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家七十年代的节日餐桌

 昵称29819924 2017-10-02

原文@唱歌的虎 载于中读App

我家七十年代的节日餐桌

整理东西的时候翻出一沓父亲生前保存的粮票,想着那时粮油副食都限量供应,似乎是几百年之前的事了。这些旧粮票里有1993年的米票,北京在这一年取消了粮油限量供应,全国是1994年取消,从那之后老百姓才真正进入了食物充足丰富的时代。

票证取消前,食物匮乏,加之限量,就是稍微富裕些的家庭,有点钱也难买到东西,何况一般人也没什么钱。每年只有在几个大的节日时,比如十一、春节什么的,限量才放宽些,有比平日额外多些的供应,大家才有可能敞开吃几天“大鱼大肉”,能干的主妇们也才有大展厨艺的机会。

回顾一下我家七十年代的节日餐桌。

肯定得有红烧肉,平时猪肉限量,基本没人吃够过,过节的时候可以大吃。实话说来那时的猪肉比现在的香多了,我还特喜欢跟红烧肉炖在一起的那种宽宽的红薯粉条,粉丝、粉条平时也是限量,不太舍得多吃,到了过节时可以大规模吃一下。吸了肉的香和油的粉条好吃的呀,我那时候的一个理想是能随便什么时候都吃到红烧肉里的宽粉条!

还得有鱼,一般就是海鱼,也不太能选择品种,供应什么就买什么,有黄花鱼就做黄花鱼,有带鱼就做带鱼,大虾基本没见过,只有比较小的虾仁。黄花鱼一般就红烧,雪白的“蒜瓣肉”如何好吃就不用提了,光是就着充满鱼香的酱汁就能吃一大碗饭。带鱼炸得金黄,炸带鱼的味道在屋里久久不散,那时不但不讨厌,还喜欢呢!虾仁怎么做的我竟完全不记得,可见其少,可能是跟什么炒在一起凑成了一盘菜。

很稀少的时候有牛肉供应,一般人家里都是清炖或是跟土豆一起红烧,我家除了那些吃法,有时还会吃咖喱牛肉。更小的时候曾跟父母去莫斯科餐厅吃饭,那里有咖喱牛肉这道菜,我就一下子喜欢上了咖喱味,过节买到牛肉时会常要求吃。那时候没有什么咖喱膏,但有咖喱粉,装在小纸袋里,大概几分钱一袋,感觉颜色比现在一般见到的咖喱粉要更黄,不知是怎么回事,但反正做出菜来味是对的。我家那时的咖喱牛肉做得很不正宗,食材不全,程序也不对,瞎做,就是等牛肉快炖熟时放咖喱粉煮一下,但不管怎样有点那意思,我已经很满意了。因为牛肉太难吃到,我平时就常要求吃咖喱土豆丝,这个比较容易做到,于是我家日常的餐桌上就常有我爱的咖喱味菜啦!

鸡当然也会有,怎么做都觉得好吃得要命,还真不是厨艺的事,是那时的鸡太好吃了!老母鸡炖汤一锅黄黄的油,公鸡红烧,仔鸡爆炒,吃的时候香得差点连舌头一起嚼了。

除了几个硬菜,还得有半荤半素的菜,比如蒜黄或蒜苗炒肉丝、青椒或黄瓜炒肉片、木樨肉之类的。其实没虾但吃着有虾味的“龙虾片”也很受欢迎,看着炸的过程也好玩,一个薄薄半透明的小片片,在热油里一滚就豁然变身成又大又白又脆的家伙,很神奇,让人想到“西游记”里那些神仙和妖怪们好玩的变变变。

花生米那时是很珍贵的东西,商店里几乎没有卖的,我父亲山东家乡的亲戚每年给寄一两斤大花生米,简直被当成宝贝,都不怎么舍得吃,但节日时会做油炸花生米,红亮红亮的,撒上细盐,是一道正式的菜呢!

节日里荤菜是餐桌主角,素菜们比较羞涩,一般就让清炒油菜、西红柿炒鸡蛋、醋溜洋白菜之类的代表出席一下。

最后会有一锅汤,最经常的是丸子汤,放青菜或白菜、豆腐、粉丝,也有时是鸡汤,除了鸡还有玉兰片、香菇、粉丝。这时其实大家都撑得不行了,但似乎没这锅汤家宴就没结束,汤一来就踏实了,每人象征性地用小碗喝几口,笑着叹一口满意至极的气。

母亲厨艺不怎么好,那些更精致和复杂的菜都不会做,为了有更丰富的菜品,就会有一些外来的“贵族”到我家餐桌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离我家不太远的熟食店“桂香村”里的食品,那时觉得口味有点不一样,咸甜相融合,若干年之后才知道那是苏式口味。常买的有叉烧肉、酱牛肉、熏鱼、墨斗鱼、素什锦、笋豆,相当贵,一次只买量不多的一两样,大家都认真仔细地吃,生怕对不起那份昂贵。

说起来有趣,七十年代大家过节都是在家做菜,几乎没人会想到要去饭馆吃,那太过奢侈了!八十年代后期生活大大改善,大家开始喜欢下馆子了,到九十年代和进入新世纪后越来越频繁,过大的节时几乎家家去饭馆吃,酒足饭饱后回家喝茶吃水果。但近些年又回归了,很多人开始厌烦过节去饭馆,愿意在家里做着吃。但现在可跟七十年代不同了,大家生活条件普遍相当好,食材也丰富得只怕挑花眼,更有现代化的厨具帮忙,现在的节日大餐跟七十年代的不可同日而语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