙里庙外,人群向古运河涨水一样涌来涌去。据了解,皂河镇位于宿迁城西北二十公里处,皂河庙会是苏北地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庙会,每年来这里参加庙会的人数多达三十万。如此声势浩大的庙会是怎样形成的呢?宿迁市龙王庙行宫管理所负责人王理德给出了答案。

“我们这里面临南边黄河和北边的运河,洪水经常泛滥成灾。请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为了在这里安澜息波造福百姓,他就造了一座龙王庙。后来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他为了祭祀康熙皇帝在这里建庙,又在这里把庙门重新题写,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庙门叫做敕建安澜龙王庙,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题书。”王理德介绍说。

据县志记载,该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中期,雍正以后又有三次重修和扩建。传说乾隆六次下江南,有五次到此庙住宿,所以又称乾隆行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这座庙宇的兴建,可以推断当时这个黄河运河交汇的地区水患严重,就是大清帝国也无能为力,只能建龙王庙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希望“安澜息波,消除水患。”王理德说,当地老百姓为了祭祀龙王,每年正月初八、初九、初十,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当年我们的庙会单纯是民间祭祀活动,现在已经发展为文化交流、物资贸易,和民间祭祀为一体的大型民间民俗活动。”王理德介绍说,如今这里的庙会早已成为展示民俗文化的舞台,各种曲艺、技艺类型表演达二十余种。

在龙王庙内,各路精英汇集,表演各类拿手绝活,高潮迭起、热闹异常。内场、外场的锣鼓声、笑声、掌声汇成一片、此起彼伏。面对话筒,来自山东滕州的游客兴奋地说道:“庙会,很古老,又有水乡地方民俗的那种感觉。”

“宿迁有句老话‘不逛一场庙会哪能算过了年呢’,有了庙会这种形式,民间文化才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庙会管理者热情地向队员们说着,并带领考察组去看主要景点。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二:宿迁的运河民俗文化

宿迁大王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秉政 摄

发源地寻访柳琴戏前世今生

庙会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民俗形式,对传统文化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皂河庙会上最引人瞩目的当数柳琴戏。柳琴戏也叫泗州戏、拉魂腔,曾经在苏鲁豫皖的运河流域广为流传,而如今在淮北城市里已经很少听到了,考察组一行来到柳琴戏家乡,寻访这一散落在乡村里,扎根于民间戏曲的前世今生。

当天在庙会上演出的是宿迁市柳琴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李先锋是这个团的团长、导演,除了组织创作,他也会在演出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李先锋向记者介绍了他刚刚演出的剧目《马古驴换妻》的剧情:“由于连年灾害,女人在家没法过日子了,自己自卖自身,老的买了一个小的,小的就买了一个老的。最后县官主持公道,让他们把老的换成配对,把小的也换成配对,让他们重新组合”。戏剧矛盾冲突迭起,唱腔曲调优美,委婉缠绵。演员着装艳丽,表演传神到位,吸引了逛庙会和前来上香的大批游客。

据李先锋介绍,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新中国成立后,柳琴戏在政府的扶植下,得到了繁荣和发展,成立国营柳琴戏剧团,并吸取了京剧表演的特点,配以灯光,布景及表演道具,扩大乐队规模,将柳琴戏正式搬上舞台,使这一地方戏曲走上正规的发展之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人不断对表演形式的改进和完善,积累了许多优秀剧目。

“传统的代表作还是很多的,像《王华买爹》,像《张郎休丁香》,还有一些如《小姑贤》。”李先锋说,柳琴戏团目前基本演员有三十几个,剧团有过营业性演出,也有客串演出。现在《秦香莲》、《 墙头记》传统剧目仍在表演,而且为了配合抗日战争七十周年,创作了《古城拉魂》新剧目,以宿迁、徐州为背景,以唱戏人演唱戏人。

“柳琴戏属于非遗项目,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是柳琴戏的传承基地,目的是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起来,国家目前给演出进行补偿作为投入。当下面临的困难已不少。”李先锋说。

据周边的村民介绍,当年柳琴戏最兴旺的时候,每个乡镇都有柳琴剧团,听柳琴戏,唱柳琴戏是他们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现在上了年纪的人仍然喜爱看,但柳琴戏的影响已大不如从前。

王理德多年来从事唱腔研究,主攻编、导和二胡演奏,是柳琴戏传承人之一。2004年,在他的努力下,龙王庙行宫柳琴戏剧团得以组建,并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庙行宫'古戏台演出,使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传承。

柳琴戏曾经是苏鲁皖的运河流域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娱乐方式。现在虽然正经受着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但作为一种传统民族文化形式,它依然影响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文化生活。

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队领队张秉政深有感慨地说:“在现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已经上演了千年的传统的优秀剧目生存,濒临着很大的困难。这些优秀的剧目,能够流传到今天,也是非常不容易了。民间文化传承人就是一座活着的民间博物馆,我们身边的人不能等到他的消逝才知道他的珍贵。”

柳琴戏悠远的优美的唱腔,飘扬在皂河庙会上空,经久不息。也愿这一深深扎根运河流域的艺术奇葩能一直传唱下去。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二:宿迁的运河民俗文化

皂河庙会现场人山人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秉政 摄

一河流千年 两岸看变迁

皂河庙会越来越繁荣,龙王庙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高耸,可当初并没能阻挡洪水泛滥,洪水肆虐的遗迹依稀可见。在宿迁市区的项王故里中,有一颗树龄为2230多年的大槐树。相传为项王手植槐,是江苏省十大古树之首。

“如今我们只能看到古槐树的树冠部分,2000多年来历经洪水过后泥沙淤积,高大的树干早已被深埋于地下,和这个古槐树一同被深埋的还有流经我们家乡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张秉政教授介绍说,柳孜码头的考古发掘,让淮北这座跻身于成为35座运河名城之中,也勾起淮北人心中的运河情节。

考察队成员行走在运河两岸,感受历史遗产的无穷魅力。虽然现代化的交通条件越来越便捷,大运河水运依然繁忙,各种货船首尾相接川流不息。运河两边,河网密布,沟壑纵横,在离运河不远的洋河滩居委会,这里的居民说,他们世代以打鱼为生。

同行的家住泗洪的两位摄影家,宿迁日报记者尹修广、胡晓阳向考察组作了介绍:“小时候最喜欢下大雨,洪泽湖水漫出,湖中鱼儿随湖水游出来,随便拿着脸盆什么的到水里就可以轻易抓到鱼。”

据他们介绍,骆马湖曾经污染过,运河沿岸的生态环境也曾经出过问题,现在已大大改善了。问题出在“一者为两岸渔民肆意捕鱼,鱼不分大小,鱼苗也悉数捕捞;二者沿河居民曾经捕捉运河沿岸野生动物,如带猎狗抓野兔。”尹先生说。

“现在打渔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是人工,现在机械化了。”当地居民说,船越来越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鱼却越来越少,动辄能打到百十斤大鱼的日子已经成了久远的过去。

没有节制的捕捞只会让湖里的鱼越来越少,这里的渔民对禁捕制度现已理解,利用闲暇的时间整理渔具,静静等候下一个捕捞季节的到来。

“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治水的历史,龙王庙只能给人以心理慰藉,新中国成立以后,兴修水利,疏浚河道才让这里的水系安澜息波,真正造福两岸人民。”领队与岸边渔民交流着。

一路探寻,大运河对沿线城镇聚落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影响,仍清晰可见。就像皂河镇上的安澜龙王庙,他承载着一个王朝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也承载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愿景,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皂河庙会,他以最古朴的方式将历史民俗延续下来,让今天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轮廓,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实习记者 李华锡 通讯员 蒋玉林 王军 晴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