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笔法与《石头记》

 风临酒把2 2017-10-03

     《石头记》的批语里“春秋字法”或“春秋笔法”总和起来不下六七次之多,从词义上理解,应当都是“春秋笔法”的意思。
     《春秋》或许大家耳熟能详,用不了多做解释,孔子在前人基础上整理的鲁国《春秋》,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算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也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对于传播儒家文化和思想起到的意义毋容置疑,但作为任何时期的历史学家,都把《春秋》只做参考,原因就是孔子的《春秋》是极具选择性或者含蓄性的。
春秋笔法与《石头记》

     先百度一个“春秋笔法”的解释: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春秋》。《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如“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既然已经杀掉了他(关其思),就没必要再用对人的谦称--“子”了  

     《春秋公羊传》认为孔子是胸有成竹,所以只整理242年之间的事件,用当今流行的词汇就是孔子恶搞了一把《春秋》,鲁隐公之前什么事情,或许孔子会回答:“之前的事情都是传闻,说法横竖不一,不好处理”,鲁哀公十四年之后发生什么事情?或许答曰“之后事情有史可查,用不着多此一举”.
春秋笔法与《石头记》

     《春秋左氏传》认为,《春秋》是为圣人推行道德理念,措辞与选材别具匠心。
春秋笔法与《石头记》

     《春秋谷梁传》则更为显著一些,前“两传”对孔子的《春秋》注释还是含蓄,没有精准点破“春秋”写作的秘密,而传世现存只11卷的《谷梁传》则更显著表明“微言大义”的实质就是“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
春秋笔法与《石头记》

     原来这才 是“春秋笔法”:作者不仅是要委婉表达自己真实观点,而是为了让《石头记》中至尊、至贤、至亲人物富丽堂皇,而隐藏在这些华丽背后的龌蹉、荒谬与悲哀。
《石头记》的阅读,法门变化无常,跟着主流红学人云亦云,那也只能看到《石头记》无边风月,至于“字字是泪句句是血”,永远只能是句空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