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劼音与八大山人的“隔空对话”

 木蘭猫不睡 2017-10-01

今人的画与古人的画一起展出,会呈现出怎样的效果?

正在龙美术馆展出的王劼音个展“云间风度——王劼音”,比其他展览多一分“古今交汇”的特色:展览以“文人画”为引,将八大山人的“墨荷”、髡残的“为周亮工作山水”、龚贤“别馆高居图”,以及林风眠的“松涛”、关良的“石门”、丘堤的“平湖秋月”与王劼音不同时期的创作并置在同一现场。

0基础0限制修一年本科!
广告

林风眠《松涛》_70x70cm_纸本彩墨

展开剩余89%

清 龚贤《别馆高居图》_212.5x55.5cm_水墨纸本

清 朱耷《墨荷》_194.5×50.5cm_水墨纸本

油漆匠的工具也可用来画画

“观众的反响还可以。”王劼音笑着说,跟前人的作品同时展览的确有一定的压力,他记得,国内有个颇有名的陶瓷艺术家跑到法国去跟毕加索的作品同时展览,结果贻笑大方。“我跟古人的画放在一起展出,也有朋友提醒,弄不好,会显得不伦不类。”这样的展览创意是策展人萧斌与龙美术馆一起商量的结果,为了展厅的协调,这些古画使用了“嵌入”展墙式的特殊呈现模式,而不是将卷轴直接挂在墙上,避免了与现代作品“打架”。“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很好,我后期的创作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越来越深,目前这样的想法只有在这里才能实现。”

王劼音的绘画工具 。钟菡 摄

除了通过特殊的布展方式让这些作品“和谐共处”,王劼音的创作还有哪些与古人的契合之处呢?策展人萧斌认为,王劼音的作品气质与古代“文人画”追求的意趣一脉相承。在此次古今并置的展览中,观者可以透过王劼音的作品从另一个角度参详古代文人绘画的精妙意趣,同时也借助古人作品的再现,更加清晰地解读王劼音作品中灵动的气韵。“中国的文化是向内的,比较肃静、简约、淡泊,我的创作同中国文化精神总体是一致的。当然,也有人说我的作品不像文人画,用笔很张扬。毕竟我是一个当代人,不可能画出跟古人一样的东西,应该从古人来,又不重复古人技法。”

王劼音《白石》_120x140cm_布面丙烯·油彩_2015

王劼音《彩云》_105x150cm_布面丙烯·油彩_2014

王劼音《还居隐逸图》_88x580cm_布面丙烯·油彩_2013

王劼音《疾风》_60x80cm_布面丙烯·油彩_2015

王劼音《素馨》_80x60cm_布面丙烯·油彩_1999

王劼音的作品重精神而轻写形,在旁人看来,有些抽象。其实,许多看起来笔法“张扬”的作品,是王劼音用了很多“非画画工具”创作的。在他的工作室里,除了刷子、刮刀外,还有油漆涂料和刷油漆用的滚筒等,“泥水匠、油漆匠用的工具我都用上去了。我觉得工具无所谓,什么都能用,只要能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就可以了。”至于作品如何解读,王劼音觉得,自己并不是“抽象”的画家,仔细看他的这些作品,依稀可以分辨出亭子、山水的轮廓,有的则似是而非,给观众留出想象的空间。“画该怎么看,不一定像做题目一样,要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观众有想象的自由。其实看画学问也很深,有些画家是传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有些画家是生命力的传达,会看的人,不仅是看画面上的东西,也看怎么用笔。很多人自身是学问家,但不一定看得懂画。”

真正的艺术家要懂自己好在哪里

王劼音《宫女》_73x54cm_布面油画_1994

一开始,王劼音也是画具象的作品,后来因为创作版画的关系,离具象一点点远起来。1986年,王劼音自费到维也纳进修学习油画和版画,这一年的经历让他感受很深。“我发现他们不研究眼睛看到的,只研究脑子里想到的。”王劼音觉得,除了基本功训练外,真正艺术家要懂自己好在哪里,就像之前被热议的“农妇画家”,即便画的不错,也并不是自觉的艺术家。

王劼音《绽放》_220x120cm_布面丙烯·油彩_2015

王劼音认为,缺乏对艺术的自我认知,盲目追随别人,就会失去自己的方向。“年轻画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模仿别人,现在论文有查重软件,我认为,画作也应该查重,要有自己的原创特色。”在作品中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也是王劼音不走寻常路的方式之一。“很多油画家完全走西方路线,但我觉得中国传统很好,应该吸收借鉴。画家不要挤在人堆里,要做点自己的事情,人家不做的事情。”

云间风度——王劼音个展

时间:5月6日至6月30日

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

(编辑邮箱:ljnjf@163.com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图片编辑:笪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