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的唐诗读起来像大白话,却韵味无穷!

 雪山飞狐qc1o3s 2017-10-01

一些唐诗明白如话,为什么总能让人觉得韵味无穷呢?

实际上,古人认为质朴简单少修饰而有韵味,反而是功力体现呢。而且韵味和辞藻,其实没有必然关系。

汉时,比如《古诗十九首》,大多是大白话。看看这些句子: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包括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包括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都是明白如话,但有味道吧?

因为最早诗歌从民间采集而来,其实都不太重视修饰。《诗经》那些思无邪的句子,细看都是随口聊天一般,但文约意广。

所谓炼字炼句,真正的大宗师是七步成诗的曹植。但对他的看法,有个反复。

有人认为曹植“起调多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精心炼字(“惊风飘白日”,“朱华冒绿池”),对句工整(“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音调谐协(“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结语深远(“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曹植是有意识在修饰,所以文辞华丽,才气沛然。

但后来的时代,受佛道思想影响,审美观却有点返朴归真,觉得陶渊明这样少修饰的好。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比如清朝王夫之就认为,从返朴归真的角度,曹丕的《燕歌行》极好,但有人会认为“率皆鄙质如偶语”,太粗鄙啦,不好。

说以上这些,就是想说:

好的诗歌,意蕴和辞藻未必成正比。比如《古诗十九首》,比如陶渊明,比如曹丕《燕歌行》,都是质朴而有意蕴的好诗。所谓辞藻和意蕴成正比,讲究词采华茂,是特殊时期的看法,后来就不流行了。所以,大白话和意蕴,没有必然联系啦。

说说下面这几句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简单勾勒情景,画面感、声音和情境都有了。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同样是情境描述,如画。

都很质朴,其意蕴好在哪儿呢?

画面感,通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马致远

虽然是元曲,但这就是典型。明白如画。看手段:没有叙述,没有评论,十一个名词的物象陈列,就勾勒出来了。

中国古诗里,素来有此传统:物象陈列,勾勒画境。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因为他擅长这么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没有多余叙述和评论,精确描绘景象。

这是中国诗歌的重要手法:

少议论,少抽象,多用具象名词,把能够作为符号的意象,大量陈列

不信,看温庭筠最著名的这首《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从头到尾,都是绵密的意象陈列,颜色和图案的交叠。运用形容词时,着重色彩、质感、其他可以诉诸感受的事物。

它的意象很华丽,但是表达方式却很直白,你一读就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