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府散文】●​何源胜||有朋自远方来

 藝行天下 2017-10-03


有朋自远方来


何源胜



        国庆假期,“壹品”几位文友说要来西充看看。几位文友都是写作高手,胡主编也说要过来,这对我来讲,实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面对面的和高手交流作文心得,同时也可以满足自己的一个“愿”,真是太好了。舞文弄墨之人都是有“愿”的,平日里大家天天在微信里“相见”,却隔着万水千山,隔着广阔的空气,而带着温度的真人远在哪儿,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那些家乡的山水在作者各自的笔下是不是更加美好,是不是深藏了多少韵味呢。这“愿”之于我,应该是一种好奇,也应该是人到中年之后的一种“放不下”吧。



        客人定于十月一日大驾光临。在没来之前,我得寻思着要去哪几个地方了。比如张澜故居、双龙桥、青龙湖,但安汉广场稳稳的一直在县城中央,“几匹马”也不会真的奔跑,这不能算。还应该去化凤山、万年山、白福寺、青龙湖,等等。我将不分季节的都要在这个秋天,将它们呈现给我的客人们。因为这些地方的景致,大部分都曾进入过我的诗歌或者散文。我热爱西充,喜欢徜徉在她的山水之间,这些真实的陶醉,就好像是获得的一瓶好酒,需要等到贵客的到来,再次启封,再次品尝,再次激动。

        光哥、安子、青莲先到一步,可惜午餐聚会我因在南充有其他事不能“在场”。西充几个文友在陪同,听说大家很闹热,“喝酒喝水”都是那么的豪迈,更加增添了我的遗憾。等我赶到西充,大家都邀约“各耍各”的去了,留下光哥独自在房间看安子新出的《西江月》,可人在隔壁房间陪他,互没打扰。胡主编还没有到,联系了几次,说是高速路堵车恼火。



        晚上七点左右,大家终于聚齐了。胡主编说,不用介绍他都会依次说出每个人的名字,看过大家的文,“文如其人”,看来这是有科学根据的。胡主编五十岁左右,虽戴着眼镜却有“武将”气质,听说是行伍出身,难怪说话“钢响”,且节奏明快,不拖泥带水。易老师则显得文雅清秀,说普通话,音质很好,我往往听她的“声”去了,至于她理性且有深度的说话内容,却记不了多少。光哥绝对是豪迈之人,比我都还胖好多。从外形来看,他和我都不能算从文之人,我们一上桌子就“来了一杯”,气氛从此就开始闹热起来,大家相互问好,彼此祝福。安子始终是一个微笑的女人,比较柔和安静,她的神韵好像西充半夜过后的莲花湖,宁静而美丽,温柔而大方。作家青莲在南充工作,是西充人,算是半个主人了,据开车的桂生说,“这女人漂亮的很,并且还有男人的性格”。

        饭后,我们去了歌城,和这个县城的其他男女一样,借着灯红酒绿,“歌以咏志”。可惜我酒力不胜,几杯下去就迷糊起来,后来怎么结束怎么送客人回酒店的,只是依稀记得了。



        第二天,西充其他几个朋友有事耽搁,光哥也有事要离开,临别时写了诗歌和西充再见。大致意思是见了想见的人,然后模仿徐志摩挥一挥衣袖,作别昨日美丽的笑靥,最后还希望大家云一样的飘过重庆,停下来歇歇。至今我都不知道,光哥想见的是特指某个人呢,还是泛指我们这一群人呢。但他给我留下的豪放印象,和这次充满柔情的诗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剩下胡主编,易老师,安子,加我四个人,由桂生兄弟开车,首选地是张澜故居。

        我们把车开到停车场停下来,刚好遇到故居管理所讲解员小伏。这个美丽可爱的女孩子便自始至终陪同我们,或讲解,或聊天,大家在她的帮助下,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了张澜先生的一生,先生的形象一下在我心中立体起来,生动了许多。其实张澜故居我去过无数回,也从不同的角度写过故居的荷花、梅树、竹林,先生的伟岸形象、精神气质早铭刻于心,他一生廉洁的精神已经成为我从政后的人生指引和基本遵循。但这次和“壹品”的文友一起,领悟却是更深一层,更进一步。



        故居门前的荷花早就谢了,荷塘里依稀留下了莲藕的残缺,在秋光里显得那么孤独。周边的梅树也没放红,倒是满地的马莲花开的那么雪白、圣洁,特别是在青草的映衬下,居然让我想起了一场西式婚礼。安子兴奋的不得了,因为她骨子里的气质和马莲花非常暗合,好像这花是专程为她开放的。来到了故居,我们顺从小伏的讲解,一步一步深入到“民主之澜”的腹部,在历史最深处感受张澜先生的伟大人格。试想表老一袭长衫,在开国大典上站在毛主席身边,何等荣光;现在他依然长衫在身、双手背后,以铜像的姿势站在西充,站在我们面前,形象依然那么伟岸,目光依然那么炯炯,凝视前方,凝视未来。很多游人在铜像前拍照,是要沾染一点先生的“伟人之气”吧!

        胡主编对先生的书房特别感兴趣,专门拍了很多照片。十月的阳光从书房的窗格里斜射进来,轻轻的落在先生的书桌上,一盏煤油灯安静的立在桌子一角,椅子摆放在桌子前面,这景象好像正在告诉每个游人,先生刚刚来过,先生刚刚去了。整个故居的建筑中,我是最喜欢这间房子的。想起先生从事过教育,在张灌沟村办过学堂,常常和学生一起在玉带河里游泳,在竹林书院大声读书,后来兴办成都大学(现在的四川大学),也当过四川省长,最后当上了民盟中央主席、国家副主席。先生的学识和智慧是不是都从这间书房出发的呢;先生的勇敢和坚守,是不是都从房前屋后的荷花、梅树、竹林出发的呢。如若不是,为什么我依然感受到了先生的气息啊!



        我沉思着,不知不觉来到了故居房屋后面的竹林书院了。竹子修长而挺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竹叶翠绿,这是极好的读书之地。西充的文人雅士常常要在这里开展读书活动,隐喻着张澜先生的文雅风骨。我提出要和胡主编在张澜自传的石刻前合影留念,也是想“风雅”一次吧。

        小伏还带着我们参观了民盟林园。由各省承建的林园各具特色,但整体风格都渗透了表老的精神气质,彰显出国人前赴后继、孜孜追求“民主之澜”的淳朴气质。

        易老师说,看了张澜故居确实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个地方名不虚传,不虚此行。大家都这样认为,就连我这个本地人,经常来采风写作,这次的获得居然都要比以往更多。看来去什么地方重要,和什么人去却是更加重要的。



        下一站去双龙桥看新村。这个地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聚集着我曾经的感情。前些年我在新村办工作,第一件事就是蹲点双龙桥新村建设。如今新村作为景点完全成熟起来,焕发了无比的风韵,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就连胡主编也想把“壹品”编辑部安设在这里了。

        安子曾陪同画家罗中立先生来过,并在“又见炊烟”吃过农家饭,但这次再来双龙桥,她并没有减少遇见一花一树的惊喜。第一次来西充的胡主编、易老师就显得格外兴奋了。不必说白墙坡屋顶的川东北民居风格,不必说菜地里散发的农家蔬菜芳香,不必说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单就双龙河的柔波,柔波里面的游鱼,河边依依的垂柳,垂柳下面懒散的坐椅,就叫人诗兴大发。如果再摆上一杯茶,放上一本书,一盘南瓜子,几缕秋阳杲杲,光阴定会慢下来好多,日子定会惬意上去很多。不管岁月如何被错过,我只要这双龙桥山间的日月晨昏了。



        双龙桥村的支部书记帮我们订了午餐,在何氏生态农家馆。老板说有农家肉膜膜,每人仅限量两个。安子马上发来她写的文章《铜钱饼》,色彩和味道描写的无比生动形象,让我更加想吃那农家肉膜膜了,不禁唾津潜溢起来。

        分别总是难免的,我们互道再见后,但心情还保持着美好的惯性。这份美好是“壹品”文友给我的,我会将这份美好的真情寄存在西充的山水之间,等待下次你们再来取走吧!

(图片由“壹品小筑”文友提供)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