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碎片21】再说古埃及

 李孟津 2017-10-02
关于卢克索的那篇文章发表后,很多朋友表示读后似意犹未尽,很多古埃及的事情还没有讲到,不是很完整,于是,我便又翻开书本,更加详细地阅读有关古埃及的故事。是的,古埃及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几千年以前,生活在尼罗河畔的埃及人就已经创造出了令后人惊叹不已的成就,在文学、宗教、科学、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诸多领域都有非常了不起的建树,他们似乎无所不能、无不精通啊。那么,这篇文章就再说说古埃及的一些事情,以期能够对那个时代、那个地方有更多的了解。


1
关于古埃及的人种问题


古代埃及人是什么人?他们从哪里来?是什么种族?这个问题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但直到今日,科学家或人类学家们都还没有给出一个特别明确的答案。


曾经有一段时间,尤其是在欧洲殖民者到处横行的时代,社会上普遍认为:古代埃及人是白人,埃及的古文明是白人创造的。因为那个时候欧洲的白人殖民者认为黑人是不可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璀璨的文明的。然而,近年来,有些人类学家通过对木乃伊的骨骼及黑色素测定,认为古代埃及人是黑色种族。从埃及吉萨金字塔旁的狮身人面像,我们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出,那个人面有黑人的特征,厚唇、圆脸、宽鼻。但这只是一种观点而已。




从流传下来的大量的古埃及人肖像画中可以看出,古埃及人的外表特征并不是单一的,有的颧骨高耸、有的坦平,有的鼻子扁平、有的则呈弓形,有的肤色偏白、有的则是棕色,这些体形特征,如果单单用白人或黑人来解释都显得有些牵强。所以,有人类学家指出:古代埃及是一个多种族的混居地,其种族既有来自南方的肤色较黑的尼格罗人(即黑人),也有来自地中海周围和亚洲的肤色较白的高加索人(即欧洲人)、地中海人(现在理论说地中海人为欧洲人一支)、塞姆人(即闪米特人)等,这些人在长期的混居、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部族,即古埃及人。造成种族混居的原因与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埃及的北面是地中海,西为利比亚,南接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也就是古代的努比亚,东隔红海与阿拉伯半岛相望,东北角通过西奈半岛与西亚相连,是欧洲、亚洲、非洲的交会之地。因此,埃及不可避免地成为周边地区各种族的一个融合之地。


有人类学家认为,从公元前18世纪时起,也就是从古代埃及第十三王朝时起,埃及,尤其是尼罗河三角洲的下埃及地区的居民,其外表特征中白色人种的成分逐渐上升。这说明可能从那时起,亚洲和欧洲的移民开始更多地来到埃及并在尼罗河下游定居并与当地人通婚繁衍。

很多人对我们人类的起源、发展、迁徙、进化的过程感兴趣的,尤其是当一个部族创造出了很辉煌的文明的时候,这个部族的来历就更引人注目。但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难以定论的问题。现在我们中国境内占绝大多数的所谓“汉族”人,他们从哪里来,是如何进化与发展的,这个问题也是有争议的。很多专家认为,我们中国的所谓“汉族”其实也是一个混血而成的民族,而并非由远古时代的一个单一部族逐渐发展起来的。

2
关于古埃及的历史阶段划分


在前一篇关于卢克索的文章中,曾提到了古代埃及的历史。古代埃及从公元前5000年左右开始进入到农业社会,有了奴隶制国家。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时,纳尔迈(也称美尼斯)统一埃及,埃及进入王朝时代。从这时候起一直到公元前333年,马其顿的国王亚历山大攻入埃及,埃及进入到了希腊罗马时期,法老时代结束,这2700多年的历史是如何搞清楚的,如何被整理出来的,这个事情恐怕要归功于一位叫马内松的人。


马内松,生于公元前3世纪,是个祭司(可能还是个祭司的头头),同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他在埃及历史编纂的工作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与中国的司马迁的作用非常相像,可以说是埃及版的司马迁(马内松比司马迁早100年左右)。


马内松生活的年代,埃及已进入托勒密王朝时代。此时,埃及人已经开始希腊化,写希腊文,说希腊语。马内松受命托勒密一世,编纂埃及历史。马内松宵衣旰食,遍查古籍,终于完成了用希腊文写就的30卷《埃及史》。这部浩瀚的《埃及史》不但详细记载了埃及从远古时代至托勒密时代的重大事件,而且还详细讲述了古埃及民间的习俗与宗教。马内松将埃及进入王朝以后的历史划分为8个时代、31个王朝,时间跨度为从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333年。

马内松把书写好后,就放在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内,供学者们参考、转载。但不幸的是,亚历山大图书馆于公元前48年和公元391年两次遭遇大火,马内松的30卷《埃及史》便灰飞烟灭了。好在《埃及史》在其生存年代一直是畅销书,被转载被引用无数,所以,我们今天仍然可以通过其他古籍的转载和引用而窥探到《埃及史》的大部分情况。

当然,关于古埃及的更详细的历史情况,也还要归功于从公元19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埃及学。而埃及学的创立者,法国语言文字学家商博良成功释读象形文字,对于我们今日了解埃及认识埃及更是功不可没。

3
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文字是文明的灵魂。正如我们对中国远古殷商时代的解读是靠了甲骨文一样,我们现代人对古埃及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则是靠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据我们现在所能掌握的材料来看,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约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也就是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埃及进入第一王朝时期。尽管这个年代距离我们很遥远(比甲骨文的产生还要早2000年左右),但我们仍然惊奇地发现,在那个时候,埃及的象形文字已经进入到一个非常完备的阶段,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象形文字系统。该系统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三部分组成。


比如,一个牛的图案后面加上一个小的竖杠就表示牛的意思,这是表意符号。而单独的一个猫头鹰的图案却表示罗马字母m的发音,单独的一张鳄鱼皮图案表示罗马字母km的发音,显然,此时的这些图案已经完全是表音的字母了。如果一个象形文字词汇后面跟了一个眼睛的图案,则表示这个词汇和视觉有关,此时,这个眼睛的象形文字又是限定符号了,它不表示眼睛,但和眼睛有关。


这样一套复杂且完备的系统和我们今天汉字的造字体系几乎如出一辙。汉字中“妈”、“爸”两字中“女”和“父”分别为限定符号(由表意符号转化而来),而“马”和“巴”则明显是发音符号,与词汇本身意义没有关系。再如,汉字“眼睛”、“河湖”等,左边的偏旁部首都是限定符号,而右半部分则都是发音符号。而汉字“日”、“月”、“山”、“水”、“马”、“牛”、“羊”则是典型的象形文字,由象形图案转化而来。

不可否认,象形文字与汉字在表达人类的语言和思想方面,其基本原理是几乎一样的,只是,象形文字的出现比汉字要早了2000年左右,而且其系统好像更加完备,充分考虑了语音问题、表意问题以及词性问题。我们不能不说古埃及人是很牛的。

有学者认为,世界上存在纯粹的表音文字,(如英语,其字母99.99%是表音符号,但小心,英语字母也有表意哦!)但不存在纯粹的表意文字,因为文字一定是要记录人类的语言的,不能记录人类语言的声音,而只是通过符号来表达其意,这样的符号系统只能称为“图画”,而不能称为“文字”。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上面这个观点的学术是非,但它确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纯粹靠符号来表意的文字系统是很难成立的,因为复杂的形体,难以形象,而抽象的概念,又无形可象,于是只有靠声音来表达了,而记录声音的文字就成为表音文字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与中国的汉字都是如此。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产生,一直被古埃及人使用到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33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攻占了埃及,从此,埃及进入到了希腊化时代,埃及语与古希腊语并用,象形文字与古希腊文并用。公元前30年,埃及被并入罗马帝国,古埃及语言与象形文字日渐式微。公元391年,当时的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关闭帝国境内的所有异教神庙,独尊基督。此时,埃及作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信奉古代诸神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只有一些祭司还在坚守工作,学习象形文字,书写象形文字,并记录一些历史,然而皇帝的敕令使这些本来就门可罗雀的神庙也彻底关门,学习使用象形文字的祭司们被解散。随即,又来了一场大火,将亚历山大城(希腊罗马时期的埃及都城)里一座用于存放古代书籍的塞拉皮斯神庙(应该也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子馆,待考)烧毁殆尽,神庙内古籍,包括马内松的30卷《埃及史》皆被付之一炬。从这以后,没有人再使用象形文字,也没有人能读懂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成了死文字。之后的1400多年里,很多对古埃及的历史、文化有兴趣的人都想重新释读这象形文字,但始终不得要领,难入其门。

公元1799年,正是拿破仑率法国军队占领埃及期间,在一次军事工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同时刻有象形文字和古希腊文的石碑——罗塞塔石碑。后来,石碑的拓片被辗转传到了一位少年手中,少年立志要破解象形文字的秘密,于是,经过了二十年的努力,该少年终于如愿以偿,将象形文字重新释读出来。这位少年就是前面提到的法国语言文字学家商博良。

4
关于金字塔

毋庸置疑,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最强大的标志。

古埃及人兴建金字塔有个过程,开始的时候是为国王修建陵墓,称马斯塔巴,而且大部分采用砖材,后来,马斯塔巴越修越高,逐步形成了阶梯金字塔,而且为了耐久,所用石材也越来越多。再后来,形状更简洁,变成了方锥形金字塔。

到了第三王朝时代(公元前2686年),古埃及进入了金字塔建设高峰期,金字塔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据统计,现在在尼罗河畔,共有大大小小的金字塔约110座,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要数吉萨金字塔群中的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建于第四王朝第二位国王胡夫统治时期(公元前2586-2566年),原高146.6米,现为138.75米,基底边长原230.37米,现为227.5米,倾斜角度为51°51′,总共用了230万块石材,平均重2.5吨,推算其体积为2521000立方米,总重量700万吨。整个金字塔中,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而是靠石块自身的重量叠合在一起。这个金字塔内部也是结构复杂,设计精巧,计算精密,犹如一座宫殿。




由这胡夫金字塔就可以看出,古埃及人玩弄石头的本领是很强的,强大到我们今天都很难想象他们到底是怎样切割怎样搬运怎样举高这些巨大沉重的石头的。


和古埃及建造金字塔几乎同时代的中国良渚古城(大约为公元前2600-2300年),也是玩弄石头的高手,但他们是玩弄玉石。良渚玉器中,体量最大者也不过是几十公分高的玉琮,这些玉器被用作实用器、陈设器、礼器或明器,还只是单一的物件,如果将良渚人的玉器与古埃及人的金字塔在生产力方面进行比较的话恐怕就不是一个层级了,显然,古埃及人的生产力要远远大于良渚人。

良渚玉器的生产过程也有让我们今人难以想象的情况,在没有青铜没有铁器的时代,对硬度超过一般岩石的玉料是如何进行加工的,这也是一个谜。


尽管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强大标志,但它并不是古埃及人独有的标志。


南美洲的卡拉尔古城,其活跃年代为公元前2600多年前,恰好与埃及金字塔时代和良渚古城时代同期。在卡拉尔古城的中心区,建有6个大型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高约18米,底座足可以覆盖4个足球场,在这些金字塔上布满了迷宫般的房间、庭院、楼梯和其它结构设施。尽管从高度来说,卡拉尔古城的金字塔远不如胡夫金字塔,但两者的建筑形态多有类似之处,颇值得深思。

中美洲地区的玛雅文明(全盛期为公元3世纪-公元9世纪末,比古埃及金字塔时期晚了大约3000年)也是盛产金字塔,据考古学家们判断,这一地区大概有10万座金字塔矗立在崇山峻岭和热带雨林之中。

如此多的文明发源地都出现了金字塔这个建筑形态,是巧合呢还是冥冥之中有某些联系?哈哈,又是一个费解的难题,等后人吧。

5
古埃及人的审美与崇拜

古代埃及的艺术也和古埃及一样,源远流长,随着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其艺术水准也达到了世人仰慕的高度。从现存的文物古迹中,我们可以断定,古代埃及的音乐、舞蹈,甚至戏剧一定都有不凡的成绩,但这些主要靠声音和听觉来感受的艺术形式,我们现在只能凭借造型艺术中的线索来想象了,如壁画中的舞伎、浮雕上的乐师、莎草纸上或铭文里记载的剧本片断等。尽管音乐、舞蹈、戏剧需要我们今天的人根据线索去想象,但古埃及人创造的雕塑、绘画、浮雕等造型艺术,现在依然长存人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艺术品,个性鲜明、手法纯熟、寓意深刻,至今仍散发着恒久的、夺人心魄的魅力。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本身也是艺术品。在世界范围里,各大文明的艺术多多少少地都有“书画同源”的倾向,文字既是工具,也是艺术。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的每一个象形符号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图画,将这些小小的图画组合起来,既是历史的文字记录,同时也是一件视觉艺术品。“字”与“画”已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古埃及的这种“书画同源”的现象在现今中国的书法艺术中仍然可以看到。

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国王纳尔迈岩板”是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见的一件古埃及浮雕艺术品。该岩板正面及背面均刻画了国王纳尔迈征服下埃及的武功及盛大的庆典和祭祀活动。这块岩板既是上埃及征服下埃及从而统一国家的一个标志,也是古埃及在雕塑领域里的一个里程碑。这幅浮雕作品已经呈现出诸多新的艺术特点,如:对于事件的描写采用了分场面来处理的形式,每个场面各自独立,但同时又是整个作品中的一个有机部分;每个场面的描写以“格层式”来划分,既分割明确,又可以互相之间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国敦煌的莫高窟里,有一幅壁画叫《舍身饲虎》,其绘画的手法与这个“国王纳尔迈岩板”很是相近,但这幅壁画是公元10世纪左右的作品了,比岩板要晚了4000年。




古埃及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酝酿出一种对植物、动物和大自然的崇拜。


古埃及盛产纸莎草,这是一种类似芦苇的水生莎草科植物,多年生,绿色,长秆,叶呈三角,茎中心有髓,白色疏松,切茎即可繁殖。古埃及人把纸莎草茎的硬外层除去,将里面的髓剖为长条,彼此排列整齐连接成片就造出了可以书写文字的莎草纸。(感觉比中国东汉的造纸术要早了好几千年啊!)莎草纸为古埃及的文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及至后来的古希腊人、古罗马人、阿拉伯人都曾经用它来书写。所以,古埃及人对纸莎草甚为崇拜,在很多神庙里的石头柱子上都可以看见以纸莎草为原型的装饰图案。

古埃及人对动物同样也产生了崇拜,比如狮身人面像、狮身羊头像等。鹰、蛇这些动物也都是古埃及人的崇拜对象进而演变为他们的图腾。

金字塔和方尖碑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体现了古埃及人对人体器官的崇拜,但也有可能是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如山峰、树木。太阳则更是古埃及人崇拜的对象。

假如将人类审美(也有崇拜的成分)的进程分为“模拟”、“重复”、“重塑”和“解构”几个阶段的话,显然古埃及人已经达到了“重塑”这样一个阶段,狮身人面像与狮身羊头像是对动物的一种“重塑”,而金字塔和方尖碑则更是古埃及人对大自然的“重塑”。将自然的具体形态“重塑”为人为的抽象形态,是人类在审美方面的一大进步。

6
古埃及的城市

伴随着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古埃及人也建造了众多的城市。由于尼罗河是哺育古埃及文明的母亲河,所以这些城市大多位于尼罗河畔或尼罗河三角洲一带,有都城,有宗教之城,有港口城,有专门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工人城,洋洋大观,璀璨如繁星。下面简单介绍几个,以期管中窥豹。

①希拉孔波利斯:鹰之城

希拉孔波利斯古城位于尼罗河西岸,在上埃及底比斯古城以南约60公里处,今天这里称考姆艾哈迈尔。“希拉孔波利斯”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意为“鹰之城”,而古埃及人则称这座城市为“涅亨”,也是“鹰(荷鲁斯神)之城”之意。显然,希拉孔波利斯是上埃及荷鲁斯神的崇拜中心,在埃及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政治意义。 

希拉孔波利斯的前王朝(约5500年前)遗迹包括中心城市及近郊,面积约5.08万平方米。到古王国时期(约4500年前),城市中心约北移400米。新城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面积达6万平方米。土坯城墙一般厚3到6米,最厚处达9.5米。城内街道狭窄,土坯房屋密集。在城南角一段石护墙后有一土台,可能是城市保护神荷鲁斯神庙的基址。

 ②孟菲斯:美尼斯之城 

孟菲斯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南部,在上下埃及交界的地方,现在的开罗以南。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一个首领美尼斯(自称纳尔迈)经过征战,统一了整个埃及,于是兴建孟菲斯城。后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都建都于此(大约公元前27-16世纪),历1100年左右,为当时古埃及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之一。 




③卡洪城:为金字塔而建的城市


卡洪城位于尼罗河西岸,北距开罗100多公里。是中王国时期塞索斯特里斯二世(公元前1877-1870年在位)时期兴建的金字塔工人城,为当时修建金字塔的工人及大小官吏所居住使用。现除城东南角遭到破坏外,大部分保存完好。


卡洪城平面为规则的矩形,城墙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350米,可容纳人口约2万。城内街道井然,布局有秩,分别有一般工匠居住区、高级官吏居住区、商业区、国王行宫等,可以看出,城市是按照严格的规划而建设,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别。

④底比斯 

上一篇文章已经介绍,这里飘过。

⑤阿马尔奈:太阳神之都 


阿马尔奈古城位于开罗以南287公里的尼罗河畔。第十八王朝法老埃赫那吞在位时(约公元前1379-1362年在位)曾将首度从底比斯迁都于此。图坦卡蒙(约公元前1334-1323年在位)继位后,又将首度迁回底比斯,阿马尔奈遂被废弃。


阿马尔奈古城分布在尼罗河两岸。东岸为城市的主体部分,东西宽约5公里,南北长约13公里。城市中心建筑区紧临尼罗河,其中最大的建筑为阿吞大神庙,也就是新太阳神神庙,神庙全部用石灰石建成。埃赫那吞法老以阿吞大神庙为基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宗教改革,主张所有人平等,反对战争,但改革最终失败。城市中还分布着宫殿、园囿、贵族宅邸、平民住宅以及墓地。很多重大建筑物的墙壁、地板、天花板上都画有壁画或刻有浮雕,都是艺术杰作。


在阿马尔奈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文字材料。其中,在一个档案库里就发现了300多块用楔形文字书写的泥板文书,记述了当时两河流域的城邦与埃及的外交往来事件。这说明,当时,两河流域与古埃及的交往还是很密切的,两种文化也多有交融。

⑥塔尼斯:拉美西斯之家


塔尼斯(也称达贾奈特)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东北部,兴建于约公元前12世纪,是一个港口城市,为内陆与海外进行通商贸易的枢纽。后成为拉美西斯家族历代法老的所在地,也即实际上的首都。


在古代埃及,像塔尼斯这样的港口城市还有很多,如:瓦滋特、赛斯、布西瑞斯、阿里比斯、美顿斯等。


7
小结


其实,古埃及的文明成就远远不止上面讲到的这些领域,它还在天文、历法、数学、音乐、文学、教育等领域都有不凡的建树。这些成就,就用我们今天现代人的才能智慧来考察的话,也可以说是达到了辉煌、极致的境地,甚至有些成就简直就是匪夷所思、自叹不如。


我们今日的人类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进步程度呢?其实,仔细想想后,可能就是一些在微观世界的发现可以和古人来论智商了,如电子的发现、电磁波的发现、核能的应用等。有了这些发现,我们今日的人类得以使用电力、可以进行无线通信、可以使用强大的能源。而除了这些外,我们在审美、信仰、宗教、文学、思想意识、社会管理等等方面与古埃及人相比并不优越到哪里啊。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幼稚的对比思考,不可做严谨的学术研究。


写此介绍古埃及的小文章,算是对上一篇关于卢克索文章的一个补充,还请诸位朋友多多指正啊!


麦修完成于2016年3月2日星期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