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不屈的民族气节: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昵称VChmUhmv 2017-10-02

最近读到明朝的历史,看到这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很是感触。强如汉唐,也曾被迫和亲与结盟,抛开外交策略不说,明朝可以说是民族气节最强的王朝。

明朝不屈的民族气节: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典故

公元1421年,靖难之役后,朱棣将迁都到北京,此地与边关重镇山海关相邻,而山海关经常受到鞑靼、瓦剌、蒙古的威胁,此举被称“天子守国门”。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祯临死不退,吊死煤山,此举被称“君王死社稷”。

汉武帝时期“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宣言令人振奋,但汉朝也采用了和亲妥协的方式。唐朝初期,国力强盛,四海皆服,可是盛唐之后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唐玄宗和唐僖宗都弃都城逃到蜀中,还是借了回纥兵重夺长安。宋朝更是依靠纳岁薄币维系王朝。

明朝不屈的民族气节: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些事,在明朝都未发生,明朝的宗旨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英宗被蒙古俘虏之后,明朝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明英宗也宁死不降,最后明朝另立英宗的弟弟为新君,再次兴兵打败了蒙古。崇祯在李自成攻下北京时,有绝对机会可逃到南京,当时南京军政机构健全,还是有相当的实力,可崇祯拒绝了撤退,殉国前怕李自成伤害无辜百姓,就写了一首绝命诗给他:“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从这点上看,哪个王朝的末代帝王能做到这种程度?

明朝不屈的民族气节: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除此之外,民间的民族气节也非常高昂,一样是被异族统治,相比于宋朝,明朝的反抗更激烈。明朝全家投井、自缢殉国、立战而死的官员志士无数,仅后来被追谥有据可考的就多达八千六百多人。他们大义凛然、壮烈殉国、从容就义,明末绝命诗在数量上是空前的多,而且大都是以热爱祖国和坚持民族气节为其主题,我想这就是中华民族原有的精神与民族气节。

崇祯没有想到的是,在北京城被攻破后,他自杀的前一天,他的忠臣们就掀起了自杀浪潮,太监自杀者以百计,大部分连名字也没留下,北京保卫战守备太监战死在千人以上,宫女自杀者三百余人,外戚家族全家自杀超过一百家,绅生生员等七百多家举家自杀。还有官员全家自沉船死海上,官员独自到南京死,为的就是留名证明自己节气。 由于自杀官员者众,至少有上千人名字都难以统计。而明朝军队是世界上在国家亡国后抵抗时间最久的军队,坚持抗击清朝达38年之久。

明朝不屈的民族气节: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很多人不太理解这一种现象,为什么明朝有这么多的死忠者?崇祯知道后不知道是幸福还是痛苦?可惜,明王朝依旧灭亡了。


我是趣味的历史,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