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杜甫为何把王昭君写得惊天动地?

 栖鹤如洲 2017-10-04

【古典诗词,新鲜解读】

杜甫为何把王昭君写得惊天动地?

丁启阵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图画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1

王昭君,毫无疑问,在我国是超一流的历史名人。但是,对普通人而言,她的名气主要来自其美貌:她是我国人民约定俗成评选出来的数千年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其他三位是西施、貂蝉、杨玉环(贵妃);四则关于美貌的传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王昭君因为出塞嫁给匈奴单于,占了“落雁”一则。

其实,在所谓“四大美女”中,王昭君有其独特性。中文里形容顶级美女,有个成语,叫“倾国倾城”。所谓倾国倾城,就是坑害国家、城池。古代社会不像当今世界,有选美比赛之类的活动。美女的产生,不是通过当众展示身体、才艺,由评审团成员打分投票的方式,而是根据她们祸害对象大小的不同。汉朝李延年的诗句,“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说的便是顶级美女的魅力和影响力。“四大美女”中,真实存在的西施、杨贵妃和文学作品中虚构出来的貂蝉,都是因为坑害了国家而成名的——相比之下,貂蝉稍弱,只坑害了权倾朝野、尚未称帝的董卓。西施坑害了吴国,杨贵妃坑害了李唐。王昭君,不但没有坑害国家,反而担当了和亲靖边的使命,为汉朝和匈奴边境的安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王昭君跻身“四大美女”行列,不是因为倾国倾城,而是因为最大限度地拨动了人们同情恻隐的心弦。请看下列诗句:

石崇《王明君辞》: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庾信《王昭君》:拭啼辞戚里,回顾望昭阳。

李白《王昭君》: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骆宾王《王昭君》:金钿明汉月,玉箸染胡尘。

王安石《王昭君》: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远离故土,永诀亲人,下嫁异族,埋骨他乡,只要遭遇其中一项,便足以令人一掬同情之泪,更何况王昭君是各项都占全了。此外再加上因为奸佞陷害(画师丑化)、无法得到皇帝(汉元帝)的临幸,这种“君臣无缘”的命运,正好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性质相同。因此,文人士大夫便普遍跟王昭君有同病相怜之情。王嗣奭说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诗,就揭示了这层关系:“因昭君村而悲其人。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以自悲也。”国色、国士,同是人间坎壈者,天涯沦落人。

有意思的是,王安石有意唱一支反调:王昭君既然不为汉元帝所了解,主动请缨,下嫁懂得赏识自己的匈奴单于,不失为一桩快乐的事情,“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但是,他仍然为王昭君死葬异乡草原感到惋惜。

2

关于杜甫这首诗的评价,并非众口一词的赞扬。褒贬皆有,而以褒扬为主。

胡震亨对一二句,用“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开头,烘托王昭君的出生地,表示不满。他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的烘托并不恰当。

瞿佑《诗话》最推崇白居易的《王昭君》诗:“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认为白居易的诗,“不言怨恨,而惓惓旧主之恩”,远胜所有“叙其离别怨恨”的同类题材诗歌。实际上,也等于否定了杜甫的《咏怀古迹》关于王昭君这一首。杜甫这一首诗,虽然表面上没有议论词句,但实际上是充满怨恨的。《琴操》:“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杨伦说,《咏怀古迹五首》都是“借古迹以咏怀”,其中关于王昭君这首,也是“为高才不遇寄慨”。浦起龙《读杜心解》说得更加明白:““‘一去’,‘怨恨’之始也。‘独留’‘怨恨’之所结也。‘图画识面’,生前失宠之‘怨恨’可知;‘环佩魂归’死后无所依之‘怨恨’何极!”仇兆鳌引朱瀚:“起处,见钟灵毓秀而出佳人,有几许珍惜。结处,言托身绝域而作胡语,含许多悲愤。”就是说,他们都认为,杜甫诗中充满了怨恨之情。

自然,更多的人是对杜甫这首诗的推崇。请看: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古今咏昭君无出其右。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唐宋诗醇》: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首第一,欧阳修、王安石诗犹落第二乘。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奔腾而来,悲壮浑成,安得不推绝唱!

仇兆鳌引陶开虞:此诗风流摇曳,杜诗之极有韵致者。

至于第一二句诗,夸赞的人也不少。刘辰翁《唐诗品汇》称赞第一句“起得磊落”,吴瞻泰《杜诗提要》:“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杨伦:“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3

杜甫诗第三句“图画省识春风面”,用的是《西京杂记》所记载的故事:元帝后宫人数众多,无法一一了解。因此,让画师画了妃子们的相貌,然后按图选召宠幸。宫女们为了得到被皇帝宠幸的机会,纷纷贿赂画师,让他们把自己画得好看一些。王昭君自恃相貌出众,偏不贿赂画师。画师于是故意丑化昭君,昭君因此见不到元帝。匈奴单于来朝,求美人为阏氏(匈奴皇后)。元帝便将昭君许配给匈奴单于。昭君临去时,元帝召见,发现其美貌乃是后宫第一,心里非常后悔。但是,已经答应匈奴人,无法当众悔改。只好回头彻查其事,相关画师(毛延寿,一说韩延寿)被斩首示众。

《西京杂记》的记载,可能是民间传闻,或者文人的再创作,总之不是历史的事实。

《汉书》、《后汉书》都没有关于宫廷画师受贿舞弊的说法。《汉书》只说竟宁元年(前33),呼韩邪到汉朝,表示愿意跟汉朝和亲,做汉朝皇帝的女婿。汉元帝于是便将王昭君许配给他。到了《后汉书》中,有所不同:王昭君被召为宫女后,长久没能得到临幸,心中积累了怨恨,因而通过掖庭令(掌后宫贵人采女事,多有宦官担任),主动要求下嫁匈奴单于。临行的时候,朝廷举行盛大仪式。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美貌(丰容靓饰,孤影徘徊),后悔不已。只是因为不敢失信于匈奴,这才没有收回成命。

几种文献记载有出入,其中不乏演绎、创作乃至张冠李戴的的成分。有些关于昭君的情节,其实是乌孙公主的经历。

4

杜甫这首作于大历元年(766)的诗歌的好处,前人已经说到了一些。概括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点:气势强大,悲壮浑成,富有韵味,感慨含蓄(杨伦引李子德语: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等。与此同时,若干词语的照应、关联,也是匠心独运的。

但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古人感觉到了,“摇曳”、“韵致”之类,多少沾点儿边,但都没能明白准确地说出来。到了二十世纪,擅长格律诗写作的郁达夫这才较为明确地把它说了出来:诗句境界忽大忽小的变化。分析起来,大致如下:

群山万壑赴荆门——大景观,自然景物

生长明妃尚有村——小景观,人间建筑

一去紫台连朔漠——大景观,生前行程

独留青冢向黄昏——小景观,死后止处

图画省识春风面——婉转,离开原因

环佩空归月夜魂——怨恨,归来无望

千载琵琶作胡语——宏观历史,穿越时空

分明怨恨曲中论——微观心情,曲中怨恨

其实,这就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欧美文学评论界的“新批评派”所说的语言的“张力”。除了五六句,其他各联都是上句宏大,下句微小,一大一小、一动一静、忽大忽小、忽动忽静之间,相互挤压,产生“1+1”远大于2的语义,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明显感到其中有莫可名状的力量,进而感到压迫,紧张,感动,震撼。

整首诗,前半部分宏大,后半部分微小,构成倒置金字塔的造型。这种手法,杜甫运用较多。像这首《咏怀古迹》,联内两句构成倒置金字塔造型的手法,似乎并不多见。

2017-1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