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之太阳篇栀子豉汤类证

 乐乐书屋 2017-10-01



【原文】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1]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2],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3]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76)


【词解】

[1]  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指无实热结聚。

[2]  懊憹:音奥挠(ào náo)。烦闷殊甚,难以名状。

[3]  少气:即气少不足以息。

【提要】  辨吐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分析】   发汗吐下后,有形之邪已去,余热留扰胸膈,可以出现心烦不得眠。若病情较重,心中烦闷更甚,难以名状,卧起不安者,谓之懊憹,宜用栀子豉汤主治。如兼短气者,为热邪损伤中气所致,可用栀子甘草豉汤。若兼呕吐者,是胃气因热扰而上逆所致,则用栀子生姜豉汤。

本条“虚烦”之“虚”,不能理解为正气虚弱之虚。观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和221条“阳明病……。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可以知道本证虚烦的涵义是胃中无物而空虚,惟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而烦,必心下柔软。这与有形的实邪(如痰涎、水饮等)所致之烦,有本质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条以有形之邪为实,无形之邪为虚。

另外,还应该看到,本条虚烦,系热邪内郁所致,辨证当属实证,故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以除烦。

【选注】   《医宗金鉴》:未经汗下之烦多属热,谓之热烦;已经汗吐下之烦多属虚,谓之虚烦。不得眠者,烦不能卧也。若剧者,较烦尤甚,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也。烦,心烦也;躁,身躁也。身之反复颠倒,则谓之躁无宁时,三阴死证也;心之反复颠倒,则谓之懊憹,三阳热证也。懊憹者,即心中欲吐不吐,烦扰不宁之象也。因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所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太阳中篇》)

【治法】  清宣郁热。

【方药】 1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2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甘草二兩,炙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3梔子生薑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生薑五兩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方义】   栀子苦寒,清热除烦;豆豉其性轻浮,功能宣透解郁,二药配伍,为清宣胸中郁热,治虚烦懊憹之良方。若兼短气者,加炙甘草以益气和中;若兼呕者,加生姜以降逆止呕。

【按】   方后注中有“得吐者,止后服”之说。古代医家如成无己、柯韵伯等均认为本方属吐剂。我们认为本方栀子质禀轻浮,故能上入心胸而清热除烦;性属苦寒,故能使热屈曲下行而利小便。虽有香豉之宣达,终不减其苦寒下夺之性。证之临床,本方并无催吐作用,属于清热轻剂。故不能因服后偶尔致吐而视为吐剂。张隐庵说“方后‘得吐者,止后服’六字为衍文”,可从。(见《伤寒论集注·太阳篇》)

【临床应用】

栀子豉汤在《伤寒论》中主要用于余热留扰胸膈证。后世温病学家将本方运用于热病卫分已罢,初入气分的轻证。近年来将本方进一步推广应用于表现为中焦湿热的胃炎、肠伤寒、副伤寒,肝胆湿热黄疸;表现为痰热内扰的病毒性心肌炎等。可见栀子豉汤类方的应用正在不断扩大。掌握热郁胸膈这一基本病机,便能灵活使用。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证明,栀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及部分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煎剂在体外能杀灭血吸虫,还有镇静、降压、利尿、利胆、止血作用;豆豉有制菌解热、兼助消化之功,重用30克以上可治血尿。

【案例】

贾××,女,46岁,1990年3月12日初诊。形体消瘦,情绪急躁,罹神经衰弱已十年,上月因好友患肝癌而亡,由此心情焦虑,忧思郁闷。两周来心烦不寐,心中懊憹,卧起不安,恶梦纷纭,胸中憋闷窒塞,疑自己得了胃癌,恐惧万分。后经××医院X线钡透造影排除癌变,诊为“胃神经官能症”。来诊时症如上述,月经前期,量多色鲜,咽干而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辨证为热郁胸膈,气机失畅,治宜清宣郁热,畅利气机,选用栀子豉汤。处方:炒栀子15克、淡豆豉15克,服上方六剂,心中懊憹、卧起不安、胸中憋闷顿除,精神较为舒畅,已有笑容。尚有微烦寐少、纳呆肢倦,转用当归芍药散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两月而愈。(张长恩·北京中医·1992;(2):38)


【原文】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1]胸中窒[2]者,梔子豉湯主之。(77)


【词解】

[1]  烦热:心中烦闷而热的感觉。

[2]  胸中窒:胸中闭塞不舒的感觉。

【提要】  辨热扰胸膈,胸中窒塞的证治。

【分析】   发汗或泻下后,余热未尽,留扰胸膈,气机阻滞,则出现心中烦闷而热,胸中闭塞不舒的证候,提示病情略为加重,但仍为热郁胸膈所致,故仍用栀子汤清热除烦,宣通气机主治。

【选注】   张令韶:窒,窒碍而不通也。热不为汗下而解,故烦热。热不解而留于胸中,故窒塞而不通也。亦宜栀子豉汤升降上下,而胸中自通矣。(《伤寒直解·太阳篇》)

【原文】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1]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78)


【词解】

[1]  心中结痛:即胸中如有物支撑结闷而痛。

【提要】  辨热扰胸膈,心中结痛的证治。

【分析】   太阳伤寒若误用大剂泻下药,身热尚未退尽,又觉胸中支撑结闷而痛。可见病情并未解除,而是外邪入里化热,留扰胸膈,气机壅滞所致。其程度较“胸中窒”为甚,但病机仍属热郁胸膈,气机阻滞,故亦用栀子豉汤治之。

心烦、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四症是栀子豉汤证不同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的表现,仅程度略有不同,但皆由热郁胸膈而无实邪结聚。其中心烦最轻,心中懊憹甚之,胸中窒又甚之,心中结痛最甚。

上面三条都有误治过程,说明栀子豉汤证的成因可由误治后,邪热留扰胸膈而成。但本证也有不经误治、外邪入里,热郁胸膈和热病后期余邪未尽,邪热留扰胸膈所致的。故临床只凭郁热在胸而见心烦、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等证断定,不必拘于是否误治。

【选注】   柯韵伯: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外热未除,心中结痛,虽轻于结胸,而甚于懊憹矣。结胸是水结胸胁,用陷胸汤,水郁则折之也。此乃热结心中,用栀豉汤,火郁则发之也。(《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栀子豉汤证》)

【原文】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79)


【提要】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的证治。

【分析】   伤寒下后,余热未尽,邪热留扰胸膈,故心烦。热壅气滞于腹,故腹满。胸腹气机壅滞,则卧起不安。病为邪热内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治以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宽中除满。

本证心烦,腹满因无有形实邪阻滞,故虽胀满,多按之濡软而不痛。与有形实邪阻滞的腹满,多腹满硬痛而拒按,显然有别。

【选注】   张隐庵:此言伤寒下后,余热留于胸腹胃者,栀子厚朴汤主之也。夫热留于胸则心烦,留于腹则腹满,留于胃则卧起不安。(《伤寒论集注·太阳篇》)

【方药】 梔子厚朴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厚朴四兩,炙,去皮 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方义】  栀子甘寒清热除烦,厚朴苦温行气消滞,枳实苦寒破结消痞,三药配伍,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本方用栀子清热除烦,不用豆豉的原因是本证较栀子豉汤证邪热已深入一步,非豆豉之宣透所能及。又因未形成阳明腑实,亦勿须大黄之攻下,但毕竟已入里及腹,故取厚朴枳实之利气除满。

【临床应用】

栀子厚朴汤在《伤寒论》中用于余热留扰的心烦腹满证。现代常用于杂病食积化热者、急性胃肠炎、肝胆疾病、消化不良,以及具有心烦、腹满等见症之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症候群、菌痢、脱肛、疝气、子宫脱垂等。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具有利胆、抑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增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案例】

董××,女,37岁。心中烦、懊憹,不能控制,必须跑出屋外方得小安,并且脘腹胀满,如有物塞之状。其脉弦数,舌苔黄腻。问其大便秘、小便赤。辨为心胸热郁,下及于胃所致。为疏:生山栀9克、枳实9克、厚朴12克。服一剂而病愈。(刘渡舟,等伤寒挈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5)


【原文】 傷寒,醫以丸藥[1]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姜湯主之。(80)


【词解】

[1]  丸药;是指当时通行的具有较强泻下作用的一种成药,其组成不详。

【提要】  伤寒误下后,热扰胸膈兼中焦有寒的证治。

【分析】   太阳伤寒证,医以丸药大下,是为误治。因攻里不远寒,用丸药大下之,必损伤脾胃之阳,而致中焦虚寒。同时,下后外邪可乘机内陷,留扰胸膈,形成上焦有热,中焦有寒之证,故用栀子清上热,用干姜以温中寒。

上焦热郁则身热不去,微烦。中焦有寒之证虽未明言,但大下之后,脾胃受损,又用干姜以温中散寒,似可推测或有食少、便溏、腹满或腹痛等症。

还须指出,本证也有不因误下而成者,如素来脾胃虚弱之人,感受外邪,热扰胸膈、寒留中焦,亦可用本方治疗。

【选注】  柯韵伯:攻里不远寒,用丸药大下之,寒气留中可知。(《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栀子豉汤证》)

尤在泾:大下后,身热不去,证与前同,乃无结痛而烦,又微而不甚,知正气虚不能与邪争,虽争而亦不胜之也,故以栀子彻胸中陷入之邪,干姜复下药损伤之气。(《伤寒贯珠集·太阳篇》)

【治法】  清上温中。

【方药】 梔子乾姜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方义】   栀子苦寒,清热除烦,以彻在上之热。干姜辛热,温脾散寒,以祛在中之寒,二药寒温并用,药性虽反,而功效各奏。

【临床应用】

本方可用于菌痢、急慢性胃肠炎而有身热心烦,下利腹痛者;亦可用于栀子豉汤证而又见大便微溏者。更因本方亦属“辛开苦降”法,可与泻心汤合用,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胆石症、食道癌等属寒热错杂者。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利胆、解毒抑菌、促进消化等作用。

【原文】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1]者,不可與服之。(81)


【词解】

[1]  旧微溏:病人平素大便稀溏。

【提要】  栀子汤的禁例。

【分析】   “栀子汤”是指有栀子的一类方药。因为栀子药性苦寒,对平素脾胃虚弱,大便经常稀溏者,则应慎用,否则必致中阳更衰,泻利更甚,故戒之曰:“不可与服之”。但是急性热痢,血痢,腹泻次数虽多,仍可用栀子。

本条指出中焦虚寒者,不可用栀子汤。上条则称上焦有热,中焦有寒者,可用栀子干姜汤。两条合参,可以看出,所谓不可用者,系指不可单纯用栀子汤,若其病果系上热中寒,亦应仿栀子干姜汤之例而变通治之。

【选注】   黄坤载:栀子苦寒之性,泄脾胃而滑大肠,凡用栀子诸汤,设病人旧日脾阳素虚,大便溏者,不可与服也。(《伤寒悬解·太阳篇》)

以上医案均为前辈经验,如要用药请根据自身病情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