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一壶文字过中秋

 昵称43035935 2017-10-04

文/尹建国

温一壶文字过中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独倚月光下,徜徉在流年的彼岸,默读着北宋苏轼的《中秋月》的词文,看到商店里热销的月饼,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临近了。

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而说起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国的西周时期,因为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在我国古代历法中,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曰“中秋”。

而从唐宋时期开始,在那多情的诗人笔下,那一轮明月被赋予了无尽的遐想,增添了许多诗意的光辉。似乎在进行着一场人与月的心灵解读,转而化为细腻缠绵的诗句,将中秋之美推向了另一个美学的极致。我喜欢在诗词中品味中秋,咀嚼秋韵,亭亭玉立的中秋,在千年的诗词中散发清爽的气息,越发成熟丰韵。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白居易“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宋·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等。这些数不尽的优美诗句,将中秋之夜,人们内心里各种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被后人广为传诵。

温一壶文字过中秋

中秋的夜晚,当月光洒满整个屋子的时候,遍野的记忆如水般涌在窗口。爹在月光里,娘在月光里,老祖母也在月光里。“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户户赏月忙。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月饼是故乡的圆月亮,故乡的月亮是画廊。儿时的记忆中,中秋月亮一“爬”上窗纸,窗纸就透映出千奇百怪的模样。母亲指着窗纸上的图形对我说:你看那个像雄鸡、那个像山羊、那个像白兔、那个像灰狼。快看:嫦娥领着小白兔下凡了,小沉香劈山救娘……中秋月亮下,我首次接触到了美,它给我幼小的心灵插上了幻想的翅膀。月饼是故乡的圆月亮,故乡的月亮是课堂。儿时的中秋月亮下,父母讲的典故、传说,我终生难忘。天上月明星稀,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懂得了尊老爱幼的道理;槐树下蒲扇生风,屈原投江的举动让我明白了爱国主义思想的崇高;土炕角虫声透窗,岳母刺字的报国之志曾使我激动不已;月光下秋风拍窗,卧薪尝胆的故事激励我奋发图强。中秋月亮下,是我人生的又一课堂。

温一壶文字过中秋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望一眼月亮,把乡愁收藏。同一片夜空,同一个月亮,跨越千山万水,此时月亮里映衬着并不遥远的故乡,那里有亲人牵挂的目光。在同一柔和清丽的月光下,是牵挂与牵挂的聚首,是思念与思念的碰撞,在月光里,我们与故乡与亲人诗意相约。

小时候,乡愁是一座长长的桥。我在桥前,家在桥后。而现在,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我在月外头,家在月里头。

一到中秋的时候,飘泊在外的人谁会没有乡愁呢。有时走在路上, 一片落叶落在肩上,也如故人的手掌,带着熟悉的气息与体温,悄悄抚慰了异乡的清凉。抬头凝望那轮皓洁的月亮从高楼的缝隙中,轻盈地步上中天时,我便情不自禁地沉缅于这如梦如幻、似醉非醉的静谧氛围里去了。在这温柔的夜里,我的身心仿佛融化在这安静、美丽的世界。就在此时,王建的一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诗句突然在脑际浮现,于是,深藏心底的乡思便如这如水的月光一样涓涓地漫过心头,将我的身心浸淫着。

温一壶文字过中秋

秋已至,天转凉,鸿雁下斜阳,秋天正一步一步往深处走去。月是故乡明,记忆中,故乡的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有拜月的习俗。拜月的习俗起源于何时,为什么家乡人要虔诚跪拜月?儿时的我们可不管那么多,只知道拜月后,有月饼和各种水果吃。因此,老早就扳起手指头盼着中秋夜晚的来临。

长大后,我才知道中秋拜月,是故乡人对亲人思念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拜月是托明月传递思乡、思亲的浓浓情思。正如苏轼所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皓月当空,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童年拜月的场景,抢吃月饼的趣味,我的心中有一股汹涌的潮水在翻腾,于是,拿起手机给在故乡的父母打个电话,与父母聊起童年能在中秋吃上月饼的那种说不出的喜悦……

今夜,月亮的清辉把大地写上了浅秋的诗行,树影摇曳随风轻轻呤唱,手捧香茗一杯,依栏凝望那深邃的夜空,任凭思绪飞离那夜色的迷茫。月光下,我温一壶文字把岁月写进记忆里,把自己装进思念的故事里。

[责编:郑丹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