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laowang5821 2017-10-01

    宋朝,是中华瓷器烧造的一个高峰。除汝、钧、定、官、哥五大名窑外,越窑、建窑、吉州瓷、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窑口的瓷器烧造也蓬勃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发展盛世。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窑温在千度以上)全面取代陶器和低温瓷,成为主要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仅以五大名窑为例,由于宋瓷以素面为主,不经人工添彩装饰,其色彩完全靠窑温掌控,是真正意义上的火的艺术。在历史条件下,宋瓷烧造难度之大,精品率之低,加之官窑的专供和保密,烧造时间又相对较短,故存世量极少,民间少见。宋瓷不仅被历代皇家所推崇,更是古玩藏家梦寐以求的瓷中珍宝,“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就是对宋瓷的真实写照。

    (一)汝窑——烧造时间短,存世量少的官窑瓷器。(图九)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图九

    汝官窑,创烧于北宋后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确认为专供皇家制瓷的专用窑,窑址为河南清凉寺,烧制时间仅二十余年。按照专家们的说法,被确认的北宋官汝窑瓷器全世界不足百件。民间有没有官汝窑呢?我个人认为,中国之大,无奇不有,只要我们手中的藏品符合官汝窑特征,就不排除是汝官窑的可能性。汝官窑的特征一是型制秀美,多为小件;所谓型制秀美,这是宋瓷的外型特征,汝官瓷是宋瓷的典形代表,其造型更具秀美,从各博物馆现存的汝官瓷和清凉寺发现的瓷片看,汝官瓷无大器,多为小件。二是色泽天蓝,釉面莹润;汝官窑据称是按宋徽宗“雨过天晴云开处,这般颜色烧将来” 的审美思路而烧制,所以以天青为主色调,宋瓷已历经千年,不管是传世或出土,都釉面莹润。三是施釉较薄,凸起处呈淡紫色,釉面呈蝉翼状开片;宋汝官瓷施釉很薄,但质感极好,因施釉较薄,在器物凸起处挂釉少,胎土灰黑所以呈淡紫色,宋瓷已烧制千年,釉面开片很自然,但宋汝官瓷的开片呈蝉翼状,在放大镜下观察细小开片有凹凸感,这是因为施釉较薄的原因。四是手感如玉,胎体较薄,胎质灰黑,不透光;手感如玉是时间的杰作,也是汝官窑的釉质甚佳,胎体较薄和灰黑是宋瓷的特征,因为胎体灰黑,所以不透光。五是采甪支钉烧制,支钉眼如芝麻,俗称芝麻钉,露胎处呈灰黑或灰白(有垫胎土),支钉烧制是汝官瓷的重要特征,支点呈芝麻状也是汝官瓷的主要特征,支钉露胎处呈黑色或灰白色,呈黑色是胎土本色,呈灰白色是因为在入窑时防止瓷器与支架粘连所垫瓷土为白色。六是手头较重;这是因为汝官瓷所用胎土含铁量较高,用高倍放大镜观察,胎土中还有明显晶体状物质,有专家认为是在胎土中加入了玛瑙粉,我个人认为是胎土中本身所含的微量晶体矿物质,而非人工添加。

    宋汝官窑创烧于北宋徽宗时期,随着北宋的结束而停烧,烧造时间不足二十年。

    (二)钧窑——先官后民,烧造时间较长,存世量较多的装饰瓷器。(图十)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图十

    钧窑,创烧于北宋,先为官窑,主要为皇家专门烧制如花盆、供器等陈设器,后改烧民用器,一直到元、明、清都窑火不灭,成为烧造时间最长,存世量最多的瓷品,但宋官钧存世量很少,十分珍贵。钧窑在烧制过程中,随着朝代更替,其型制也随之变化,呈现出不同特征,为我们断代提供了依据。“入窑一色,出窑万千” 是钧窑的首要特征;钧窑色泽千变万化,是窑变釉的典型代表,色泽以玫瑰红、月白、天青为最佳,它也是宋钧的主色调。元钧和明钧以块状和多色为主,极少出现大片玫瑰红、月白和天青,清代开始出现类似宋钧的大片红或大片兰,但其它持征与宋钧差异较大。其次宋钧外形粗中见秀,以供器为主;钧窑瓷器一般胎体较厚,造型粗犷,但宋钧相对胎体较薄,造型秀美,独显宋瓷风韵,型制多为香炉和花盆。元钧与宋钧相比,胎体更为厚重,造型更加豪放,而且以大件为主,明钧更加端庄,胎体也较薄,多以生活实用器为主,清钧施釉更薄,造型也更规制,多以花瓶类为主。第三施釉较厚,釉面有明显施釉痕迹,一般不开片;宋钧施釉肥厚,玻璃光泽较强,釉面有明显施釉痕,俗称“蚯蚓走泥纹”,这是宋钧的又一主要特征。元钧施釉不到底,而且有明显的挂釉和滴釉,一般没有施釉痕。明钧同样施釉不到底,但没有挂釉和滴釉,也没有施釉痕,清钧开始施釉到底,但也沒有施釉痕。笫四胎质黑红,胎底施有护胎土,一般胎底刻有型号;宋钧胎质黑中泛红,这是宋钧区别元钧、明钧的胎土颜色,宋钧护胎土一般为刷制,有明显刷痕,胎底刻有表示器型大小的中文号码。元钧胎土红中发灰,一般没有施护胎土。明钧胎土呈香灰色,且较细密,一般不施护胎土。清钧胎土呈白色,所以施化妆土使其胎土变为黑红色。第五宋钧一般是垫烧或扣烧;宋钧因为采取的是垫烧或扣烧,所以垫烧的底部有垫烧痕,扣烧的有芒口。元、明、清所烧制的钧窑已不采用垫烧或扣烧,没有垫烧痕和芒口。第六是手头偏重;宋钧相对于其它宋瓷胎体较厚,施釉较肥,加之胎土中含铁量较高,所以手头偏重。元钧胎体更厚,施釉更肥,手头更重。明钧胎土不同,胎体较薄,手头较轻,清钧胎体更薄,手头更轻。

    钧窑由于烧制时间漫长,存世量很大,但烧制时间不同,价值相差巨大,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各个朝代钧窑的特征,方可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

    (三)定窑——创烧于唐代,停烧于元代,时间近七百年,以生活类白瓷闻名于世。(图十一)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图十一

    定窑,虽为民窑,但长期为皇家烧制“御供” 瓷,所谓御供就是在没有专设官窑前,皇家用瓷采取将民窑精品收购或指定烧造技术好的窑口专门为皇家烧造御用瓷的征用方式。定窑主要以烧造白瓷刻花的实用器为主。北宋后期是定窑烧制的黄金时期,质量最好,品级最高,更是瓷中珍品,为藏家所追捧。唐代和宋以后烧制的定窑白瓷与之都有差异,质地也相对较弱。据传北宋皇帝徽宗以“白瓷有芒,改用青瓷” 而停止了北方白瓷的御供。定窑有芒成为其首要特征;有芒就是口沿无釉,必须在口沿处采甪化妆土或金属包边,这是因为定窑生活实用器如碗、盘、碟等都以扣烧为主,但立件一般采用垫烧,底部有明显垫烧痕。唐代定窑采用支架加垫烧工艺,一般会在底部留下支钉印,元代虽也采取扣烧,工艺有所改进,采取叠加扣烧法,一般没有芒口,二是宋定窑主要以生活实用器为主,少有陈设器;定窑的主导产品是生活实用器,主要是碗、盘、碟等,少有陈设器和立件,定窑孩儿枕是其特例,故极为珍贵。唐和元也是以生活实用器为主,但多烧制罐、杯等立件。三是定窑以白色刻花和印花为主,也有紫定和黑定;白色是定窑的主色调,宋定的白以牙白和白中泛青为主,所刻花纹戓印花自然流畅,起到了锦上添花之功效,紫定和黑定都是在白定上施色釉,瓷器内壁一般仍为白色。唐代产品也以白色为主,没有刻花和印花,元代定窑只有刻花没有印花,刻花风格与宋定有明显区别。四是光泽莹润,有细密开片;定窑釉质光洁莹润,玉质感较强,釉面有细密开片,这些在放大镜下才能看清的细密开片,在自然光下,使定窑釉面如宝石般光泽莹润。唐代白瓷窑温在千度以下,属低温釉,所以釉面光泽较弱,没有莹润度,一般也不开片,元代定窑也不开片。五是胎体轻薄不透光,胎土白中泛灰;定窑是宋瓷中胎体最轻的,胎质相对较薄,这也许是实用器的原因,虽然薄但不透光,胎土不是黑色而呈灰白,这也是定窑的特征之一。唐代定窑胎体较厚,胎土黑中泛灰,元代定窑以立件为主,胎体也较厚,胎土白中泛灰。五是手头偏轻;宋定窑胎体相对较薄,施釉也相对较薄,手头自然偏轻。唐定和元定胎体都相对较厚,所以手头偏重。

    定窑以白为最,紫定和黑定是定中珍品。如何分辨宋定与唐白釉和元定,必须了解宋定特征,进行认真比对,机缘巧合时,方可大获全胜。

    (四)哥窑(官窑)——哥窑与官窑,看似一致,实则有别的南宋瓷珍。(图十二)、(图十三)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图十二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图十三

    现经考古证实,哥窑是由龙泉大窑烧制,属民窑,官窑是修内司官窑烧制,属官窑。二者从本质上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窑系,我之所以将二者放在一起探讨,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比,更易于掌握其异同,提高我们的辨识水平。哥窑与官窑看似相同,都是釉表开片,(这是因为胎土和釉面质地不同,在高温作甪下的自然开片),釉色相近,但仔细分辨,区别明显。哥窑胎质较厚,施釉相对较薄,一般采用垫烧,底部露胎,胎土铁黑,紫口铁足是其主要特征。官窑胎质较薄,施釉较厚(一般分多次烧成,经两次或多次施釉),多采取支烧,底部不露胎,没有明显的紫口铁足。从色泽上看,哥窑主要以灰青为主,以龙泉青瓷为主色调,色彩没有大的变化,表面光洁度相对较暗,没有明显的玻璃光,官窑除青色外,色泽多变,有青、有黄还有红,其主色调丰富多彩,因为是多次上釉,釉质较厚,釉表面有较强的玻璃质感。从型制上看,哥窑属民窑,外型较为粗重,主要以实用器如碗、盘、碟为主,官窑属皇家专用窑,外型较为凊秀,主要以文房和陈设器如洗、炉、盆为主。从手头看,哥窑胎土较厚,手感相对偏重,官窑胎土较薄,手感相对较轻。以上是宋哥与宋官的差异,哥窑(官窑)一直是历朝历代争相模古的瓷品,元代哥窑(官窑)仍以龙泉大窑为主采用垫烧,胎体较厚重,一般施釉不到底,有挂釉,多有大器,外型豪放,胎土灰红,紫口不明显。明代哥窑(官窑)开始在景德镇烧制,一般胎体较为轻薄,施釉到底,无挂釉,陈设器为主,外型端庄,胎土灰白,无紫口铁足。清代哥窑(官窑) 同样在景德镇烧制, 胎体更轻更薄, 施釉到底, 留芒口, 并在芒口施深色化妆土, 突显其紫口, 外型规制, 胎土洁白, 施深色化妆土, 突显其铁足。从现有的考古证明,金丝铁线哥窑有,官窑也有,金丝铁线己不再是哥窑和官窑的分水岭。

    “哥窑”属民窑,传世和出土较为常见。“官窑”是官窑, 传世和出土少见, 二者的价值当然就相去甚远, 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对比, 认真把握, 切不可错失良机。

    (五)宋朝除汝、钧、定、哥、官五大名窑外,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吉州窑等发展迅速,同五大名窑并驾齐驱,也是宋代瓷器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越窑(图十四)——中国青瓷的杰出代表。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图十四      

    越窑在唐代曾烧过贡瓷,著名的秘色瓷就产于越窑,但未建官窑。北宋初期,越窑的生产仍处于发达兴旺时期并大量烧制贡瓷,同时民用及外销瓷也急剧增加,产量巨大。越瓷制作较细,品种丰富,式样优美,并较多地运用刻划花、镂雕等多种装饰方法,其中以细线条的划花最为精致,还常以刻、划方法并用,纹饰立体效果尤佳,图案多装饰在碗、盘的内底中心或盒的盖面。越瓷纹饰清晰、胎色灰白、釉色青中闪绿、制作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的浓郁情趣。北宋后期逐渐被龙泉青瓷替代。

    龙泉窑(图十五)——继越窑之后的又一青瓷代表。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图十五

    北宋后期,龙泉青瓷以烧制生活实用器碗、盘为主,其特征是灰胎、胎体厚重,素黄釉,釉层透明匀净,并盛行繁缛的刻花装饰。至南宋,龙泉窑有了很大发展,不仅产地扩大,瓷窑增多,南宋后期成功烧出了薄胎厚釉青瓷,青瓷釉层丰厚柔和,温润如玉,釉色有粉青、豆青、梅子青等。龙泉窑除白胎外,还有黑胎,但以白胎为主。南宋是龙泉窑发展的鼎盛时期。

    景德镇窑(图十六)——以青白瓷蜚声中外。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图十六

    北宋初期,江西瓷器生产正处在从青瓷向白瓷转化的发展时期。景德镇为求发展,走上了“弃仿创新” 的道路,烧制出了冰清玉洁、明净莹澈的青白瓷器,因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后世又有影青、隐青等名称。景德镇窑首先采用一匣一器的仰烧法和先拉出毛坯,待其干燥到一定程度再旋削成型的新方法,使瓷器烧成后色泽淡雅,莹润如玉,釉面明净洁丽,胎质细薄坚致,刻、划纹饰清晰精美。主要代表以湖田、南市街窑为主。南宋中后期,为扩大产量,在烧制上采用支圈组合的履烧法,扩大了产量,降低了质量,青白瓷开始走下坡。

    建窑(图十七)——专烧黑釉茶盏的福建瓷窑。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图十七

    建窑是宋代福建专烧黑釉茶盏的瓷窑。因当时称黑釉盏为建盏,故名建窑,又由于窑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又称水吉窑。主要以烧制碗、盏为主,“兔毫盏” 为其特产。这种黑釉碗的大量烧制与宋代“斗茶” 风尚紧密相关,故成为宋代较为流行的品种之一。

    吉州窑(图十八)——利用釉地和釉料装饰的彩瓷。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二、雾里看花议宋瓷
                                 图十八

    江西吉州窑以釉色品种繁多、造型丰畗、装饰方法多种多样为特点。其主要装饰方法有胎装饰、釉装饰和彩装饰三大类。吉州窑是最富于创新精神,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创烧新品种最多的瓷窑。

    宋瓷,因其年代久远和官窑的建立,传存至今的真品少之又少,对待宋瓷人们尤如“雾里看花”。只要我们有双慧眼,我坚信定会有缘一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