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理和治疗中风,不妨试试艾灸!

 是这个理 2017-10-04

中风分外中风和内中风,都属于中医术语。外中风是指感受风邪导致的外感症状,而内中风是指内伤病症类中风,就是常说的脑中风,脑卒中,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包括脑缺血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等。

艾灸对中风有很好的疗效,不止对中风的急救很好,对中风的预防同样很好,大家千万不要因为其简单易行就忽视了这一特效的治疗方法。

《医学纲目·肝胆部·中深半身不收舌难言》:“凡人风发,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是谓何病?曰:风入脏故也,病者不可不知。予自五月间,口眼喎斜,灸百会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木无力,灸百会、发际等七穴得愈。七月气塞,涎上不能语,魂魄飞扬,如堕江湖中,顷刻欲绝,灸百会、风池等,左右颊车二穴,气遂通,吐涎半碗,又下十余行,伏枕半月,遂平复。自后,凡觉神气少异于常,即灸百会风池等穴,无不立效。”

《黄帝明堂灸经·正人形第四》:“黄帝问岐伯曰:凡人中风,半身不遂,如何灸之?岐伯答日:凡人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五个月前,非时,足胫上忽发酸重顽痹,良久方解,此乃将中风之候也。便须急灸三里穴与绝骨穴,四处各三壮。” “凡人不信此法,或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蹇涩,半身不遂,宜于七处一齐下火,各灸三壮。如风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一、百会穴。二、耳前发际。三、肩井穴。四、风市穴。五、足三里穴。六、绝骨穴。七、曲池穴。上七穴,神效极多,不能具录,依法灸之,万无一失也。”

从以上记载中,便可以得知艾灸在治疗中风病症中的重要作用。用艾灸疗法来调理中风,需要对症以下七大穴位:百会穴、风池穴、耳前发际穴、肩井穴、曲池穴、风市穴和足三里穴。今天灸哥给大家逐一介绍每个穴位的位置及功效。

1 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心,以两边耳尖划直线与鼻子到后颈直线的交叉点(即: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百会穴归属督脉,艾灸此穴有缓解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目眩失眠、焦躁等作用。

2 风池穴

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大拇指、中指自然放到枕骨两边,轻轻的滑动,到后枕部有明显的两个凹陷就是风池穴。风池穴归属足少阳胆经,艾灸此穴有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改善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头痛等作用。

3 发际穴

发际穴在前发际正中点两侧的三寸处,即太阳穴上部发际的“前额发际点”,用手按发角会感到疼痛之处。艾灸此穴有治疗头旋、目眩、偏头痛和头风等作用。

4 肩井穴

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肩井穴归属足少阳胆经,艾灸此穴有提高性功能、治疗肩酸痛、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帮助入眠、疏导水液等作用。

5 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即: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曲池穴归属手阳明大肠经,艾灸此穴有抒压和解除疲劳,疏风清热等作用。

6 风市穴

风市穴位于人体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风市穴归属足少阳胆经,艾灸此穴有排除大腿多余水分,使大腿变苗条;缓解治疗半身不遂、下肢麻木、脚气等作用。

7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足三里穴归属足阳明胃经,艾灸此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等作用。

以上穴位,每天每个穴位艾灸一次,每次每穴10-20分钟左右,每周休息一天。有见好转后,可以减少为一周3至4次,每次每穴10-20分钟左右。平时注意保暖并进行适量的运动。穴位的艾灸顺序应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如果有时间,最后可艾灸足部涌泉穴,避免上火。灸哥希望所有中风患者早日康复!

艾灸期间不应着风受凉,保持平和情绪。饭饱酒后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艾灸后毛孔舒张,故半小时内不宜洗澡,避免寒气趁虚而入。艾灸一向是慢功出奇效,无论是养生保健,亦或防治疾病,都需坚持。如果没有艾灸条件,可以每日按揉相应的穴位,也有一定的效果。中医艾灸的博大精髓需要我们国人共同去挖掘!古法传承,不可轻视;治病救人,间不容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