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五常”永不过时

 xiaotunwh 2017-10-02

儒家“五常”永不过时

生命时报 2017-09-26 1152期 第18版 | 要闻 作者:高阳

编者的话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传统儒家提出的五个最基本的道德范畴。早在先秦时代,儒家先哲已经对“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作了具体阐释。随着时代发展,人们不断赋予其新内涵,从现代道德心理学角度来看,“五常”仍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和普世性,闪烁着儒学的道德人文精神。

仁:人人平等,同理之心

仁,是中国古代儒家基本的道德思想,也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孔子最早解释,“仁”的核心是爱人,是指对他人应该同情、关心和爱护。孟子继承和发展了仁爱思想,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在心理学中,“仁”是处理人伦和社会关系的核心,而这复杂的社会关系背后则是权力意识的体现。由于人类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需要权力意识对资源进行再分配。儒学提倡人人平等,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方关系。但是古人并没有回答我们为什么要“爱人”,西方心理学则用“同情”的概念解释了原因。“同理心”是一种人类的本能,这种同理心是平等的、可以被理解的。因此,即便是人们处于不同的权利关系位置,依然可以体会到其他人的情绪、遭遇和心理,产生一种情感共鸣,把对自己的爱迁移到别人身上去。

“仁”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儒家以“仁”为道德之源,这对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有两点重要启示:一方面,爱要由己推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如儒家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要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强加他人不喜欢的事。另一方面,要将仁爱精神推广到对自然界一切生灵,比如大声疾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稀有动物。

义:重视契约,责任意识

义,为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儒家强调,义是善良的、美的、合理的,符合社会、国家利益的。心理学中,这种“义”更多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责任,在别人有难时出手相助,帮人一把,即为义。比如,不顾自身安危救起落水者,是一种社会道义行为;被救者表达感激,赠与礼金,也是一种义的表达。

相比“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义”的范围更大,涉及社会、国家层面的内涵更多,强调重视承诺,履行义务。大到民族大义的取舍,林则徐虎门销烟,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再到政府要为民众谋福祉;小到一家之主为全家人负责。“义”要求人们待人、接物、处事一定要做到公道、公平、公正。

在替人着想时,也要讲原则、讲究度。孔子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贵功利应置于道义基础上。“义”应因地因人制宜,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时,应有底线。每个人的“义”必须合乎法律道德,不取不义之财,否则就是不义。

礼:恭敬礼让,合理合宜

,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中,既是德性原则,又是伦理原则。作为德性原则,“礼”是内在仁心、善性的外在表现。作为伦理原则,“礼”是规范人际关系、区分社会等级差别的准则和制度。心理学中,“礼”是一门让人舒服的学问,礼对应的是情商,而判断一个人情商高低就是看他能否让他人感觉舒服。

 “礼”对人的行为约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礼”是衡量一个人美丑、善恶、修养好坏的标准之一。比如,古人见面行“拱手礼”,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恭敬之礼,这是正面的“礼”的表达。另一方面,儒家所重视的并不只是礼的外在形式,更是达道、显理、明性的一种方式。“人藏于心,不可测度也”,由于人心是看不透的,人际交往有时候是表面行为,要求我们不能冷冰冰的,而要追求一种平衡、友善、和谐的关系。否则会导致人际关系摩擦,礼可以帮我们掩盖和修饰一些不合时宜的真实情感,而这些情感可能往往是负面的。

因此,一定形式的礼,无论对社会和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社会而言,礼是这个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标志,如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以此形象立于世界,在古代,汉家衣冠、唐朝风仪都对周边国家礼仪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对个人而言,礼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社交形象,控制自身情绪,涵养道德品质。▲

智:明辨是非,知己识人

智,即明辨是非曲直邪正真妄之心。孔子认为“知者不惑”,孟子强调“是非之心”。总体来看,明智包括个方面内涵:知道遵道,利国利民,自知知人,慎言慎行,见微达变。“礼”是建立在对知识真理的尊重上,能够习得智慧,学会识人。换句话说,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会看人识人,把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进而使得社会生活和谐有序,这也叫智。

 如何获得智慧?人并非生而知之,心理学认为要获得智慧,学会识人待物,拥有智慧大体有三个途径:学而时习之,就是不断学习,就是不断实践和总结,由于每个人教育水平不同,要不断学习知识,才能更明理,不断增益智慧;道法自然,就是从自然规律中获得启发和感悟,认识社会,学会反思,避免愚蠢的行为;戒定生慧,就是持戒习定便能生慧。如此才能结合仁信,做出更正确的价值判断。

古代儒家留下的许多学习格言和教诲,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无常师”“教学相长”“不耻下问”“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都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即使在当代社会也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信:诚实守信,公平公正

信字从人言,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信”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守信、守法的精神。“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立业、立国之本。所谓“民无信不立”,要求治国者必须取信于民,才能受到人民拥护。

儒家讲“诚则明也,明则诚也”。有了“诚”,才能获得智慧,对待事物才能不偏不倚,真实无欺。如果不真实,做事情就是虚幻的。这种“真”体现在两个方面,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这也是其他“四常”的先决条件,如果不是出自真心爱人,“仁”就是空话;如果不能兑现承诺,那么“义”就是虚伪的;如果不能发自真心的施礼,那么“礼”就是做作的;如果不能真正面对现实世界,那么“智”也是糊涂的。

近代儒商最好地诠释了“信”之内涵。儒商经营诚信公平,遵守法律,童叟无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财富,再回报社会。这正是儒商之所以被认同推崇的原因。要做到守信,最重要的是不能轻诺。凡是习惯轻诺的人,一定难以守信,就不能获得信任。当别人不太信任你时,你应该先反思自己的言行,检查一下自己的信誉“账户”。

结语:从“五常”之间的关系来看,仁的前提是爱自己,爱自己才能爱别人。义是指对别人爱的体现,智是指爱人的能力,礼是指爱人的规范,信则是前面“四常”能够得到贯彻的先决条件。总之,“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希望通过这寥寥数语,能够涤荡起一股道德清流,拂去遮挡人们心间的一点灰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