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奢侈”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之《父辈的心血篇》

 金色年华554 2017-10-03

    


爱新觉罗·弘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是地位、权利、法治、经济、军事的集中体现。既然涉及到经济,就不难揣测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皇帝应该都不会太 “ 缺钱 ” ,甚至还会很有钱,既然有钱自然就免不了要用到钱。
        在皇帝这个位置上,每日用钱的数额还是相当大的,既要维持平日皇帝后宫的庞大支出,也要花钱巩固边防、兴修水利、整顿朝纲、休养生息(这些词汇在最近一段时间内热播的清宫剧中很是常见)。除此之外,国库内还要有充足的黄金、白银等物品的储备,以便不时之需,比如黄河发大水,要不就是某地区因干旱造成的财力、物力、人力的缺失等。这些天灾自然在所难免,这都需要皇帝拿出国库中的钱粮去赈济灾民,如果赈灾的力度不够大,可能还会激起民变。这个时候皇帝又得拿出国库中的钱粮支援军队去镇压“搞事情”的民众,或者派个钦差大臣到当地去劝阻、施压,事成之后为了朝廷的脸面和对这名大臣的感激之情,可能还会给这名钦差大臣加官进爵,那么在加官进爵之后这朝廷的月奉自然就会跟着增多,然后朝廷上就又多了一项支出。
     

      在清圣祖康熙在位期间,有一次黄淮水患极其严重,上百万民众受灾,黄河几次决口,康熙曾三次南巡,对治河工程做了具体安排和部署。但当时刚刚平定了边疆,国库耗资巨大,一时拿不出太多的钱粮去赈济灾民,加之当时许多官员在国库中的借款没有还清,造成了国库前所未有的空虚。

      这时康熙很是着急,就从他的几位成年的皇子中选择了爱新觉罗·胤禛和爱新觉罗·允祥,也就是他的四皇子和十三皇子去筹集和追讨国库欠款,并册封胤禛为雍亲王,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在热播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也有详细的刻画)

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这皇帝 “口袋 ”中金银的多少是直接可以关系到国家经济是否发展和社会能否持续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



《雍正王朝》中胤禛的扮演者

      胤禛生性直率、办事耿直,尤其对父亲康熙的教导和命令时刻牢记于心中。因他办事太过认真负责过于耿直,也导致朝廷上的许多大臣对他颇为反感,当然也不排除他自家的兄弟,因此在群臣中间得了一个“铁面王”的称号。

      现在胤禛的继位在史学界颇具争议,有人说胤禛是篡位,说他先杀父弑君,然后再暗通了隆科多把康熙早就拟定好说要传位给十四皇子允提的遗诏中的“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了“传位于四皇子”,从而取得了皇位。其实,以我个人的理解,我是反对这种说法的,而且疑点有很多。首先最明显的疑点就是,康熙帝的遗诏应该是用满、汉两种语言书写的。既然是这样,那么在满语中想把“十四子”改成“于四子”恐怕就不是那么好改的了,加之在古代汉语中,通常会把“于”字,写成这个“於”,那么把“十”改成“於”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算是改了,那么多少也能露出痕迹。再一点,在康熙遗诏中有这样一句话“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以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书写遗诏的规则是“皇四子”而不是“四皇子”,以此就排除掉了改成“传位于四皇子”说法。

      后来雍正帝登基以后专门命人写了部自传,在这部自传中单门提到了,他的登基是经过他父亲康熙允准的,是合理合法的。我想,作为一代君主,如果真的是篡位,然后再编一部这样的书,在世人眼中只会越描越黑,更加坐实了他的篡位之举。雍正自己于情于理当然不想出现这样的结果。

      雍正,也就是乾隆的父亲,在他执政期间兢兢业业,他手下的每一份由各地方大臣上书的奏折都由他亲自批示,有时他给大臣奏折上朱批的字数已经远远超过奏折本身的字数,他还会在奏折中根据大臣上书所描写的情况,详细的对地方事物做出明确的批示。除此之外,他还非常提倡求真务实的作风。对于廉政、肯办事的官员在他内心是非常满意的,并时常作为廉政的典范在朝会上大力表扬 ; 对于阿谀奉承上折子讨好之人他也是非常的不客气,轻则批评重则降级、留用、抄家。总之,他反对阳奉阴违之人,大力提倡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在他登基后,对之前追讨国库欠款的工作也没有丝毫松懈,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条款加以制约。

      在爱新觉罗·胤禛的不断努力下,终于把他父亲康熙在晚年时遗留给他的空虚的国库一点一点的充盈起来了,也为他儿子爱新觉罗·弘历在初登基时,就营造出了乾隆盛世的美好景象。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