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明宣德 霁蓝釉盘 霁蓝釉与天蓝釉 霁蓝是景德镇窑从元代开始就已烧制成熟的釉色,其釉料以钴为呈色剂,钴含量一般为2%左右,釉层失透,釉面如橘皮,色泽匀润稳定,主要用做祭祀器皿,因此又称祭蓝。 明宣德 霁蓝釉盘 (撇口,弧腹,圈足,略有塌底。通体施高温钴蓝釉,釉面隐现橘皮纹,口沿处釉层垂流显出白色胎骨。蓝釉色泽深沉,肥腴温润,玻璃质感强烈,如蓝宝石般晶莹透亮,为宣德朝霁蓝釉瓷的代表作品。) 清康熙 霁蓝釉盘 康熙时的霁蓝,釉厚的呈深宝石蓝色,釉薄的略浅淡。釉面平静的和釉橘皮棕眼的并存。口部施粉白釉,呈齐平的“灯草口”,款识和红釉一样,青花楷书六字本朝款、暗刻款、宣德款都有,也有无款的,另外,还有霁蓝釉凸白纹饰的盘、碗,纹饰多鱼藻或花卉纹。 清康熙 霁蓝釉双旋纹碗(一对) 天蓝釉是康熙时的创新品种,是用微量钴(一般在1%以下)为着色剂的高温色釉,由于釉呈晴天蓝空之色而得名。淡雅幽闲,十分珍贵,传世数量极少。 清康熙 天蓝釉暗刻如意耳梅瓶 天蓝釉的器型与豇豆红器型差不多,线条优美,没有大件器。 清康熙 天兰釉菊瓣纹尊 (尊造型新颖别致,直口,溜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腹壁菊瓣式条纹凸起。通体施天蓝釉,釉面匀净,色调淡雅柔美,颇为难得。) 清康熙 天蓝釉马蹄尊 清康熙 天蓝釉双龙耳尊 天蓝釉瓷器的款识多青花楷书六字三行小字,非常规整、秀气。后世有仿制品,但由于其烧成难度较大,所以后仿者在色泽上一般都无法与其相近。 清乾隆 天蓝釉暗刻三多纹菊瓣盘 洒蓝釉 康熙洒蓝是以钴为着色剂的高温釉,为仿宣德时的品种,但比宣德洒蓝的之作更趋完美。由于采用喷吹法施釉,在通体的浅蓝色地上,呈现水迹般的深色点子,犹如洒落的水点,因此称为“洒蓝”,又称“鱼子蓝”。又因其水点成雪花片状,又有“雪花蓝”之称。 清康熙 洒蓝釉碗 洒蓝多施于厚胎器物上,将蓝料吹于白釉之上,形成白蓝相间的效果。也有的在洒蓝釉上用金彩描绘纹饰。 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大型海选报名:《一八四二八三零一二三二》(刘编导) 报名地址:湖南长沙开福区德雅路480号湖南电视台 清康熙 洒蓝釉笔筒 (此件洒蓝釉笔筒,直壁形笔筒,器型规整,仪态端庄。胎体坚质而细腻,有明显重感。内壁施白釉,釉面匀净亮白而肥润,外壁通体施洒蓝釉,虽无纹饰,却显素雅之气,置于案头,既为实用,也可养睛。) 清康熙 洒蓝釉开光五彩人物图棒槌瓶 (器形挺拔,通体以洒蓝釉为地,加以金彩、矾红彩与五彩装饰。颈部饰团寿纹,肩部绘缠枝花卉纹及杂宝纹,腹部于金彩缠枝花卉纹地上书写矾红彩“福”、“寿”二字,字中开光,分绘麻姑献寿与三星献寿图,绘画生动,纹饰繁密,色彩丰富,寓意吉祥。) 清康熙 洒蓝釉地描金开光棒槌瓶 另外还有在器物上洒蓝开光的,开光中或用五彩或青花或釉里红绘画纹饰,既有精细的也有粗陋的。 清康熙 洒蓝釉开光青花山水人物纹罐 常见器型有盘、碗、笔筒、花觚、棒槌瓶、观音尊等。无论什么器型,口部一般都施粉白釉。 清康熙 洒蓝釉开光五彩花卉纹棒槌瓶 由于洒蓝的烧成难度不大,因此后世仿制康熙洒蓝器制品的量极大,这就要从其器型、图案纹饰和制作特点来加以鉴别。 清康熙 洒蓝釉描金山水图笔筒 也有的是已褪脱的描金部分,重新补描金彩。凡此类后来加补描金彩的器物,往往在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后可发现原有描金部位的旧痕与新的描金图案不一致的地方。 色彩何其多,一种蓝色就能分出几十甚至是几百种类别,而在瓷器上,霁蓝釉绮丽如深海,天蓝釉如晴空,清康熙的蓝釉瓷器截取前朝精华,并开创出属于自己朝代的特色,实属难得。小编每欣赏一次古代瓷器,就为古代工匠的智慧所倾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