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街 · 老院 · 老情怀(四十五)消失的大鲍岛 中篇

 rongma 2017-10-04


大鲍岛是青岛里院最集中的区域。里院是青岛颇具特色的地域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相比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土楼,它是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而来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里院曾作为青岛中下层市民的民居形式而普遍存在着。它不仅是老青岛人避风挡雨的居所,更是青岛历史的见证。

 海泊路 


海泊路东起聊城路,经济宁路、芝罘路、易州路、博山路、潍县路止于中山路。据说它的名字是以青岛当地的海泊河命名的。上世纪30年代,这里是著名的鞋业一条街,集南北各方鞋店'达30余家'。比较有名的老字号有福兴祥、华丰泰、裕生福等。

如今这些鞋店的身影早已不复存在,仅在街角有一处修鞋铺。街面大多数店铺都已闭门清仓,'征收区域'的牌子几乎挂在每个里院入口处。

里院,顾名思义,由“里”和“院”构成。传统意义的“里”有货栈的功用,商人在沿街店铺谈完业务,就走进后面的天井或内院看看样品;“院”更加强调了居住功能,规模比里更大。

德占时期,德国人在青岛进行了格网规划,因此形成了不规则四边形、五边形等街区形状,而欧洲的联排式住宅,TOWN HOUSE,在20世纪初叶随沿海租界的开发而大量建设,并在各地本土化,形成不同的建筑形态,青岛的里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青岛的里院大多由青岛人自建而成,其外部轮廓由城市街道走向决定,常为方形,四周围合,中心形成一个大院,建筑一般是两到三层的木头结构,后期也有四到五层的砖混结构,底层多为商业用途,二层以上为住宅。

从平面布局来看,里院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西方近代规划模式,但每一个院落及其内部构成却兼具中式建筑的特点,比西方集合住宅更加人性化。为使中国人适应西方的高层楼,用置于院子一侧的木质拱廊和室外楼梯相连。这样,即使是对于二、三层楼,也可以做到像中国传统的带院房子的建筑一样,有一条通道可使各房间直接连接户外。

里院建筑虽然外表并不富丽堂皇,但是它规模适中,空间组合变化多端,材料技术较为成熟,装饰装修得当,建造过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和青岛城市的历史变化。

青岛的里院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世纪四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据1933年的统计资料,青岛有各类里院建筑506处,房间16701间,建国时青岛留存的里院仍有400多处。

里院的生活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岛人,给青岛人的生活记忆里镀上了极其特殊的、难以忘怀的光泽,它直接影响了里院居民的思维、情感、行为和处世方式,进而引导和带动了青岛地域人文特征的形成和完善,并在其中占有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人曾说,旧里院不但是老青岛人避风挡雨的居所,更是青岛历史的见证。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带着一百多年前雨水的味道。住在里院的人,总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豪感。那些合围小院、红木楼梯、六格玻璃窗、街边商铺,依然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然而,随着历史得变迁,城市的发展,里院已渐渐地淡出百姓的生活视线。昔日辉煌已成昨日黄花。许多里院在旧城改造中被摧毁、拆除,而弥留至今的里院也大多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沦落成为闹市中的“棚户区”。由于房屋租金低廉,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商贩、周围店铺老板前来租住。

而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大部分居民已迁至别处,但仍有少部分老人居住在这里。正如一篇文章中所说,老人们不离开里院,是一种不舍,幸福不是家财万贯,而是能自在享受习惯。不管街里的生活多么嘈杂,只要穿过拱门,就能瞬间安静下来。他们选择居住在老房子,是一种情怀,一种习惯而已。

由于是近期拍摄,许多里院已被征收封闭,无法进入,更无法记录下曾经的里院生活。只能用一些现拍摄的图片,希望还能让读者找回一些温暖的记忆。



海泊路63号是著名的'广兴里',广兴里也叫积庆里,凡是到过老街里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与劈柴院、台东商业市场并称的老青岛三大市场之一。

广兴里坐落在海泊路、高密路、易州路、博山路之间呈井字形交错所形成的口字上。其建筑规模异常宏大,它始建于1897年,最初只有东侧一面楼,是德国人所盖的商业网点房,后来才合拢成四面相围的典型的里院式建筑。

据记载,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是广兴里的鼎盛时期,四面街上易州路段以小饭店居多,高密路段有照相馆、锦旗店、杂货铺,海泊路段是理发、土产、镜子等店铺,博山路段有包子铺、馒头铺、童装店等,这里的白天车来人往熙熙攘攘,晚上华灯齐放,游人如织,烘托出老街里迷人的夜色。

院内的东北角有一个小小的电影场,为万国道德会所设,内有坐席仅100余个。白天花两盒火柴钱就可看一场小电影(短风景片或纪录片),晚上是评书或戏曲等专场,市柳腔剧团团长曾金凤,当年在此演出过。

如今的广兴里院内空地建起很多平房,挤占了原本开阔的公共空间,整个内部也已同其他里院一样,早已显得老态龙钟,形容枯槁几近摇摇欲坠了。


今年6月底开始,老院的改造项目启动,这也是市北旧城改造项目之一。据说,修复将会以修旧如旧方式进行。希望这样的改造能够保护历史风貌,留下历史记忆。

院里的平房已被拆除,施工人员在修缮屋顶木梁。(7月12日拍摄)



8月31日拍摄,院中间已清除干净,不知那些流浪猫都迁居何处了。

为数不多的几家店面,还在勉强营业。


这家酒店原址是震泰,青岛老字号西装店,前身系浙江商人于1920年开设的青岛震泰洋服店,解放后改为西装店,主要加工中山装、女式列宁服。1956年公私合营,有7家服装店并入改称震泰呢绒服装店。1964年店址由中山路迁至海泊路。1986年改为震泰时装公司。1979年在海泊路建楼,实行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1993年改为股份合作制商业企业——震泰服装商厦。

潍县路以西,中山路以东的这一片区域,还未列入征收范围内,仍有不少商家店铺在开门营业。



 高密路 

高密路起于济宁路,止于中山路,是一条平行于胶州路、海泊路,且位于海泊路、胶州路中间的老街。有资料说这里当年也如周边街道一般繁华,多店铺,据说是当年极有名气的杂货一条街。现在看去大多数经营美发工具,不过这些店铺也准备改地迁址,很多店铺也开始清仓甩卖了。



位于高密路40号的学苑书店是岛城最早的独立书店,在这儿开了也有二十多年了,不大的店面里留下了很多爱书人的身影。随着房屋被征收,幸福杂货铺只剩一面墙了。


待续......


(本文部分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