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翅医话——诊脉也有规矩说(脉法)

 杉木轩 2017-10-04

 我行医也快二十年了,摸过的的脉搏不知道有多少,但是对脉法的最高境界——诊脉断病,我还远远达不到。



凤翅医话——诊脉也有规矩说 




01

脉法的重视


学医对脉法也重视,但是由于师传的原因,对专业的脉学书从未细致读过,包括《脉经》在内的经典著作,总认为太繁琐,一脉对一证,在临床上并不太实用。


但对仲景书中所提到的脉象还很在心用意,因为仲景所说的脉象都是和病、证密切相关的,只是理解和实践的还不够,所以也没啥独特的心法。


初学医时,父亲只是要我细读陈修园对二十八脉的论述,不但简易而且实用,以 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来统领二十八脉,记住了这些也只是有个大概的印象,不必在脉名上苛求,因为所有病脉都是和病证同时出现的,只有在病和证出现的基础上,诊脉才有意义,这就是依证辩脉,而不是以脉断证。


柯韵伯在《伤寒论翼》中有“平脉准绳”一篇,对脉法的阐述可谓尽善尽美。


  • 说“自有脉经以来,诸家继起,各以脉名取胜,泛而不切,漫无指归。夫在诊法取其约,于脉名取其繁,此仲景所云驰竞浮华,不固根本者是也。仲景立法,只在脉之体用上推求,不在脉之名目上分疏”。


若在脉名上着意寻求,而不在病症上推衍,就是寻枝叶而忘根本。说我得到了啥啥脉,他必然是啥啥病,就是这个意思。


  • 如浮脉主病在表,但是见浮脉不一定就是表证,必有表证与其相符才可断为在表,才可议解表之法,如再探求兼脉浮缓、浮数、浮迟、乃至有力、无力,结合舌象,治法才可确立,凭脉指导处方用药。若不见表证,但见里证就为反象,或可为败证。


初学医者如果着意在脉名上下功夫,就是无根的浮萍,因为自己并没有太多的体验,先入为主,必然会导致一叶障目。


  • 记住的脉象主证再多,临床中多年也可能遇不到。同样是浮脉,在不同的病者手上,脉象也不可能尽同,如肥人之浮和瘦人之浮就不一样,因脉管所处的位置不同故,所以仲景就有了“肥人责浮,瘦人责沉”之说。


说这些,在一些精通脉法先生的眼中,可能就是胡诌了。因我治病是先辩证立法,再辩脉来指导处方用药,出发点不同。



02


脉法的姿势


图来自百度

读过很多书,看对于脉诊的的说法也很多,没有个完全一样的标准,因为各人指下的感觉不同,还因为病症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结合自己治病的结果,对脉象的理解就有不同的缘故。


只是有一点我至今也不明白,古往今来这么多的医家,为什么对于诊脉的姿势没有明白说明呢?


看官要说了,诊脉的姿势简单呐,把三个指头放在病人的桡动脉上,先以中指在高骨也就是桡骨头定关,次下食指、无名指定寸、尺不就得了,这个没有异议,


我在初学诊脉时也是这样认为的,可是父亲敲过我的脑袋,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今看来,包括一些在诊脉上有很大建树的理论家,诊脉的姿势也可能不规范。

对于寸关尺分部所主脏腑这一点,后世的很多脉书都是在《内经》的基础上确立的,虽然有一些不同也没有再说的必要。


按我们诊脉的一贯方位说,患者都是坐在医生 的对面或左右侧,但以对面为最好。


若先诊右手,医生应该用左手搭脉,先诊左手,医生应该用右手搭脉,这样医生的指端方向就一直处在患者的尺侧,也就是尺骨的位置,并不是用一只手去摸患者的左右脉搏,这样就分不清阴阳了。


  • 先说右手搭左脉,左手寸部主心与小肠,关部主肝与胆,(尺脉另论)。心与小肠,肝与胆互为表里,这就有个脏腑分属阴阳的问题,在这个诊脉的姿势下,外推阴部也就是向患者尺侧推寻,得到的是心与肝的脉象,内拉阳部也就是患者的桡侧得到的是小肠与胆的脉象;


  • 左手搭右脉也如此,外推阴部寸关得到的是肺与脾,内拉阳部寸关得到的是大肠与胃。这样说的是有点绕口,不形象,有个口诀:“左之右,右之左,外推阴来内拉阳”。再在对象脉搏上体会就很清楚了。


  • 再说尺脉,尺脉要以五行生化来表述。从左手来说起,左尺部为肾阴,肾水生左关部之木,再生左寸部之君火,君火再化右尺之肾阳,三焦相火与肾阳配对,再生右关之土,再生右寸之金,肺金再生左尺之水,膀胱为水府,与肾阴配对在左尺。这样就是循环无端的动态了。


在诊脉搭指之前,用手掌去扪患者尺肤,就先得到个寒热的初步印象。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还望读者有分析的接受。   



03


陈修园八脉象与二十八脉歌


浮:浮为表脉病为阳,轻手扪来指下彰;芤似着葱知血脱,革如按鼓识阴亡;
       散从浮辩形缭乱,定散非浮气败伤;除却沉中牢伏象,请君象外更参详。     
 
       (浮脉兼见芤、革、散,其余脉象除沉、伏、牢皆可互见)


沉:沉为里脉病为阴,浅按如无按要深;伏则幽潜推骨认,牢为劲直着筋寻;
       须知诸伏新邪闭,可误诸牢内实成;除却浮中芤革散,许多活法巧从心。

       (沉脉兼见伏、牢,其余脉象除浮、芤、革、散皆可互见)


迟:迟为在脏也为寒,一息未及四至弹;结似偶停无定数,代因不返即更端;
       共传代主元阳竭,还识结成郁气干;除却数中促紧动,诸脉互见细心观。

         (迟脉兼见结代,其余脉象除数、促、紧、动皆可互见)


数:数为府脉热居多,一息脉来五六科;紧似转绳寒甫闭,动如摇豆气违和。
       数中时止名为促,促里阳偏即是魔;除却迟中兼结代,旁形侧出细婆娑。

         (数脉兼见促、紧、动,其余脉象除迟、结、代皆可互见)


虚:虚来三候按如棉,元气难支岂偶然;弱在沉中阴已竭,濡居浮分气之衍。
       劳成脉隐微难见,病剧津干涩遂传;冷气蛛丝成细象。短为形缩郁堪怜。

         (虚脉兼见弱、濡、微、涩、细、短,与实脉对待)


实:实来有力象悠悠,邪正全凭指下求;流利滑呈阴素足,迢遥长见病当瘳。
       洪如涌浪邪热传,弦似张弓木作仇;毫发分途须默领,非人浑不说缘由。

         (实脉兼见滑、长、洪、弦,浮中沉俱有,与虚脉对待)


大:大脉如洪不是洪,形兼洪阔不雷同;绝无杨柳随风态,却似移兵赴敌雄。
       新病邪强知正怯,夙疴外实必中空;内经病进真堪佩,总为阳明气不充。

         (大脉无兼脉,与缓脉相别)

缓:缓脉从容不迫时,诊来四至却非迟;胃阳恰似祥光布,谷气原如甘露滋。
       不问阴阳欣得此,任他久暂总相宜;若还呆缓须当辩,湿中脾经步履疲。

          (缓脉为常脉,宜与他脉相别)



此歌诀宜背诵,时常回味,受用无穷,再参心得体验,脉法大概心中存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