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对祖国饱含深情的诗句,今天读来依旧令人动容

 登高望遠ulac8g 2017-10-01

01

10月

星期日


中国文人从屈原开始,普遍就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情怀在外族入侵之时,在国家遭受危难时,表现得更加强烈。


有多少爱国志士,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前仆后继地抗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爱国文人,满怀一腔报国热情,却始终没有机会上战杀敌而悲愤一生,失望一生;还有多少爱国烈士,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国家的兴盛繁荣,在敌人的百般折磨之下,仍面色不改,视死如归……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自己的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付诸诗篇,演绎了一幕幕振奋人心、泣人泪下的富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爱国大剧,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先秦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长诗《离骚》,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对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无比憎恨,以及对楚国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他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


屈原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触犯到贵族自身的利益,屈原遭贵族排挤,先后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军一举攻破楚都郢。他怀着亡国的悲痛,在汩罗江怀石自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九歌·国殇》



魏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曹植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征战四方,自谓“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自试表》)有着“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白马篇》便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诗以浓墨重彩之笔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少年游侠形象,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


初、盛唐时期,由于国家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以及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诗人们高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


边塞诗是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多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令狐楚《少年行》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安史之乱对唐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杜甫生活这个时期,他亲历过战争,亲眼目睹百姓的流离之苦,写出了许多爱国忧民诗歌。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赞美,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这些诗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哀江头》、《春宿左省》、《登岳阳楼》等。


两宋

我国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深化是在宋朝时期。宋词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爱国主义在宋词作品中有十分深刻的体现。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他们在作品中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较早的豪放词作品,“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诗作,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气贯长虹,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中国儿女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希望能收复中原。当回忆壮年从军的生活时,他自豪地说道:“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他还曾许下诺言,要实现“封侯在万里”的壮志,可是他的报国之路是无比坎坷的。他没有料到,像他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为国献身的人,却被罢官回乡,去做一个无名隐士!直到临终之际,诗人还不忘初衷,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岳飞少年时,家乡就被金兵占领。他从军后,指挥军队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他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他乘胜追击金兵,直至朱仙镇,可是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悲愤万分,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他曾写下一首壮怀激烈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


辛弃疾的一生亦是不得志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以说是辛弃疾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他屡受挫折却坚持不懈的精神动力。他这一生都在为抗金复国的大业奔走,只可惜,功业未就便生白发,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始终盘桓在他的词中。


以上都是英雄豪杰、文人士大夫的爱国忧民之心,面对国家山河破碎的惨象时,李清照发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豪气冲天的呼声,说,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家人民而死,要成为鬼中的英雄。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作者此二句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力地讽刺南宋朝廷只顾逃亡不顾百姓生死的行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扬子江》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陆游《金错刀行》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病起书怀》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元明清

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后来虽实行了科举取士制度,但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他们多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惟有张养浩的《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两句是作者爱国忠心的流露,写自己虽然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可自己并没有灰心失望,希望自己的一腔爱国热血,朝廷能够明了。


杨继盛是明代爱国将领,他坚决主张抗击北方鞑靼的入侵,反对妥协误国,后因上疏弹劾奸相严嵩,造毒刑被害。作者临刑前写了一首《就义诗》,感慨自己生前还来得及报效国家,但死后若有忠魂在,一定还要补报国家,以偿夙愿。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格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怀。“苟利”句,意为只有是对国家社稷有利的事,哪怕是失去生命也值得去做。“岂因祸福避趋之”,以反问增强语势,是说岂能因为是祸而躲避,是福而趋就它呢?这两句是作者一生奉行的原则,也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应铭记于心的格言。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就义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


国庆特辑

爱国诗词欣赏



当下,我们的国家和平安定,这并不代表爱国忧民的思想就过时了,相反,它应该根植于我们每一个心中。因为它“也和其他道德情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人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