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体系——没有知识体系,何来成长复利?

 智汇百川 2017-10-02

生活在这个时代,人特别容易焦虑。

20几岁没有创业成功,30几岁没有实现财富自由,好像人生就没有希望了。

为什么大千世界、五光十色的生活,而我只能困居一隅?诗与远方为什么离我那么遥远?

为什么有人可以一夜成名天下知,而我使劲浑身解数还是看着阶层的玻璃天花板无法突破?

为什么我连一个岗位的任务都干不明白,别人却可以七年一辈子,游刃有余地纵横于不同领域?

这些问题,困扰着很多不甘平庸、渴望成功却又找不到人生突破口的人。于是,很多人天天屯课学习、参加培训、混迹社群,非常努力地去读书、学习,可是还是很焦虑,脑子里是一团杂乱的信息堆积,生活和工作并没有什么改变。

如果不是勤奋和努力的差别,到底是什么制约了我们的成长呢?

知识体系——没有知识体系,何来成长复利?

用黄金思维圈“what-how-why”来分析,what是每天在做的工作、读的书,how是我们如何去做、如何去读,很多人到此为止了。对于why,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可能很多人就不会去想,或者说想也想不明白。

为什么想不明白?追问到底层,绝大多数人是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处于碎片化状态,对成长的特点规律缺乏整体性认知,始终处于低水平勤奋的状态。

因此,要想摆脱这种低水平勤奋的状态,实现个人的快速成长,首先要确立的目标的就是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为提升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1、网络时代知识体系的特征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给知识体系下了一个定义——

知识体系是建立在行动基础上的网状知识复合体。这个体系具有动态适应性和网络涌现性。

那么这个定义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为什么说这才是网络时代的知识体系?为什么我们应对网络时代,会产生知识焦虑?

因为我们在用一种固定化的知识获取方式来应对可以说是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以超链接的形式存在于网络之中,我们从一个链接跳转另一个链接,发现无穷无尽,结果发现没有尽头,我们内心关于知识的秩序感崩塌了,于是就产生了知识焦虑。

如何化解?需要我们彻底转变对于知识体系的基本认知。

01、从线性思考到链式思考

很多人的头脑里,知识就像砖块,知识体系就是由一块一块砖块垒起来的墙。

知识体系的砖墙隐喻,其实就代表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在绝大多数人眼里,知识体系像一个稳固的框架,当根基稳固、四梁八柱搭起来之后,剩下的就是不断地往里面添加新的东西的了。

在以纸质媒介作为知识载体的时代,这个隐喻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举个例子,纸质媒体时代无所不包的知识体系代表《大英百科全书》,不断修订添加内容,但是基本的体系架构不会有大的变化。

这是一种线性递增模式。但是现在,纸质的百科全书被什么替代了?

Wikipedia,维基百科。在使用维基百科的时候,你会发现有大量的链接在文中和文末,各种参考来源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链接过去。

维基百科是一个让用户共同创造、添加以及编辑内容的网站。在这里,至少有超过100万人曾编辑过至少一个词条。维基百科有超过2400万的海量词条,它们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都全部依赖于一个超过8万多人的志愿者群体——维基人。

维基百科知识的可靠性不是来自于传统的权威知识把关人,比如编辑、出版商,而是通过各种相互验证的第三方来源进行验证。

用传统百科全书和维基百科来类比个人的知识体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网络时代的知识体系。

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是线性思考的产物,所有的知识按照先后顺序逐一进入你的知识体系,形成一个稳固的框架,并不断丰富完善。

而维基百科式的知识体系则是链接的产物,各知识节点之间不是按照传统知识分类线性排列,而是从一个知识节点链接到另一个知识节点,形成动态链接式的知识体系。

这样动态链接式的知识体系最大的优点就是适应性极强,能够快速转换、即时拓展。

02、从减法认知到增量认知

当我们把书籍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时,对于知识,我们一般的认知策略是:通过做减法来获取知识。

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要看的书太多了,所以,我们希望不断减少阅读的数量,阅读尽量少的经典带来更多的收获。当我们无法判断时,就求助于权威替我们做判断。

于是很多人会喜欢请权威人士开书单,请别人给我们推荐书籍,甚至让别人替我们读书。罗振宇最近推出的知识付费产品“每天听本书”就是迎合这样的需求而诞生的。

不过,即便作为知识付费时代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罗振宇的逻辑还是“做减法”,通过筛选最优质的内容,形成结构清晰的体系架构,这依旧是延续传统的工业时代的知识体系架构逻辑。

网络改变了知识的生产模式,群体协作产生的网络涌现效应,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意料,体现得最明显比如上面提到的维基百科。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知识的结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的框架式知识体系,可能正在制约我们的思维方式。

所以,把自己勇敢地接入新的知识网络,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充分激活自己的神经系统,让自己成为信息化知识网络的一部分,让知识时刻处于流动之中、增长之中。

我们需要转变的一个观念是,把一个一个知识点变成固体累积起来,最好要用网络和流体的观念看知识,这可能和我们理解的知识体系截然不同了!

一旦去除头脑中关于知识体系的固定思维,欢迎来到网络时代知识体系的新世界。

2、复利式成长需要相信两种力量

没有人不想成功,没有人不想快速成功。可是,绝大多数人没有办法达到目标。

只要努力,人总是会成长的,但是人与人之间成长的速度差距,有着天壤之别。

绝大多数人努力一分收获一分,而且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少数人则会在某一个时间点突然爆发,成长趋势线突然拉升,我称之为“复利式成长”。

复利是指在每经过一个计息期后,都要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以计算下期的利息。这样,在每一个计息期,上一个计息期的利息都将成为生息的本金,即以利生利。复利是投资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备受投资家推崇的成功秘诀。巴菲特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其中“很长的坡”是时间,“很湿的雪”是高价值的资产,不仅仅是金钱,还包括知识。

复利的道理一听就懂,可是听懂和践行之间还差着一道深深的鸿沟——相信。只有对复利的价值深信不疑,才能积极行动起来。

知识体系——没有知识体系,何来成长复利?

复利曲线与单利曲线(图片来自网络)

从复利曲线我们可以看出来,在最初的阶段和单利曲线没有太大的区别,关键是复利曲线迎来拐点后,就有天壤之别了。

但在最初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人看不到即时的反馈和回报,更不相信未来的可能性,于是放弃者占大多数。而那些选择相信的人,最后都取得了成功。

01、相信时间的力量

时间是最公平的资源,又是最不易把握的资源。

对时间的认知,是区分高效学习者和低质勤奋者的分水岭。这里还不提对时间的运用,仅仅是认知就足以将人群分为两个不同的阶层了。

以10年为跨度回首过去,谁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别人的改变之间存在的差距。很多人都会感慨,如果当初我能坚持做10年,现在也会和某某平起平坐了。但是一旦把时间缩短,比如一天,并转向未来,绝大多数人都会怀疑——

一天能够改变什么?能有多大变化?反正我看不出来。

这样的人,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并不相信时间的力量。Ta们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时间这个数值放大努力的效果。于是在对时间力量的不信任中,低效率地挥霍时间。

等到下一个10年到来,又会在追悔莫及中继续沉沦。

02、相信积累的力量

积累,不是一天就能看出效果的。在这个充满了浮躁成功学的年代,各种迎合速成心理的训练营,在极力煽动人们内心对于一夜成名的贪念。

很多人看似天天在学习写作、演讲、沟通、手绘各种知识、技能,但是,在每一点上从来不肯下功夫去积累。因为,不相信积累的力量,总认为可以凭借某种技巧、捷径能够快速达成目标。

和那些标榜“21天习惯养成”“30天掌握技能”的诱人字眼相比,“积累”二字显得太过于老土了。

于是方法学习了很多,认知模型了解了不少,但是沉不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实践,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遇到具有难度的问题还是束手无策。

3、知识体系与复利式成长

如果你认可我对网络时代知识体系的概念分析,也认同并相信复利的价值,那么,把知识体系和复利结合起来,真正去做而不是观望等待,就一定能够取得令自己都难以想象的成就。

01、知识体系是获得成长复利的基础

前面提到复利式成长需要积累,架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形成网络化的知识体系,你的知识节点一定要足够多。

少数的知识节点,很难联通并发生链接。我们都有体会,在最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学习时,会发现大量的新概念,这些概念我们都不太熟悉,所以难以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

等到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会发现一张徐徐展开的概念图在我们头脑中出现了,这时候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开始逐步清晰,我们可以找到不同知识节点之间的链接通路,从而形成知识组块,进而形成网络。

知识节点网络化过程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再是聚焦于局部、细节,而是能够从整体层面来观察问题了,这时我们的知识网络开始发生协同效应,涌现新的知识,产生真正具有独创性的观点,知识体系开始产生1+1>2的效果,这就是知识体系给我们带来的知识复利。

根据梅特卡夫定律,知识复利是会以指数级效应上升的。

02、知识投资的方向

为了获得知识复利,需要注意知识投资的方向。你投资的一定是与你个人成长方向具有战略一致性的知识。

什么是战略一致性?就是你投资的知识从大方向上看与你的成长发展一致。因为我们无法明确预知自己一定会做什么具体的工作,但是从大方向上确定自己高概率能够成功的领域还是可能的。

所以在进行知识投资,架构知识体系的时候,要想获得复利,追求战略方向的一致性,不必纠缠于战术细节。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性格特质、能力特长和兴趣领域,这些是我们努力有可能获得高回报,而且可以坚持下去的方向。

这就需要我们对于知识体系进行很好的规划,形成科学高效的路线图,而不是盲目地像分子布朗运动一样去学习。

03、知识体系架构技术

知识体系架构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砖块”累积过程,不是你把概念、定义背熟就可以成为你的知识。很多人积累知识的误区是以为知识是靠“学”来的,而这个“学”主要指的是读书与背记,最多只能算信息输入过程,而网络化的知识体系架构绝不仅仅是信息输入那么简单哦!

001、搜索鉴别技术

架构网络化知识体系的核心是知识节点,知识节点其实就是“元知识”。

什么是元知识?就是能够用于解释其他知识的知识。

现在很多人学的大多是二手知识,甚至三手知识。这些知识无法带来深度思考,也担负不起知识流转链接节点的重任。

比如如何选书?就是一个很多人经常问我的问题。我一般会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重印版次、推荐者资历、读者口碑。

因此,从什么地方找到关键的元知识,让自己的知识体系节点更牢固,是知识体系架构的首要技术。

002、存储激活技术

信息时代的知识体系一定要做到人机结合,才能实现最佳效果。

李敖家里存了几万张卡片,凭借系统的索引和强大的记忆力,这是他知识体系的基础设施。

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这样的信息存储软件出现,大大改善了信息存储的环境。让我们也拥有了建立超越李敖知识库的技术条件。

当然,知识存储外包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一存了之,有很多人喜欢把文章不加区别地存到自己的笔记软件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与知识存储相比,知识激活更为关键。通过网络技术建立的知识库,必须与我们的大脑发生紧密联系,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激活并运用其中的知识,这就涉及到知识的萃取提纯以及转化使用问题。

003、内化输出技术

日本知识管理学者野中郁次郎从企业层面提出的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转化的知识螺旋过程,对于个人来说就是知识内化过程。

只有把显性知识内化成隐性知识或者说程序性知识,我们才能说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但是很多人内化后,并不能有效输出,无法导向行动的知识体系是僵化低效的。

这里提的输出,可以是文字作品,比如小说,也可以是消费产品,比如程序,总之你通过知识循环运作后付诸行动产出的东西。

关于知识体系架构三大方面的技术及具体方法工具,后续文章还将系统介绍,不要走开哦!

以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