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瑶人分布

 荷香月暖 2017-10-01


    唐代,瑶人势力遍及今湖南全境,北至长江之滨的洞庭湖畔,南抵湘南甚至越过五岭而居于粤北之地。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五》“潭州”条载:“(晋)怀帝分荆州湘中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今按其俗杂,有夷人名瑶,自言先祖有功,免瑶役也。”按:潭州,是唐代湖南观察使治所,辖潭州(治今长沙)、郴州(治今郴州)、永州(治今永州)、道州(治今道县西)、邵州(治今邵阳)、连州(治今广东连州)。 此书写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可见,唐人册籍已明确指出,湖南观察使所辖北达洞庭、 南及五岭的七州之地,均杂居有瑶人。关于瑶人从北至南的广袤居地,在唐代文学作品中也有所反映,杜甫“潇湘洞庭白雪中,……莫瑶射雁鸣桑弓”(注:杜甫:《岁晏行》,《杜少陵集》卷22。)之咏,刘禹锡《连州腊日观莫瑶猎西山》(注:《刘宾客文集》卷25。)之诗,就是生动例证。至于唐代瑶人东部分布之区,则漫及江西许多地方。据《新唐书·方镇表五》载:乾元元年(758),“置洪、 吉都防御团练观察处置使,兼莫徭军使,领洪、吉、虔、抚、袁五州,治洪州。”按:洪州,治今南昌;吉州,治今吉安;虔州,治今赣州;抚州,治今抚州;袁州,治今宜春。今江西境,在唐代大致分为七州,即除上述五州外,还有江州、饶州。可见,莫瑶在江西分布范围之广。

瑶人进入两广的路线如何?

瑶族瑶族

 

  瑶人逾五岭,进入两广并由此而散入东南亚,是其南向发展的重大事件。因此,瑶人迁入两广的路线问题,向为民族史家所重,但看法却大相径庭,莫衷一是。有的学者认为,瑶从湖南入广东,再转广西;(注:参见刘锡蕃:《岭表纪蛮》,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有的学者主张,“瑶由五溪地带先入广西,再由广西转入广东”。(注:江应梁:《苗人来源及其迁徙区域》,《西南边疆民族论丛》,广州珠海大学1938年版。)笔者则不以此两说为然,提出第三种说法:瑶族直接从湖南越过五岭分道进入桂、粤两地。主要论据如下:

  1.至迟自秦以来,均有由湘南越五岭直接进入桂、粤两地的通道,无须绕道广西入广东,或由广东转广西。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写道:入五岭之途有五条。其中:“自江西南安(今大余)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州之广西入贺,四也;自全州入静江,五也。”可见,上述四途,除了江西一路需由郴州转道南安入广东南雄外,其余均可由湘南分别直入两粤。即由郴州进入广东连州和由道州进入广西贺县,由湘南至广西全州进入桂林。

  2.以地缘而言,瑶人“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常宁县属于桂阳、郴连贺韶四州,环纡千余里。”(注:《宋史》卷493《蛮夷列传一》。 )这表明:宋代瑶人居于湘、桂、粤交界的南岭山脉两侧,从湖南翻山越岭,即可分道进入两粤之地。而且,这一带地区地界相连,并不受行政区分所限。宋·蔡戡说:“郴州宜章县太平、宜章二乡,有莽山诸峒,邻接连、英、韶州之境。”(注:(宋)蔡戡:《割属宜章、临武两县奏状》,《定斋集》卷1。)就是最好说明。

  3.瑶人同时进入两广的例证。 据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3庆历四年(1044)十一月辛未条载:湖南瑶人起事后,“杨畋将不曾作蛮贼人户,尽底驱逐,散入广南东、西两路,失其巢穴。”可见,宋代湘南瑶族,在官军驱迫下,曾就近各自逃入广东、广西两地。这是历史上瑶人曾同时进入两粤的铁证。

  4.瑶人起事时,直接由湖南入广东。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3庆历四年(1044)十一月壬午条载:瑶人,“先劫掠郴州宜章县(治今宜章),次入连、韶州。”又,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载:乾道元年(1165)广东帅臣林安宅言:“近者,湖南凶贼奔冲本路韶、连、南雄、封川、德庆、肇庆府之四会,广州之怀集、清远,皆遭蹂践,或被焚荡。”上述庆历、乾道瑶民起义证明:历史上,瑶人由湖南直入广东而不绕道广西,已成通例。

  5.瑶人取由湖南直入广东路线,前人已有见及。如:“瑶本盘瓠之种,由楚省蔓延翻东之新宁(治今台山)、增城(治今增城)、曲江(治今韶关)、乐昌(治今乐昌)、乳源(治今乳源)、东安(治今云浮)、连州(治今连州)等七州县。”(注:(清)傅恒:《皇清职贡图》卷4。)由于瑶族过游耕生活,故逐步顺山势而徙之说,较为合理。 像曲江、乐昌、乳源、连州等地粤北瑶族,由湘南“蔓延”而来,当是可信的。又如:“清远县东北毗连英德、连阳,……久为僚瑶窟穴。……盖因五季之交,湖广溪蛮远逾五岭,由连州入粤,清远逼近,故有瑶峒百余。”(注:民国《清远县志》卷2《纪年上》。)此说, 瑶人为避战乱,大批由五岭入粤北,再由粤北向南直逼广州北部清远地区的记载,当是有根据的。

  6.流传的宋代粤北瑶人来自广西说,与史实相悖,不足取。据康熙时人李来章的《连阳八排风土记·风俗》写道:“连地自古无瑶。《连志》载:自宋绍兴年间(1131—1149),州乡宦廖姓者为西粤提刑,及旋里,带瑶八人防道,见连地皆深山峻岭,易于耕锄,遂不去,始居州境油岭、横坑各山,刀耕火种,及日久,种繁越居连山县境。”按:《连志》,即《连山县志》的简称,最早刊于康熙年间,可见,此说来源于明清之际的民间传说,后为方志所录,流布日广。需指出的是,传说本身并非信史。当然,宋人廖氏由粤西带瑶仆回连州定居,并由此繁衍为当地瑶人的一支,此事并非不可能;但声言“连地自古无瑶”和由此推论说连州八排瑶由此发展而来,则是荒谬的。因为:其一,连州瑶至迟在唐代已有之,上述唐代诗人刘禹锡《连州腊日观莫瑶猎西山》一诗,即是明证。其二,再以宋代本身而论,庆历三年(1043),桂阳监瑶人掠州县,闻荆湖南路兵马钤辖杨畋至,“皆恐畏,逾岭南遁。又诏往韶、连等州招安之”。(注:《宋史》卷300《杨畋传》。)可见, 早在北宋庆历三年前,即早于绍兴年间上百年,韶州、连州已是瑶人重要定居地了。

  作者:吴永章

宋代,瑶族主要居住在今湖南省境内,其次,粤北、桂东北、黔东南、赣西等地也有分布。

  宋代湖南划分为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包括岳(阳)、澧(县)、鼎(常德)、辰(辰溪)、沅(沅陵)、靖(靖州)六州,相当于今湖南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怀化市大部分县市。居住在这些地区的瑶族称湖北瑶。史载“湖北徭人侵犯邵州界分”(光绪《湖南通志》卷八七)。“湖北溪徭叛”(《宋史·张颉传》卷三三二)。

  湖北瑶人按其居住地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称谓,居住在岳阳龙窖山的瑶族名“山徭”或“徭人”, “龙窖山,在巴陵北,山实峻极,上有雷洞,有石门之洞,山徭居之。自耕自食,自织而衣”(宋·马子严:《岳阳州志》)。“龙窖山在县(临湘)东南,接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邑,亦无贡赋,盖山徭人也”(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临湘篇》)。鸟乡者,乃由其语言所定。即莫徭的钩辀音,可见徭与莫徭一脉相承。

  居住在鼎、澧二州的瑶族名曰“蛮徭”,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鼎州之辰阳(今湖南汉寿)、澧州之澧阳(今湖南澧县)“各有蛮徭保聚”。

  居住在辰州的瑶族名名曰“辰州徭”或“徭人”或“生熟徭”、“省地徭”,绍熙五年(1194年)五月:“辰州徭贼寇边”(《史记·光宗本纪》卷三六)。宋太祖下荆湖,“擢辰州徭人秦再雄为辰州刺史,使之自治”(《史记·蛮夷列传一》卷四九三)。“辰溪徭叛……荆南守马□言:有生徭有省地徭今未知叛者为何种族”(《史记·奸臣·蔡京传》卷四七二)。

  居住在辰州辰溪县内的瑶族名曰“辰溪徭”,宋徽宗时,“辰溪徭叛,杀溆浦令” (《史记·奸臣·蔡京传》卷四七二)。

  居住在辰州溆浦县内的瑶族名曰“溆浦蛮徭”,宋人袁燮在《侍御史赠通议大夫汪公墓志铭》中写到:“绍熙三年(1192年),辰之溆浦蛮徭侵边作乱”。

  居住在辰州卢阳和麻阳间的瑶族名曰“莫徭”,元丰七年(1084年)“卢阳(今湖南芷江县)、麻阳(今湖南麻阳)之间,有生莫徭五百余户,乞招抚补绶,令把托道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五)。

  居住在沅州境内的瑶族名曰“沅州徭”、“徭人”或“蛮”。崇宁元年(1102年),“辰、沅州徭人寇”。崇宁二年(1103年),“知荆州舒口平沅州徭贼”(《史记·徽宗本纪》卷一九)。“沅州蛮扰边”(《史记·蒋之奇传》卷三四三)。

  居住在靖州的瑶族名曰“靖州徭人”,淳熙三年(1176年),“靖州徭人寇边”(《史记·孝宗本纪二》卷三四)。

  荆湖南路包括潭、邵、衡、永、郴、道、全七州和桂阳监、武冈军,即今湖南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邵阳市和广西桂林市的大部分地区和粤北部分地区。居住在荆州南路的瑶族统称为“湖南徭”,因该地史称“湖南九溪”。庆历六年(1046年)“诏发兵讨湖南徭贼”( 《史记·仁宗本纪》卷十一),“湖南蛮徭数出寇”( 《史记·刘沆传》卷二八四)。

  湖南徭与湖北徭一样,因居住地域不同称谓也各异。

  居住在潭州境内的瑶族名曰蛮徭或“向化之蛮”(莫徭),“长沙一都会,控扼湖岭,镇抚蛮徭”。又载:“莫徭之类……今若击之不已,则其为害愈深。……仍恐迫之太急,则潭、郴、全、邵诸寨向化之蛮,皆诱胁而起,则湖南一路可为国家之忧”(《欧阳文忠公集》卷一0五)。这里所载向化之蛮,实际就是莫徭。

  居住在衡州、郴州、桂阳监、连州、贺州、韶州的瑶族名曰“徭人”,“ 蛮僚者,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常宁县,属于桂阳、郴、连、贺、韶四州,环纡千余里。蛮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徭人。”(《史记·蛮夷列传一》卷四九三)。

  居住在全州(今广西全州)、永州、衡州、道州的瑶族名曰“徭”,元祐七年(1092年),“荆湖南抚铃辖司言:全、永、衡、道州徭赋作过”(《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五)。

  居住在桂阳监的部分瑶族又名曰“蛮徭”,庆历三年(1043年),“桂阳监蛮徭内寇,诏发兵捕之”(《史记·蛮夷列传一》卷四九三)。

  居住在邵州和武冈军(今湖南武冈县)的瑶族名曰“徭人”或“徭民”,“邵有徭人之扰”(光绪《湖南通志》卷九五)。“武冈所属三县(武冈、绥宁、临冈),悉为徭人所有”(《史记·蛮夷列传》四九四)。“荆湖南北路,如武冈、桂阳之属徭民”(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六)。

  居住在潭、邵间梅山地区的瑶族名曰“蛮徭”或“莫徭”,“熙宁五年(1072年),益阳梅山蛮徭乱,屡讨不服,乃遣章口访察湖南”(同治《益阳县志·武备》卷十一)。梅山,在“潭、邵间,所谓上下梅山。其地千里”。宋人刘挚《直龙图阁蔡君墓志铭》载梅山:“马氏以来,徭人居之,号莫徭”。

  居住在湖南境内的瑶族,还有其他一些称谓:居住在荆湖北路辰、沅、靖、岳、澧等州的瑶族名曰“溪徭”,“湖北溪徭叛”(《宋史·张颉传》卷三三二)。居住在衡州常宁的部分瑶族名曰“五洞民徭”。“五洞民徭,即欧阳修所谓莫徭。……宋熙宁间,相率纳士,输皮、栗”(同治《常宁县志·新纪》卷十五)。再有“北江诸蛮”和“南江诸蛮”。所谓北江、南江,是以沅江水支流酉水(又名北河)为界,在酉水以北称北江,以南称南江。“隋置辰州,唐置锦州、溪州、巫州、叙州,皆其地也“(《宋史·西南溪峒诸蛮传》)。上述四州,除溪州、巫州外,锦州、叙州均有瑶。

  宋代,广西除上述全州、贺州外,其他地方亦有瑶族分布:静江府(治今桂林市)有徭名曰山徭,“徭之属桂林者,兴安、灵川(治今灵川西南)、临桂、义宁(今临桂县西北)、古县(今永福县西北)诸邑,皆迫近山徭。最强者曰罗曼徭、麻园徭,其余如黄沙、甲石、岭屯、褒江……淮头、丹江、闪江等徭,不可胜数”(《文南通考·四裔五》卷三二八)。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三除有相类似的记载外,还说:“山谷弥远,徭人弥多”。

  居住在梧州的瑶族名“徭”,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陈宇知梧州,“建炎盗起,憎额且半。宇累疏得仍旧,流徙归来,徭僚帖然”(同治《梧州府志·宦绩上》卷十四)。

  居住在平州(今三江)的瑶族名曰“蛮徭”,“蔡京启蛮徭地建平(治今广西三江)、从(今贵州永从镇西)、允(今贵州永从镇南)州”。平州,崇宁四年(1105年),于王口寨建军,故名怀远军,后怀远军改名平州,宣和二年(1120年),赐平州郡名怀远。“绍兴四年(1134年),废平州仍为王口寨,十四年(1144年),复为怀远县”(《宋史·陈遘传》卷四四七〉。

  居住在宜州(治今广西宜山)的瑶族名曰“徭蛮”,宋沙世坚《思恩府请盐钱谕碑》:“宜州去天最远,三方被边,溪峒徭蛮,种落不一”。

  居住在融州(今广西融水县)境内的瑶族名曰“群徭”。宋周去非“融州城下江,即牂牁江也。江之上流与王江合,二江之间,群徭居之”(《岭外代答》卷一)。徭人“融州之融水、怀远县界皆有之”(《桂海虞衡志·志蛮》)。

  居住在南丹州(今广西南丹)境内的瑶族名曰“山徭”,元祐六年(1091年),“尚书省言,‘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司奏:南丹州捕到强劫山徭贼潘美、袁枨等,愿依格请赏……’诏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八)。

  居住在郁林州(治今广西玉林县)境内的瑶族名曰徭。元丰(1078——1085年)时,白壁仕为郁林太守,“郁林在炎荒万里外,徭僮杂居,旧隶土官,强梗不顺”(民国《乐昌县志》卷一八)。

  总之,宋代广西全州、贺州、梧州、静江府、融州、宜州、平州、郁林州、南丹州等地,已有瑶族居住,名曰徭、山徭、徭人、蛮徭、徭蛮等。

  宋代,广东亦有瑶族分布。除上已述的韶州、连州外,英德府、广州、德庆府、南思府、高州、雷州、化州等亦有瑶族分布。

  居住在英德府境内的瑶族名曰“峒徭”,淳祐五年(1245年)英德府“峒徭煽乱,远近骚动”(同治《韶州府志·宦绩录》)。由于英德府与桂阳监相邻,庆历年间(1041——1048)桂阳徭起义,被封建统治阶级围剿,被迫“转寇英、韶州、,依山自保”。所以,英德府应有瑶。

  居住在广州府(治今广州市)境内的瑶族名曰“徭”或“徭蛮”、“徭人”,广州府“江湖徭峒错落”(宋·李昂英:《文溪集》卷一)。宋嘉泰中(1201——1204年),广州“徭乱,捕降其豪渠,四十四洞悉平”(道光《广东通志·宦绩录二》卷二三八)。《文溪集》卷二:广州经略方大琮“调虞徭蛮,治声休,其称最行”。又广州所属东莞县亦有徭,“宋庆元三年(1197年),盐司峻禁,徭人遂啸聚为乱”(《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三四)。

  居住在德庆府泷水(今罗定县南)的瑶族名曰“山徭”。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年)冬十一月,“德庆、泷水各山徭作乱”(《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三八)。

  居住在南思州(今广东阳江县)的瑶族名曰“徭”。“陈亚,宋真宗时(998——1022年)知南思州,地多烟瘴,徭僚杂处”(民国《阳江县志》卷二五)。

  居住在高州(今茂名市东北)的瑶族名曰“徭”,“唐宋以前,僮徭杂处,语多难辨“(道光《电白县志·风俗》卷四)。

  居住在雷州(今广东海康县)、化州(今广东化州)的瑶族名曰“徭”。景祐二年(1035年)五月,“徭僚寇雷、化州,诏桂(州)、广(州)会兵讨之”(《宋史·仁宗本纪》卷十)。

  宋代,贵州亦有瑶族分布,名“蛮人”。陈遘为广西转运判官时,“蔡京启蛮徭地,建平、从(今贵州永从南)、允(今贵州永从南)三州。遘言:‘蛮人本安静,轻扰以挑衅,不可’”(《宋史·陈遘传》卷四四七)。

  宋代,江西亦有瑶人分布,“嘉定元年(1208年),郴州黑风峒徭人罗世传寇边,飞虎统制边宁战没,江西、湖南惊扰”(《宋会要集稿》蕃夷五之六八)。黑风峒在今江西遂川县以西,桂东县以北,炎陵县以南地区。“黑风峒者,在郴(州)吉(州)之间,而地属桂阳县(今湖南汝城县)”(《两朝纲目备要·宁宗纪》卷十一)。《真文忠公集》卷四五亦载:“(黑风)峒近吉之龙泉(治今江西遂川县)”。嘉定二年(1209年)十一月“郴州黑风峒寇李元励作乱,众数万,连破吉、郴诸县”( 《宋史·宁宗本纪二》卷三九)。“二年,李元励、罗孟二(罗世传)寇江西,攻破龙泉……方江西战,则求降湖南,湖南战,则求降江西。牵制王师,使不得相应援”(《宋会要辑稿》蕃夷五六六八)。嘉定四年(1211年)九月,罗世传被杀,起义方失败。但江西徭人的反抗斗争仍未止息。“南安(今江西大余县)林峒,自嘉间罗孟二、李元励等作乱,以至年来(1236年)时作时止”(陈元晋:《渔野类稿》卷四)。由以上引述可见,江西吉州和赣州境内有瑶族名曰“徭人”。

  从以上宋代瑶族分布地域记述中可以看出,宋代瑶族主要分布在东起江西的吉安府(州),南至广东的雷州半岛,西至广西南丹,北至洞庭湖沿岸,分布地域相当辽阔,可以说已经形成“南岭无山不有徭“的格局。

  整理自:《瑶族通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