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件瓷器的诞生,要经过多少双手?

 自华居 2017-10-03
Aha视频 2017-10-03

瓷器和中国的“china”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这是景德镇的贡献,“china”是景德镇的旧名“昌南”的音译。随着丝绸之路的打通,瓷器成了全球硬通货,又成了中国的英文名。

为什么是景德镇?因为这里“水土宜陶”的先天条件。水来自昌江,还拥有高岭土,瓷石和高岭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所制成的二元配方,能够耐住1300度以上的高温,让烧制出的瓷器不变形。没加高岭土的泥烧不到1000度就软了,变形了。所以景德镇没发现高岭土之前,全世界没有瓷器,只有低温烧制的陶器。

水土是一切的起点,它最寻常,又最难测。中国制瓷匠人自古对自然赋予的水土有着难以割舍的依恋,怀着对原材料的敬畏之心,这些工匠将水土幻化成精美雅致的杯杯盏盏。

“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这是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的关于陶瓷制作的记载。

七十二道工序中,有我们熟知的造型、拉坯、上色、烧窑等程序,也有不为人知却同样重要的工种。纪录片《手造中国》中,我们看到了在这些古老技艺中,被忽视的那部分。

《陶冶图说》里的制瓷工序

▎采矿:有意控制着矿石的产出

景德镇三宝村,因出产一种叫三宝的瓷石而得名,矿山供应了景德镇各大窑口几百年的瓷石,繁盛时期,这里每天都能加工好几百吨矿石。

老汪是一名采矿人,打他爷爷那辈开始,就在这里采矿。20年前,他承包了这条祖辈们一直引以为傲的矿洞。

随着资源枯竭,三宝村的矿山几近绝产。现在,老汪只接老主顾的订单。他有意控制着矿石的产出,“我不希望它在我手上全部开采完,留一部分给子孙,传承下去。哪怕是一百年、两百年,我们子孙后代还可以,像我们今天生产手工制作的陶瓷一样,把它制作出来,不会断。”老汪既是资源的消耗者,也是资源的保护者。

老汪甚至没有亲眼见过一件三宝瓷石做的官窑瓷器,但是祖辈们为官窑采瓷石的历史,让他时刻感到自豪,这种自豪造就了他对这条矿脉的珍惜和敬畏。

▎制泥:光脚能感受到泥土里的气泡

在景德镇,古法这词简直不值一提,这里遍地都是古早制法,原始技术。

拿制泥这项技术来说,为了挑选出上乘的原料,老詹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一个山脚下,水碓旁,用手一个个将矿石挑选出来,挑在肩上运到河边清洗。重达几十斤的瓷矿石装在担子里、扛在肩头,靠着人力的一蹲一起,在泉水中得到反复的清洗。这样的动作重复几十遍之后,矿石表面的浮土就被冲洗的一干二净。

清洗好的大块瓷矿石,要老詹手工敲打成小碎块,才可以把工作交给水碓。利用水流的动力,带动石锤,将瓷石捶打成粉墨,用于制泥。聪明的古人,不仅用水碓解放了人力,还创造了一种连现代制泥技术都难以获得的菱形分子泥土。菱形分子泥土的互抓力强造出的瓷泥韧性非常好,使得烧制的瓷器更结实耐用。

经过水碓长达十天的敲打获得的泥土,还要经过四个沉淀池逐级淘洗和沉淀,滤除杂质。沉淀和过滤后的泥土,最后再用光脚踩泥,一点点地踩上两个小时。用脚踩,是为了更好地感受泥土的气泡和温度,这样得出来的泥料才能制作出上好的瓷器。

三十年,老詹一直守在这个水碓旁,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人与泥相对,万籁俱寂,四下无声。

▎釉上粉彩边饰:画了40年才刚刚好

在观赏一件瓷器上的绘画时,人们往往会将视觉重点,停留在画面主体上,作为瓷器的边饰,总是排在第二位。

许师傅是釉上粉彩画师,18岁那年到艺术瓷厂报到。劳资科在他分配表中的釉上边饰组里打了一个勾,就这么一个勾,决定了他为瓷器画边饰的工作,这一画就是四十年。

由于工种的不同,四十年来,他始终画的是绘画部分中花边的部分。

边饰绘画虽然不是一件瓷器的视觉主体,但也不可马虎。看似简单的线条和花纹图案,并非简单的罗列。所有细节和颜色,不仅要思考整体器形上的布局,还需留好给画面主体展示的空间。

年轻时候,许师傅胆子大,一件瓷器拿过来就敢画。随着对这门手艺的不断深耕,他下笔越来越谨慎,“画了40多年,感觉自己现在画得才刚刚好。”

▎制笔:祖上传下来的手艺,有了真正的继承人

马鞍山路上,有一个只有十几平大小的手工制笔店。虽说门脸不大,但却远近闻名,这就是邹家制笔。

制作瓷用毛笔虽然不是七十二道程序中的组成部分,却不可或缺。勾勒、分(份)水、洗染、填粉、描金、无论是泥坯还是瓷胎,都与纸上作画不同,普通的毛笔是无法满足瓷器绘画要求的。

在制瓷行当中,每一个与绘画有关的匠人都需要一支称心如意的瓷用毛笔。这样的需求照顾着景德镇手工制笔行的生意。

一支瓷用毛笔从原材料到成笔,要经历理、梳、配、扎、装几道工序。千万毛中选一毫,全凭制笔工匠的经验和眼力。邹家几代人都是这样认真地对待每年冬季,从各地收来的仅有兔子脊背部分才能生长的毛发。

到了小邹这代,已经是第四代制笔人了。他本来志不在此,身边的人都劝他:有门手艺多好,而且还是家传的,父亲教总比师傅教要尽心尽力一点。就这样子在外面磨砺了几年,小邹决定回家学习制笔,扛起邹家第四代的大旗。

学习制作一支小小的瓷用毛笔,三年方可出师。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师傅一次一次的检验,把基础打好,然后再学下一步。这样不会浪费珍贵的材料,也对得起瓷器绘画师傅的每一次下笔。

马鞍山路的笔店,因为小邹的回心转意终于有了继续兴旺的可能。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也有了真正的继承人。比起生活的富足,能够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这才是小邹父亲觉得日子越来越有盼头的幸福源点。

也许有人会质疑,在这个时代,我们是否应该追求个性,追求创新?一件瓷器是否还需要如此繁杂的程序?

景德镇的这些手工瓷器恰好能回答这个问题:一件瓷器的诞生,是由一双双手揉捏、挤压、抚摸、拍打、每一次下笔的轻触有关,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温度。

每一门手艺都少不了多年磨炼出的火候,补水、上釉、码放甚至搬运,每一道工序都直接影响着瓷器最终的成败。中国的手工瓷器工匠,自古以来就是这么执拗的坚持着自己的手艺,他们彼此尊重,执着钻研。在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是超越物质条件的灵魂,它藏在街道两侧的一个个小作坊里,也藏在那些隐蔽的窑口里。

在景德镇,没有一件瓷器是一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