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SL02)

 dczyxhd 2017-10-03

【原创】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SL02)

★★★★★篇名释:

1、 前部通过肠胃寒热病示例,导入因病制宜、因人制宜、顺其自然之道,随后详论春夏秋冬因时制宜四气养生之道及违逆四气之害,继而明确阐述了“四时之胜”之五行相胜理论,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之至圣主张,是为四气之论;

2、 后部明确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十个心理学名词定义,阐述了五脏、五神受伤之危害,五脏与五神之关系,五脏与五神虚实之病态及解论,并指出当“谨而调之”,是为调神之论。故此名篇《四气调神大论》。

「原创」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SL02)

‖LS29—D0101→Q0601‖→‖SW02—C0101‖LS29—D0101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

黄帝说:我听说,先师有些研究心得,没有记载到木板。

D0102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我想听听并珍藏它们,作为法则行事,官方用来治国安民,民间用来治病养身,使百官无病,官方与民间和谐亲近,仁德和恩泽撒向民间,子孙无忧无虑,传到千秋万代,无穷无尽。可得听闻吗?

Q0101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岐伯说:很有远见啊!圣帝之问。那治国安民与自治养身,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没有倒行逆施而能治好,唯有顺其自然才能成事!顺,并非只是阴阳经脉,论脉气之逆行与顺行。百官、人民,都是要顺从其意志。

D0201黄帝曰:顺之奈何?

黄帝问:怎么顺呢?

Q0201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岐伯说:入访别国问风俗,登门做客问忌讳,上临明堂问礼仪,临诊病人问所宜。

D0301黄帝曰:便病人,奈何?

黄帝问:病人是否适宜,怎么判断?

Q0301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

岐伯说:那热中、消瘅,就适宜寒凉;寒中类病,就适宜温热。

Q0302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

胃内有热,就会消化谷物,令人心悬如挂、易生饿感,肚脐以上皮层发热。

Q0303肠中热,则出黄如,【脐以下皮】;

肠内有热,就会泻出黄色糜秽,肚脐以下皮层发寒;

Q0304胃中寒,则【腹胀】;

胃内有寒,就会腹部撑胀;

Q0305肠中寒,则肠鸣、【飧泄

肠内有寒,就会肠鸣、飧泄;

Q0306胃中寒,肠中热,则胀【且泄;

胃内有寒,肠内有热,就会撑胀且腹泻;

Q0307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胃内有热,肠内有寒,就会很快饥饿,小腹痛胀。

D0401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

黄帝问:胃热需要寒饮,肠寒需要热饮,两者属性相反,怎么适宜病人呢?

D0402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纵欲、轻人,而无能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

尤其是王公大人、肉食之君,他们骄横放纵、为所欲为、傲慢轻人,而无法约束他们;约束他们,就会违背其意志;顺从他们,就会加重其病情。怎么适宜他们?为其治疗,何者为先?

Q0401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岐伯说:人之常情,莫不怕死而贪生。告之以病情危害,言之以治疗好处,导之以配合所宜,开之以志心所苦。即使有蛮横无理之人,怎会有不听劝告者呢?

D0501黄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问:怎么治疗?

Q0501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岐伯说:春夏两季,先治在外之标,后治在内之本;秋冬两季,先治在内之本,后治在外之标。

D0601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

黄帝问:病人适宜而治法不宜,怎么办?

Q0601岐伯曰: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岐伯说:适宜这类病人,饮食着衣,也要适应四时寒温,天寒不要再受寒,天热不要再发汗。饮食方面,不要热得发烫,不要寒得冰凉,寒温适中,所以正气将得保持,就不因外邪致病。

‖LS44—D0101→Q0401‖→SW02—C0101‖LS44—D0101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昼安、夕加、夜甚,何也?

黄帝说:那百病始生之原因,必是起于寒暑燥湿风雨六气、阴阳不和、喜怒无常、饮食不节、居处恶劣,与邪气相合而有病形,因胜气伤脏而有病名,我理解这些原理。那百病,多为早晨清爽、正午安稳、傍晚发作、夜半加重,为什么?

Q0101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岐伯说:四时之气所致。

D0201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黄帝说:我想听听四时之气。

Q0201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岐伯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四时气候之常规,人气也相应。

Q0202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将一天分为四时,早晨就是春天,正午就是夏天,傍晚就是秋天,夜半就是冬天。

Q0203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早晨就会人气始生,病气衰退,所以早晨清爽;正午人气最旺,人气最旺就胜邪气,所以正午安稳;傍晚就会人气转衰,邪气始生,所以傍晚发作;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全身,所以夜半加重。

D0301黄帝曰:其时有反者,何也?

黄帝问:四时病时有不符之情形,为什么?

Q0301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岐伯说:这类病不应四时之气,是脏器独立主病。这必是在病脏之气所不胜之时,加重;在病脏之气所胜之时,好转。

D0401黄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问:如何治疗?

Q0401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

岐伯说:顺应天时之气,病愈即可预期。顺应天时者,为良医;违背天时者,为庸医。

「原创」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SL02)

SW02—C0101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天三个月,称为“发陈”。天地都现生机,万物欣欣向荣。宜晚睡早起,阔步于庭院。披散束发放松形体,以使神志回生。多养生勿杀生,多给予勿夺取,多奖赏勿惩罚,这是与春天气候相应的养生之道。违背这些就会伤肝,夏天形成寒性病变,养长能力减弱。

「原创」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SL02)

C0201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天三个月,称为“蕃秀”。天地之气相交,万物开花结果。宜晚睡早起,不要厌恶太阳。使神志愉悦勿怒,使如花面容神采飞扬,使浊气得以宣泄,好象喜爱外出。这是与夏天气候相应的养长之道。违背这些就会伤心,秋天形成痎疟,养收能力减弱,冬至之时多病。

「原创」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SL02)

C0301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天三个月,称为“容平”。天气已经肃杀,地气已经明朗。宜早睡早起,闻鸡起舞。使神志安稳宁静,以缓解秋之肃杀。收敛五神固守精气,使秋气得以平和。不要涣散神志,保持肺气清新。这是与秋天气候相应的养收之道。违背这些就会伤肺,冬天形成飧泄,养藏能力减弱。

「原创」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SL02)

「原创」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SL02)

C0401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天三个月,称为“闭藏”。水结冰地开裂,不要扰动阳气。宜早睡晚起,必待阳光照耀。使神志如潜伏如藏匿,如心有秘密不诉人,如己有所得不示人,避开寒冷保持温暖,不要外露皮肤,免使热量急速流失。这是与冬天气候相应的养藏之道。违背这些就会伤肾,春天形成痿厥,养生能力减弱。

「原创」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SL02)

「原创」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SL02)

C1101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违逆春之生气,少阳之气就不能养生,肝气内郁而衰变。

C1201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违逆夏之长气,太阳之气就不能养长,心气内虚而空洞。

C1301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违逆秋之收气,太阴之气就不能养收,肺叶焦而肺气满。

C1401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违逆冬之藏气,少阴之气就不能养藏,肾气独自沉伏。

C1501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这四时之阴阳交替,是万物生、长、收、藏之根本原因。所以圣人春夏之时养阳,秋冬之时养阴,以顺应四气根本,所以与万物一道同沉同浮在生长之门。违背四气根本,就会伤害体质,败坏正气。

C1601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所以阴阳之四时交替,是万物化变之终始,是死生之根本原因。违背它就灾害丛生,顺从它就重病不起,这就叫深得养身之道。

「原创」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SL02)

C1701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养身之道,圣人奉行它,愚者闲置它。顺从阴阳规律者得生,违背阴阳规律者就死。顺应养身之道就正常,违背养身之道就生乱。倒行逆施,这就叫内关、外格。

C1801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所以,圣人不待治已病先治于未病,不待治已乱先治于未乱,就是这意思。那大病已成才用药,大乱已成才用兵,就象口渴了才挖水井,交战了才铸兵器,不也晚了吗?!

SW04D0101→Q0105SW02—C1801SW04—D0101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黄帝问道:天上有八方之风,经脉有五种邪风,什么意思?

Q0101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歧伯回答:八方发出的邪气,用来形成经脉之风,触犯五脏,虚邪之气引发疾病。所谓得四时之胜气,是指春之木气胜长夏土气,长夏土气胜冬之水气,冬之水气胜夏之火气,夏之火气胜秋之金气,秋之金气胜春之木气。这就是所谓的四时之胜气。

Q0102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东风生于春天,病气在肝,输注在颈项;南风生于夏天,病气在心,输注在胸胁;西风生于秋天,病气在肺,输注在肩背;北风生于冬天,病气在肾,输注在腰股;中央生湿土,病气在脾,输注在脊椎。

Q0103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所以说春天气候,病在头部;夏天气候,病在(胸部、胁部);秋天气候,病在肩部、背部;冬天气候,病在四肢。所以说春天易病鼻塞、流鼻血,仲夏易病胸部、胁部,长夏易病溏泄、寒中,秋天易病风病、疟疾,冬天易病痹症、厥症。

Q0104故【冬不按跷】,【而汗出也】,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

所以说冬天不下高跷,而体汗流出,春天不病鼻塞、流鼻血。春天不病颈部、项部,仲夏不病胸部、胁部,长夏不病溏泻、寒中,秋天不病风病、疟疾,冬天不病痹症、厥症、飧泄。

Q0105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这精啊,是身体之根本。所以冬天藏于精者,春天不生温病。夏天中暑,体汗不出者,秋天形成风病、疟疾。

‖LS08—D0101→Q0117‖→SW02—C1801‖LS08—D0101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黄帝请教岐伯说:凡是针刺之法,先必考虑神之根本。血、脉、营、气、精、神,这是五脏之所藏元素。

「原创」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SL02)

D0102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欤?人之过乎?

当它们过度外溢、脱离五脏,就会精气流失、魂飞魄散、意识恍惚、智力下降,什么原因导致呢?是上天之惩罚吗?还是人为之过失呢?

D0103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什么叫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缘故。

Q0101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也;地之在我者,也;德流,而生者也。

岐伯回答:上天赐予我的,是天德;大地赐予我的,是地气;天德下流、地气上迫,生命就诞生了。

Q0102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

所以生命来源之物,叫做精;阴精(卵子)和阳精(精子)相抟之受精卵,叫做神;随神同往同来的,叫做魂;并精同出同入的,叫做魄;辨识物体之功能,叫做心;心之回忆功能,叫做意;记忆之储存功能,叫做志;根据记忆而存变之功能,叫做思;根据思考而生愿景之功能,叫做虑;根据愿景而处置事物之功能,叫做智。

Q0103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所以智者养生之时,必然顺从四时气候,而适应天气寒暑;调和喜怒情绪,而安定居处环境;节制男女房事,而调节阴阳刚柔。如此,就能病邪不至,长生久视。

Q0104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所以,恐惧、敬畏、思考、焦虑者,就伤心神;心神受伤,就会惊恐、惧怕,心精流溢而不止;因悲哀而扰动肝脏者,肝衰魂竭而丧生;喜乐无度者,心神涣散而不藏;愁忧无度者,脾气闭塞而不行。愤怒过度者,肾志迷惑而不治;惊恐、惧怕者,肾志摇荡、散漫而不收。

Q0105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心藏神,恐惧、敬畏、思考、焦虑,就伤心神;心神受伤,就会惊恐、惧怕、自卑、【月囷】肉破败、肌肉消瘦、毛发憔悴、面色暗淡,死于水胜之冬天。

Q0106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脾藏意,愁忧而不得解,就伤脾意;脾意受伤,就会烦闷、紊乱、四肢不举、毛发憔悴、面色暗淡,死于木胜之春天。

Q0107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肝藏魂,悲哀过度扰动肝脏,就伤肝魂;肝魂受伤,就会狂失记忆、视力模糊,视力模糊就举止不正,当使人前阴萎缩而筋膜痉挛、两胁肋骨不能扩张、毛发憔悴、面色暗淡,死于金胜之秋天。

Q0108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肺藏魄,喜乐无度,就伤肺魄;肺魄受伤,就会发狂,发狂之人记忆不存、皮肤变得焦干、毛发憔悴、面色暗淡,死于火胜之夏天。

Q0109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肾藏志,大怒而不止,就伤肾志;肾志受伤,就易忘前言、腰脊不可用于俯仰、屈伸,毛发憔悴、面色暗淡,死于土胜之季夏。

Q0110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痿厥、精时自下。

惊恐、惧怕而不得解,就会伤精,精受伤,就会骨骼酸软、痿厥、时有遗精。

Q0111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这就是说,五脏是主管储藏精气的,不可受伤,五脏受伤就会精气失守而致阴虚,阴虚就无胃气,无胃气就要死了。所以用针者,观察患者之形态,用于了解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脏五神已经受伤,九针不可用于治疗。

Q0112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肝脏储藏血液,血液常居有魂。肝气空虚就会惊恐,肝气充实就会发怒。

Q0113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溲不利

脾脏储藏营气,营气常居有意。脾气空虚,就会四肢无用,五脏不安;脾气充实就会腹胀,二便不利。

Q0114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心脏储藏血脉,血脉常居有神。心气空虚就会悲哀,心气充实就会痴笑不休。

Q0115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肺脏储藏氧气,氧气常居有魄。肺气空虚,就会鼻塞不利、少气;肺气充实就会喘声喝喝、胸部盈满、仰头以息。

Q0116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肾脏储藏阴精,阴精常居有志。肾气空虚就会手足厥冷;肾气充实就会发胀。

Q0117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五脏不安,必须审察五脏之病态,用于了解脏气之虚实,谨慎地调理五神。

「原创」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SL02)

SW02——《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2—C0501→C1001‖→‖SW03—D0104‖(已迁至《生气通天论》)

C0101被发缓形:

1、 姚春鹏注:“被发,披散开头发。被,同‘披’。缓形,松解衣带,使身体舒缓。”

2、 《内经校释》注:“古人平时头发束起,衣服也用带子系紧,为了适应春之生气,而披开束发,舒松衣带。”

C0101养生:春三月养生,夏三月养长,秋三月养收,冬三月养藏。当下盛行之“养生”,实四时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统称。

C0201蕃秀:

1、 姚春鹏注:“草木繁茂,华美秀丽。秀,华美。”

2、 黄元御注:“言其蕃衍颖秀。”

3、 蕃,茂盛;秀,详见C0201“华英成秀”之注。蕃秀,即繁茂出彩。

C0201华英成秀:

1、 姚春鹏注:“华,古之‘花’字;英,草之花;这里指人的容貌面色。”

2、 据《广雅》:“秀,出也”、《尔雅》:“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成秀,即出彩,或神采飞扬。华英成秀,借物拟人之辞,即如花面容神采飞扬。

C0201冬至重病:

1、《内经注评》注:“此句各注家看法不一。丹波元坚《素问识》曰:‘据前后文例,四字恐剩文。’张景岳云:‘火病者,畏水也。’张志聪云:‘今夏逆于上,秋无以收,收机有碍,则冬无所藏,阳不归原,是根气已损,至冬时寒水当令,无阳热温配,故冬时为病,甚危险也。’按上下文义,当以张志聪看法较妥。”

2、王冰注:“冬水胜火,故重病于冬至之时也。”

3、马莳注:“不特秋时为病也,肺金不能生肾水,则冬为重病有矣。”

4、坤以王、马之注为是。纵观《黄帝内经》全书,如重阴、重阳、重虚、重实、重感之“重”,均为“重复”之义,故译作:冬至之时多病。

C0201痎:

1、姚春鹏注:“疟疾的总称。”

2、清.段玉裁注:“二日一发疟也。今人谓间二日一发为大疟。颜之推云两日一发之疟,今北方犹呼痎疟。”

3、 痎,jie2,据《说文》:“二日一发疟。”即隔日一发之疟疾。古有“痎市”之谓,为两日一次之集市,此“痎疟”同理可知。

C0301飧泄:

1、《素问集注》注:“盖秋收而后冬藏,阳藏于阴,而这中焦釜底之燃,以腐化水谷,秋失其收,则奉藏者少。至冬寒水用事,阳气下虚,则水谷不化而为飧泄矣。”

2、飧,sun1,熟食,食物;飧泄,完谷不化而泄,即食物未经消化而排泄。

C0401坼:开裂。

C0401若己有得:

1、 黄元御注:“若有独得秘宝。”

2、 《素问集注》作“若己有得”,并注:“若有私意,若己有得,神气内藏也。”

3、 《素问直解》作“若己有得”,并注:“若己有得而不告诸人者然。”

C0401使气亟夺:

1、《内经校释》作“使气亟夺”,并注: “使阳气频频流失。亟,频数。夺,失。”

2、《素问集注》作“使气亟夺”,并注:“无泄皮肤之阳,而使急夺其根气也。”

3、亟,《广雅》:“亟,急也。”使气亟夺,即免使热量急速流失。

C0401痿厥:

1、 姚春鹏注:“四肢枯痿。软弱无力。”

2、 《素问集注》张志聪注:“盖肝木生于冬,水主春生之气而养筋,筋失其养则为痿,生气下逆则为厥。”

3、 肾主骨,逆冬之气,则肾伤;肾伤则精不藏,精不藏则骨不充,骨不充则痿厥生矣。据《邪气脏腑病形》LS04—Q1704“脾脉……缓甚为痿厥” 、《本神》LS08-Q0116“肾气虚则厥”可明痿厥。肝虚则痿,肾虚则厥。

C1101内变:黄元御注:“肝气内郁而变作。”

C1201内洞:黄元御注:“心气内虚而空洞。”

C1301焦满:黄元御注:“肺气枯焦而壅满(焦即《痿论》肺热叶焦之意),是相火失藏,冬为飧泄之由也。”

C1401独沉:黄元御注:“肾气寒陷而独沉(相火蛰藏,则肾水温升,百化乙木,少阴不藏,相火外泄,水寒不能生木,故肾水独沉)。”

C1501沉浮于生长之门:

1、 黄元御注:“根本既壮,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生长者,天地之大德,秋冬之收藏,所以培春夏生长之原也。”

2、 《内经校释》注:“沉浮,指随着生长收藏的规律而运动。生长之门,即生命活动的生长收藏的途径。”

C1601苛疾:

1、 王冰注:“苛者,重也。”

2、 苛疾者,重病也。

C1701佩:

1、《内经注评》注:“佩,古与背同声,通用。”

2、《素问集注》注:“愚者止于佩服而不能修为,是知而不能行者,不可谓得之肾也。”

3、据《说文》:“佩,大带佩也。”可知:佩,与前文“行”义相对,闲置也。

C1701内、格:

1、 《内经注评》注:“王冰云:‘格,拒也,谓内性格拒于天道也。’意思是说体内的机理活动与外部环境不相适应。”

2、 《素问直解》高士宗注:“阴不交阳,阳不交阴,上下表里不通,是谓内格。”

3、内、格,即内关、外格之总称,本解当从《黄帝内经》本经定义:

A、《灵枢.终始篇》LS09—C0106→C0107“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厥阴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B、《灵枢.脉度篇》LS17—Q0111“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C1801未病:

1、据《刺热篇》SW32-C0107未病定义:“病虽未发,见赤色刺之,名曰治未病”、《刺热篇》SW32-C0106“未病”示例:“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可知:未病,并非完全无病,而是微现病兆,惜乎粗工浑然不知,唯有上工明察秋毫。

2、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健康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疾病和虚弱。”到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科学家N.布赫曼,提出“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即“第三状态”,随后演变为亚健康状态。

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3、无论从健康到疾病,还是从疾病复健康,皆为量变到质变之过程,所谓第三状态,即量变之中间态。《黄帝内经》“治未病”之定义,较之二十世纪“亚健康”概念,提早了近2400年,足证《黄帝内经》和古圣先贤之至圣至伟。敬礼!伟大的黄帝!伟大的《内经》!伟大的先贤!

LS29—《师传第二十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29—D0101→Q0601‖→SW02—C0101‖迁移说明:

1、原篇《师传》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类经》置于十二卷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独立成篇;

3、《太素》卷第二《顺养》置于本论 “春三月”句前,杨上善处置甚是,从之;

4、迁入本论本位,其一,问诊之论,可补本论帝问伯答形式不足;其二,后部“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作为医者对“王公大人,血食之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诉之以害、后加治疗之谆谆诱善,与随后四时气之春“以使志生”、夏“使志无怒”、秋“使志安守”、冬“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及四气逆从摄生之法、治未病调神志之道,义理相通。

D0101弗著于方:《内经释评》注:“古代记载文字的木板。《管子》霸形:‘削方墨笔。’房注:‘方,谓版牍也。’按:版牍即记载文字之木板。”

D0102百姓:

1、《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

2、《周语.富辰之曰》:“百姓兆民。”注:“百姓,百官也,官有世功,受氏姓也。”

3、《大戴礼记.保傅》:“此五义者,既成於上,则百姓黎民化辑於下矣。”清.陈鳣《对策》:“古所谓百姓即百官,故《尧典》或与黎民对言,或与四海对言,非若今之以民为百姓也。”

D0102余愿闻而藏之……可得闻乎:本句与《天元纪大论》SW66—D0702“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亲和、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几乎完全重简,既可说明黄帝为国为民,仁心之切!亦可佐证《天元纪大论》乃王冰据张公秘本所正补。

Q0201便:多义字,此即适宜。

Q0303糜:据《释名.释饮食》:“糜,煮米使糜烂也”、《说文》:“糜,糁也”、《广韵》:“糜,糜粥。”可知:糜,即糜烂,糜秽。

Q0303脐以下皮寒:

1、《内经校释》注:“刘衡如曰:‘详文意寒字似应改为热。自杨上善以下,历代注家解释此句,语多牵强,或以此五字属下,或改前上为下,义均未安,如易热字,则文义豁然矣。’证之临床,肠中热自无‘脐以下皮寒’之理,而以‘脐以下皮热’为是,语译从之。”

2、《甲乙经》卷六第二亦作“脐以下皮寒”,本意未明,未敢擅改,译从原文。

Q0304腹胀:《太素》卷二顺养、《甲乙》卷六第二作“瞋胀”。

Q0305飧泄:飧,sun1,熟食,食物;飧泄,完谷不化而泄,即食物未经消化而排泄。

Q0306且:原作“而且”,《甲乙》卷六第二、《太素》卷二顺养均作“且”,从之。

D0402→Q0401且夫王公大人……恶有不听者乎:两句在《甲乙经》中已删无存。《甲乙》之存经,虽贡献巨大,然多舍天地、自然之论,已失自然之要;此又弃帝问伯答必要之论,又失人事之旨,皇甫谧失矣!

D0402恣:zi4,《说文》:“恣,纵也。”即放纵。

Q0402禁:禁锢、约束。

D0601便其相逆:便,指适宜病人;其,指治法;逆,不符、冲突。便其相逆,即病人适宜而治法不宜。

Q0601便此者……乃不致邪僻也:本句与《本神》LS08-Q0103“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生,长生久视。”有异曲同工之妙,皆言顺其自然之道。

Q0601凄怆:《内经校释》引《汉书》王褒传:“不忧至寒之凄怆”,颜注:“凄怆,寒冷也。”

Q0601灼灼:

1、 姚春鹏注:“形容食物过热。”

2、 灼,即烧、烤。灼灼,即发烫。

LS08——《本神第八》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08—D0101→Q0117‖→‖SW02C1801‖迁移说明:

1、 原篇《本神》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类经》置于三卷九《本神》,独立成篇;

3、 《甲乙》置于卷一第一《精神五脏论》,皇甫谧之精神分类处置,从之;

4、 《太素》置于卷第六《五脏精神》,独立成篇,杨上善之精神分类处置,从之;

5、 所论为所伤病因和病态乃经典的心理学论述。《本神》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显见为调神之论,弥补了调神之论不足,解决了问答形式不足,迁入本论本位,与《四气调神大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D0102淫泆:泆,yi4,通溢。淫,过度也;淫泆,过度外溢。

D0102罪:惩罚。如《韩非子.五舜》云:“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变亦可乎?”

D0103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

1、《灵枢悬解》卷五《本神》注:“精、神、魂、魄、意,是谓五神。本于神者,本于五神也。”

2、本句提出了“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十三个经典心理学名词,并在后文作出明确定义和解论。黄帝及古圣先贤,能有如此全面而深入的心理学研究,实乃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Q0101德、气:

1、《内经校释》注:“德,指自然气候,包括阳光、雨露等。气,指地面的植物、水分等生活必须条件……《太素》卷六首篇注:‘未形之分,施与我身,谓之德者,天之道也’。故《庄子》曰:‘未形之分,物得之以生,谓之德也,阴阳和气,质成我身者,地之道也。’”

2、姚春鹏注:“古代哲人认为万物由天之气、地之形和合化生。《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有时天气也称为‘天德’,包括上文所提到的精、神、魂、魄等。人死后,精神魂魄又回到了天上,所以古人祭祀祖先,是相信祖先的灵魂在天上存在。现在的很多注家把德理解为四时气候以及日光、雨露等自然界的正常变化。这样理解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与古人原意并不符合。”

3、据《庄子》“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可知:此德为天德,即上天所赐之遗传体质。又据《老子.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可知:德善,即我的本性就是善;德信,我的本性就是信。德者,秉性也,本性也,属性也。

4、综上所述,德为天性,为先天之精,即天气所赐之精气;气为物质,为后天之精,即地气所生之精气。天德与地气,均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之物质条件。

Q0101薄:多义字,据“日薄西山”、《书.益稷》:“外薄四海”、《易.说卦》:“雷风相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薄而观之。”取迫切、接近之意。

Q0102两精相抟:

1、 《太素.五脏精神》、《灵枢悬解》卷五《本神》均作“两精相抟”,从之。古之抟(摶)与“搏”形近,传抄易误。

2、 两精,即阴精(卵子)、阳精(精子)。据《说文》:“抟,圜也”、《韵会》引《说文》:“抟,以手圜之也”、《礼记.曲礼上》:“母抟饭。”可知:抟,tuan2,即团,即抟聚。两精相抟,即父精(精子)与母精(卵子)相抟所成之受精卵。

Q0102所以任物者:

1、 所以,即原因。如《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能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

2、 任,多义字,此即“使用”。如《周礼.司隶》:“为百姓积任器。”

3、 任物,即使用物体。然使用物体,不足以定义严谨而科学的心理学名词“心”,于是论述更进一步作“所以任物。”即能够使用物体之原因。原因为何?上古圣人会其意而莫知其名。坤以为:欲使用物体,必先具辨识物体之功能,故原因为辩识功能。据此,“所以任物者”,当解为“辨识物体之功能。”

Q0102精、神:

1、 本句之“精、神”,与《决气篇》LS30─Q0101“两神相抟,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完全相反,从文意及生理学上看,当从前者。

2、 疑传抄者对“精、神”解读有误,而致误传、颠倒。生命之初,赖于父母先天之精;而随先天之精入驻人身者 ,自然神所赐之意识也;人始形成,凭籍后天之精而生长。

Q0102远慕:远景、远谋,愿景。

Q0102故生之来……谓之智:

1、 《内经之研究》章启民教授云:“《本神篇》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此节经文全见于晋陈本,名见于《孔子家语》。”

2、 章启民教授所指,实见于晋程本《子华子北宫意问》:“是故五脏六腑各有神主,精禀于金火,气谐于水木,精气之合,是生十物,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是也。生之所自,谓之精,两精相薄谓之神,随神往反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所以格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志之所造谓之思,因思有所顾慕谓之虑,虑而有所决释谓之智。”此节义理无限迫近《黄帝内经》,可为考证《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强信证据之一。

Q0104怵、惕:

1、 姚春鹏注:“恐惧的样子。怵,恐惧。惕,敬畏。”

2、 怵,chu4,据《说文》:“怵,恐也”、《广雅》:“怵,惧也。”可知:怵即恐惧;

3、 惕,据《说文》:“惕,敬也”、《玉篇》云:“惕,惧也。”可知:惕即敬畏。

Q0104恐、惧:

1、《说文》:“恐,惧也。”本义:惊恐,严重害怕;

2、《说文》:“惧,恐也。”本义:害怕,恐惧。

Q0104惮、散:

1、 《内经注评》注:“惮散,即惮漫,为喜乐貌。”

2、 惮,dan4,散漫;惮、散,心神涣散。

Q0104荡、惮:

1、《内经注评》注:“荡惮,荡散的意思。惮散即惮漫,为喜乐貌。”

3、 荡,摇荡;惮,散漫;喜乐,由心主管,故惮、散,取心神摇荡、散漫之意。

Q0105【月囷】:jun2,肌肉之突起。

Q0106悗:

1、 姚春鹏注:“闷也。胸膈苦闷。”

2、 悗,man2,《百度百科》:“烦闷。”

Q0107不精:

1、《内经校释》注:“指神明不能精专。”

2、《类经》三卷第九注:“魂伤则为狂为忘,而不精明。”

3、肝主目,“不精”,即“视力模糊”。

Q0107不正:

1、《内经注评》注:“胆失决断之能,而不能行中正之令。”

2、不正,举止不正。

Q0108革:据《玉篇》云:“革,改也。”取改变意。

Q0109俛:fu3,《百度百科》:“俯的异体字,同俯。屈身,低头。‘前弱则俛’——《考工记.矢人》”

Q0109季夏:

1、《百度百科》:“‘季夏’这一概念,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正式提出,他以五行相生理论为基础,于一年四时之中又增加了季夏而成为五时,完全是出于理论的需要,为了与自然界五行之土相配类比推演而来,如此进一步完善了‘四时五时教令’学说,为统治者一年之中每一个季节的行政指令作了具体安排。《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zhe2)之火,秋取柞(zuo2)楢(you2)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2、季夏,农历六月,与长夏同。夏之四月、五月、六月,战国时又称孟夏、仲夏、季夏。季夏之名,可为考证《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证据之一。

Q0111阴虚则无气:

1、《内经校释》译:“阴虚不能化生阳气。”

2、姚春鹏译:“阴虚则阳气的化源断绝。”

3、阴虚,当指无胃气之真脏脉;气,当为胃气,无胃气之阳,则现真脏脉之阴虚。真脏脉现,死期将至。

Q0111得失之意:

1、《灵枢集注》注:“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意之得失。”

2、未见注家明注,多随前文存亡笼统作解。“得失之意”,复见于《征四失论》SW78-D0101句,或为诊病得失之意?存疑不译待考。

Q0112舍:

1、《说文》:“舍,市居曰舍。”按:“客店也。周礼之庐也,路室也,候馆也,皆是……本义:客舍。”

2、定居曰藏,客居曰舍。舍,取神气常居之意,以示与精气之储藏、邪气之客居有别。

Q0113泾、溲不利:

1、姚春鹏校注:“大小便不利。泾,《甲乙经》作‘泾’。”

2、《灵枢悬解》卷五《本神》作“泾、溲不利。”

3、《内经校释》校注:“《素问.调经论》王注引《针经》文均作‘泾’。王冰释‘泾’为大便,‘溲’为小便。’《素问.调经论》王冰注:‘泾,大便也。溲,小便也’。” Q0116肾气虚则厥:

1、《全本黄帝内经》译:“肾气虚了,元阳不足,人就会手脚冰凉。”

2、《内经校释》译:“肾气虚衰就会出现手足厥冷。”

LS44——《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44—D0101→Q0401‖→SW02—C0101‖迁移说明:

1、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类经》置于十四卷二十三《病气一日分为四时》,独立成篇;

3、 本段所论“四时之气”,迁入本位,既导入帝问伯答形式,又导入“四气”之论,其百病随“四时气”变化之关系,恰与后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气养生之论,义理相随,无缝对接。

D0101慧:据《说文》:“慧,儇也”、“儇,慧也”、“慧,儇皆意精明”、《方言》:“知,或谓之慧。”可知:慧,取清爽。

Q0203人气:

1、《灵枢悬解》卷八《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注:“人气,阳气也(即卫气也)。”

2、《灵枢集注》张隐庵注:“此论人之正气,合天地之阴阳五行。人气盛,可以胜天之淫邪。得地之五行,可以起人之脏病,人与天地参合,而互相资助者也。” 从之。

SW04——《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4D0101→Q0105‖SW02—C1801‖迁移说明:

1、 所论与《金匮真言论》主题不符,与后文文意不属,凑篇之简,宜迁出;

2、 《太素》置于卷第三《阴阳杂说》;

3、 《类经》置于十五卷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独立成篇。从张景岳四时之识;

4、 帝问看似问风,伯答实论四时气(五行时气)之相胜规律、五脏病位、病态及藏精防治原则,作为四气藏精之论,与《四气调神大论》四气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SW04Q0104(而汗出也)‖SW04—Q0104(故冬不按跷)‖‖SW02‖迁移说明

1、“而汗出也”四字,原位“冬不病痹、厥、飧泻”之后,与前后文意不属,显见窜简,当迁出;

2、《太素》卷第三《阴阳杂说》肖延平按:“详杨上善注文,‘而汗出’三字属下读;《素问 》‘而汗出’下多一‘也’字,故‘而汗出’三字属上读,文意与《太素》大异,疑‘也’字为王冰所增。《素问.新校正》云:‘详飧泻而汗出也’六字上文,疑剩。盖林忆等疑《素问》此六字为衍文。”

3、内调至本位“冬不按跷”句后,意指冬天不下高跷,即运动之后,而有体汗流出,如此义理双通。

D0101曰:《太素.阴阳杂说》作“黄帝问于岐伯曰”。

D0101天有八风:

1、高士宗注:“天有八风,四方四隅之风也。”

2、天之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之风。详见《九宫八风》LS77—C0109→C0117具体论述。

Q0101四时之胜:

1、 春(木)胜长夏(土);长夏(土)胜冬(水);冬(水)胜夏(火);夏(火)胜秋(金);秋(金)胜春(木)。

2、 本文得四时之胜“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与《六节脏象论》SW09—Q0801“得五行时之胜”重简,义同。

Q0102俞:

1、《素问直解》作“腧”,高士宗注:“腧在项,以为经风也。所谓腧者,乃人身之经腧,非脏之穴腧。”

2、《素问悬解》作“腧”,黄元御注:“风在四维,其伤人也,悉自本经腧穴而入。”

3、张隐庵注:“俞者,经气之所注也。”

Q0103病在头:高士宗注:“故春气者,病在头,头连颈项也。”

Q0103病在脏:

1、《素问集注》、《素问直解》均作“病在脏”;

2、《素问悬解》作“病在胸胁”,从前后文意看,似应从黄元御作“病在胸胁”。

Q0103鼽、衄:鼽,qiu2,鼻塞;衄,nv4,流鼻血。

Q0103仲夏:农历五月。夏之四月、五月、六月,战国时又称孟夏、仲夏、季夏,正如《吕氏春秋》、《灵枢.经筋》之谓。

Q0103长夏:

1、王冰注:“所谓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王,故云长夏也。”

2、《百度百科》云:“长夏作为五时之一,据说由战国时齐国阴阳家邹衍首先提出。”

3、长夏者,最热之六月也。《黄帝内经》中,“季夏”与“长夏”互见,“季夏”为六月,当无异议。

Q0104冬不按跷:

1、《素问悬解》注:“按跷,按摩摇动,导引血气之法也。”

2、《内经校释》注:“按摩导引,使阳气外发于四肢。这里泛指扰动阳气的各种运动。”

3、《说文》:“按,下也,谓手抑物使下。”即下;《说文》:“跷,举足行高也。”即高跷。冬不按跷,即冬天不下高跷,意指经常运动,利于增强体质,不得四时之病。

Q0104而汗出也:详见迁移说明。

Q0104秋不病风、疟:《太素.阴阳杂论》作“秋不病肩背胸胁”,录以奉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