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老子和孔子的哲學关係 WORD
2017-10-02 | 阅:  转:  |  分享 
  
老子和孔子的哲学关系







周人入主中原后,《左传》昭九年记周景王之言曰:“我自夏以后稷、歧,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商,奄(山东曲阜),吾东土也。濮、楚,吾南土也。燕、蓟,吾北土也。”?????这里所说的,东土是夏商时期的中原,北土是商增于夏的境域,西土是周人的老家,惟有南土是新开辟的。然而南土濮、楚周亦不能有,这句话只表示其声威所及之远而已。实际上,周的南境不过到河南省的南部。????因为这样,所以孟子提到三代,只说:“夏,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孔子和老子是周朝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关于周“礼”(即周代社会制度)的态度是他们哲学的核心。因此,正确了解周代的社会性质,对理解他们的哲学至关重要。?????周,姬姓。出于黄帝族集团,周人自称:“我姬姓出自天黾(黄帝族轩辕氏)”其始祖后稷,是舜禹时农官,“及夏之衰,我先祖自窜于戎狄之间。”周始祖后稷之母出自炎帝族姜姓有邰氏部落,与黄帝族姬姓周人世为婚姻(国语·周语)。????周族推翻商朝后,其政治体制仍保留着部落联盟制的基本特征。(关于我国古代不存在奴隶社会的原因,本站在《炎黄》部分已有详细讨论)。由于周朝疆域的扩大,为巩固和加强统治,周朝实行亲族大分封,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我们说“过渡”,是指周朝的社会性质还不是封建社会,因为周朝政治仍是以氏族和血缘为基础,而非象秦朝那样以行政区划(即郡县)为基础。周朝社会性质是古代部落联盟制发展的后期。与这种社会阶段相适应,周朝建立了以“礼”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所谓“礼”,是指周公旦制定和推行的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庶子被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礼”的基本特征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孔子生活的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鲁国在春秋时期不但是东方各国文化中心,也是当时旧周王朝管辖各国的文化中心。公元前540年晋国韩宣子到鲁国访问,看到鲁国丰富的文化典籍,惊叹到:“周礼尽在鲁矣。”????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他的始祖是第27代商王帝乙。帝乙姓子。后人在祭祀帝乙时,把子、乙合写,于是就产生了孔姓。商朝灭亡后,孔子祖先被周朝聚迁至宋国(河南商丘)。后因宋国一次政乱,孔子先祖逃到鲁国。孔子父亲做过鲁国小官。孔子幼年丧父,过了一段贫困生活,孔子中年在鲁国做过三个月的司寇。中年以后,他以全部精力从事教育工作,并研究、整理古典文化,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孔子在不做官期间,他的生活主要靠学费收入和“儒”的职业收入来维持。“儒”在当时是给富贵人家相礼的一批人。照孔子的描述是:“出则时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孔子和和当时只会办丧事混饭吃的“儒”不同。因为他不仅通晓养生送死的仪节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并关心政治,有一套哲学理论。孔子这一派的儒者,人才多、势力大,后来“儒家”就成了孔子这一派的专名。????从儒家思想的来源看,“儒”这一批知识分子是从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一批人。他们的思想意识、所受的教养、生活作风和古代贵族(最初是氏族首领)有很深的联系。从孔子本人所处的历史条件和他本人的言论看,孔子完全站在维护周礼的立场上,认为文王、周公是最杰出的“天子”。尤其是周公制定的周礼,其基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但是,在孔子时代,周天子已经失去控制全国的权利,诸侯不听天子号令,周天子已经成了无足轻重的名义上的领袖。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孔子看到,“礼崩乐坏”主要是统治阶级内部互相争斗引起的,因此,孔子提出“仁”的概念——“仁者爱人”。????孔子“仁”的思想是对周礼的概括,其本质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但是,“仁”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也适合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矛盾的的调整。“仁”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人在社会关系中,逐步加深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孔子哲学能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精神指导,主要在其“仁”的学说的普适性。(下文《孔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将对“仁”进行详细讨论)????《论语》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利”是阶级问题,不是语言能解决的。但是,孔子认为“利”(穷富)和王朝更迭一样,是“命”决定的。很多人认为,孔子肯定“命”是唯心主义,实际正好相反。孔子说的“命”,是对客观现实接受和承认——对个人来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无论什么人,坚持“仁”的道德标准都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仁”呢?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所说的“礼”就是周礼,不是别的礼。



与孔子推崇“礼”相反,老子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也,乱之首也。”此话何来呢??????关于老子生平事迹,我们所知不多。《史记》仅记载:老子名李耳,是管理周朝典籍的史官。此外其说不祥。幸好,老子留下《道德经》有5000余字,可以了解他的基本思想。????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同时也是“德”的本原。最初,“道”和“德”是统一的。“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无为”。“自然”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为生、“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无为”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而是指没有人为限制和人对人的统治。????读过《道德经》的人即使没明白太多,也会明白老子是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和捍卫者。老子提出“道”,根本目的在于论证农民利益的合理性。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就是说,“德”、“仁”、“义”、“礼”都是“道”的退化,是世道不断恶化的标志。(下文《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将对“道”进行详细讨论)????站在农民立场,老子认为,“礼”是统治阶级剥削人民的精神武器。老子反对一切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认为“美与善是丑与恶的别名”。老子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但他是“国家”坚决反对者。????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意思是说,老百姓挨饿是苛捐杂税压迫造成的;老百姓造反是官逼民反;老百姓不怕死是因为活不下去。????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呢?是那些“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的统治者压迫造成的。这些统治者满口“仁义道德”,实际是“盗夸”——强盗头子。“非道也哉!”????老子提出的“道”,实际是反对压迫的一面旗帜;老子说的“自然、无为,”实际是反对剥削的手段;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是保护农民利益“村落”的哲学素描。林语堂说:“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几千年来,老子哲学就这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保护神。老子是中华民族之幸!?????毫无疑问,孔子所说的“仁”是代表统治阶级的。最初,信奉“仁”的人“天下不过七十二人(韩非语)”。但是,两千多年来,“仁”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成为了区别于“基督教”的中国人的“圣经”。????老子哲学的信奉者主要在民间,然而老子以其“照彻千古”的哲学威力,使任何人不能藐视中国农民的存在。老子是中国农民心中的“真神”,差不多是历次农民起义的“总军师”。就是“玉皇大帝”,也要称其为“太上老君”。抛开“文本”,抛开“咬文嚼字”的注释,这就是孔子和老子为什么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导师的原因。











献花(0)
+1
(本文系健君文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