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立东风看牡丹 ▲一闻

 一闻347 2017-10-01

独立东风看牡丹

     ——陈与义《牡丹》诗的思乡爱国深情   一闻

 

独立东风看牡丹”,这是南宋诗人陈与义《牡丹》诗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陈与义(1090-1139),南宋著名诗人,河南洛阳人,从小生活在洛阳。字去非,号简斋,官至参知政事。

1125年,金兵南下,宋徽宗赵佶,在内外交困之中,传位给儿子赵桓钦宗。

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破汴京(开封),俘走了徽、钦二帝,北宋,从此灭亡……

次年(1127),宋高宗赵构,称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后迁入临安(今浙江杭州),这就是南宋。

陈与义生活的时代,正是在这北宋末年的,动乱岁月……后来随宋室南渡,历尽了战乱之苦,深感失去家园和国破之疼,因而写下了下面这首著名的诗篇《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

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

独立东风看牡丹。

 

全诗四句,首句,点明了金兵入侵,中原的时代背景。一自”,即自从胡尘”,指金兵。古人将北方民族,都称作,他们的马队奔驰时,能卷起地面上大量的尘土,因而诗人用胡尘”来,称谓金兵;“入汉关”,是说“汉关”被金兵攻破,进入到中原,使京都洛阳,相继失守,徽、钦二帝被俘,才有了“靖康耻

第二句,写漂泊生涯……“十年,是指从1127年,随宋室南渡,到1136年写这首《牡丹》诗,已过去十年;伊洛,即诗人的家乡洛阳,因伊河和洛河,都流经河南洛阳,所以用伊洛”来借代故乡;路漫漫”,是说自己十年间,走过了艰难困苦的漫长道路……

第三句,写自己,因思乡怀国而未老先衰。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是一处地名;“溪畔”,小河边;龙钟”,行动不方便,老态的样子。其实,当时诗人才46岁,但因国破家亡,思念家乡,忧虑过劳而成,满鬓风霜的白发老人,这是一幅自画像”,是诗人自指,因身在异地,故称“”。

第四句,写只身在千里之外,看牡丹的情景。独立”,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站在“溪畔”看“东风”中,摇曳的牡丹,还表达了诗人当时,内心孤独和忧伤的情感。

纵观全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不但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剧——从金兵入关造成“靖康耻”……

到北宋灭亡,高宗赵构称帝,宋室南迁,诗人所经历的十年,苦难漂泊生活,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因国破家亡的痛苦心路历程,充分展示了诗人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和精巧的构思艺术。

而结句独立东风看牡丹”,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作者写在这千里之外的异地它乡“看牡丹,并不是因为牡丹”姿色的雍容华丽,可资赏玩,而是旨在借“看牡丹”,来抒发自己内心,想念故园洛阳,表达思乡爱国的深情。正因为如此,陈与义的这首《牡丹》诗,才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