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帖体会,旧调新弹

 zula999 2017-10-02

一个人的书法功底如何,与他的临帖取向、临帖总量、临帖频率和临帖心得是有着直接关系的。临帖的话题虽然已经谈论了一千多年了,但仍是常谈常新。我从书法信息采集、传递与转化的角度再谈一回。

一、 临帖的过程就是采集信息并转化的过程

“字外无法,法在字中”。一字一法。书法的结体、笔法、章法和神韵等书法信息,都隐含在每一字里面,需要去发现、采集、吸收和转化。

1、同一个字的不同书体,隐含的信息和信息量也不同。如“得”字,篆隶楷行草五体,其结体和笔法都不一样。

临帖体会,旧调新弹

临帖体会,旧调新弹

临帖体会,旧调新弹

临帖体会,旧调新弹

临帖体会,旧调新弹

2、同一种书体,不同的写法隐含的信息量也不同。字越好,信息量相对就越大。

临帖体会,旧调新弹

3、采集字的信息从信息识别开始。识别字的信息建立在一定的书法基础知识之上。若看不懂一个字的结体和用笔特点,临写起来就会很困难。要对一个字的整体字形、每个点画的造型、点画位置、角度、斜度,哪个点画是主笔等结体信息进行识别、记忆;再对一个字每个点画起笔、行笔和收笔的笔法进行识别,尤其是对提、按、使、转的位置、幅度等重要信息进行识别记忆。这个过程也是读贴的过程。“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读贴到位,为下笔实临打下好的基础,临帖就可以事半功倍。

4、采集并转化到自己的信息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字的主要信息,不可能在短时间全部就收。一是要采取多样方法主动采集信息,比如读贴、临摹(包括对临、背临、)、指临、心临。 二是要通过若干次的重复,若干次的纠偏,最大限度的把信息转化到自己的信息库。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耐心的教导王献之:“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清代王淑在《论书滕语》里说:“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不计其数的重复临摹,就是信息接受和不断强化的过程,也是有形似到神似的过程。况且,书写作品必须有足够的汉字字形储备。按2000汉字来算,五种书体,每种书体掌握三种写法,累计要掌握三万种的书写方法。若只学一种书体,也需要掌握6000种写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多少人学书几十年才有点成就,就是这个原因。有的人写“百福”、有的写“百寿”,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写好。

5、采集书法信息的目的在于转化。字的信息经历由眼入脑(心摹),由脑与手(手追)这样的信息传递过程,最终目的在于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王羲之说的“意在笔先”,这里的“意”,就是包含了丰富的字的信息。下笔,只是把这些信息形象化、具体化。郑板桥画竹,也是先由“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最终转化为“手中之竹”。书画同理,心摹得精,手才追得准。

6、每个人的天分和努力程度不同,接受信息的和精度和速度就相同,临帖的效果也不同。黄山谷夸杨凝式道:"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那么多人临摹《兰亭序》,大家还是公推冯承素临摹的最接近真迹。清代的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遗憾的告诉大家:“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们看模仿赵本山的人很多,形神兼备者能有几人?

临帖体会,旧调新弹

7、扩大临帖范围,取众家之长。古人说:“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不取百家长,哪得龙凤飞。米芾没有长期“集古字”的过程,那有自成一家的辉煌。

二、临帖临什么

清代朱和羹有言:"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

1、初临以字的结体为中心,以追求形似为目标。此阶段以临笔顺,临字的外形和每个点画的小造型为主,按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总要求去做。临帖达人米芾临帖几可乱真。别人让他鉴赏藏品,他常常自己也临写一幅,和原作放一起请主人挑选。主人因难分真赝,往往把临作带走,真品留下。米芾通过这种办法,倒是巧取了不少名家真迹,虽不地道,也是人家的本事不是。

2、结体基本解决后,再把注意力集中在笔法上。古人云:“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形似不易神似更难,而彰显神采主要靠笔法。笔法都藏在字中,隐含在古人的书写动作里。学习笔法要在复原古人的书写动作中去感悟。通过读贴,可以揣测古人运笔的路由、首个点画的空中动作、点画之间的空中动作,每个点画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动作。不同书体都有各自的书写动作体系,篆隶楷三体“规定动作”多,自主动作少;行草书正好相反。现在书法网络视频教学里有很多临帖示范,观摩老师的书写动作,对临帖很有帮助。

三、临帖要义

1、理论在前、实践在后。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初学书法者,要系统学习书法理论,系统了解书体的演变过程,各书体的结体和笔法特点,笔墨纸砚的基本常识等,都是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理论入门可以指导实践入门。

2、了解本贴创作时的背景,作者生平及书法艺术风格等;

3、读贴背贴,识文会意。对于不易识别的篆书和草书,依据“释文”逐一对照,至少搞明白本贴是说什么的;贴的字数有多有少,篇幅有长有短。短的要背下来,烂熟于心;长的即使不能全背,个别段落也要会背。

4、临帖前调节心境。临帖是细致活,要有安静的环境,关键要心无旁骛,专心于此。一贴在左,有临写的欲望。

5、临帖要做为日课坚持。每天临帖字数可多可少,贵在每天掂掂笔,看看贴,找找书写的感觉。切忌一日曝,十日寒。清人梁章钜说:“ 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日与古贴为缘”是重点。

6、临帖前要做到“忘我”,临出来的字尽量做到“无我”。临帖不是复印,一开始,会无意中融入自己的书写习惯,这都很正常。关键要有”无我“的意识,学谁像谁。对于初学者,还要坚持不临帖不动笔,动笔也是在复习临过的贴。

7、临帖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书体论,篆书和隶书,因点画种类少、笔法简单算是较容易的;同一书体也有难易之分,如魏晋时的楷书就比法度森严的唐楷容易些,今草比狂草容易些。再如行书,一开始就临摹《兰亭序》通常事倍功半,因为《兰亭序》是王羲之行书的巅峰之作,是在特定情况下书写的,连他自己也认为如有神助。《兰亭序》每个字结体的多样性和笔法的丰富性,初学者是很难把握的。而《圣教序》就相对容易一些,成为学习王羲之行书的首选范本。

8、临帖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每种书体都有相对规定的点画数量。点画形态虽然强调变化,但也不是无章可循。在一个字学会了一点,一个偏旁,可以在许多字里运用。

9、临帖要先慢后快,手熟为上。初临时难免瞻前顾后,一笔一看帖,看贴写一笔。要对一个贴反复临摹,每个字的结体、笔法烂熟于心,意先笔后,自然会加快临摹速度和质量。

10、临帖要有重点,避免均匀使力。要把常用字做为重点,因为其常用,出现的频率就高,欣赏者对其审美的要求也高。所以,不但要反复临,而且要有多种写法的储备。

名家临帖各有高招,临帖要义说一百条也未必说尽,唯“用心”二字,才是临帖真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