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使金樽空对月,举杯幸会有缘人

 旭4mz90rmvw4hl 2017-10-04


“我们所有人都是过客,早晚都得散,所以聚的时候就要卯足了劲儿开心,等到散了,谁也别惦记谁,各自往下一站奔,再找新的开心。”

——《那年花开月正圆》



 

有一年中秋,我在火车上度过。

 

因为第二日要去异地工作,不得不舍弃晚上那顿团圆家宴。

 

赶车的时候,抬头看见了站台上的月亮,忍不住停下脚步。然后周围越来越多人,路过我身旁时也停了下来,抬头看那月亮,都停在站台上不走了。

 

我的家乡人向来以民风悍勇出名,可那天的月光似乎有种魔力,把这些中秋要离家的人,统统照回到柔情似水的江淮儿女模样。

 

启程时,有人在车厢里放起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所有的人都不说话,月亮安静地陪了我们一路。

 

这一路,火车载着我们离家越来越远,我们却在心里,离家越来越近了。

 

是谁说过,当你远离家的时候,才真的回到了家。

 

为什么有人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为什么有人相隔万里尚期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什么有情长久不在朝朝暮暮?为什么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距离从来不是问题。

 

我们有思念,深深的思念,这种思念带着我们,跨过山川星辰,跨过岁月人海,跨过生死两隔。

 

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晚站台旁泛黄的稻田上,那轮溶溶的、旧旧的月亮,似乎准备好了多年后在我记忆中出现的模样。

 

 

 

一年四季,中国人会在两个日子里尤其向往团圆,一个是除夕夜,一个便是今晚的中秋夜。而同样是团圆,中秋又与除夕很不一样。

 

春节时人们冬歇,不忙了自然容易聚到一起,可是中秋正处秋忙时分,团聚并非易事。

 

而且春节时往往万物凋敝,不像中秋有圆月悬空、花开满庭,有很多明显的团圆意象提醒着人们,此刻不该孤身一人。

 

但是,像东坡词里所说,此事古难全。

 

越希望团聚,越不易团聚,越希望永远相好,却终要分开。这些不愿面对、处理不好的情绪,在一轮圆月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无奈凄然。

 

从18岁开始,中秋对我来说,就像是个不得团圆的魔咒。

 

在十几个独自度过的中秋夜里,我曾承恩过异国月亮的抚慰,也经受过遥遥相思的啃噬。

 

有一年,我花一天的菜钱去亚洲超市买一只小小的蛋黄莲蓉月饼,那蛋黄只有一星半点,我坐在电脑前,就着断断续续的中秋晚会直播,将油腻腻的莲蓉一口一口塞进嘴。

 

因为从来不得团圆,我格外珍惜这个节日,会用属于自己的仪式庆祝它。它的出现永远像一场场机辩,教会我面对聚散、面对距离、面对人生无常时,用什么样的精神去面对。

 

 

月光下的禅


又一年中秋,我在京都的八坂神社。

 

晚上七点整,神社里会有观月祭。神官们在观月台上庄重地念祭词、奏古筝,巫女们跳起动作相反的舞蹈,颇有水月镜花的味道。

 

那天的观月台被外地游客们挤得水泄不通,大家争抢着最佳位置,高举起手机记录。

 

我不知道这些手机的主人里有几个在真心观月,有几个是为了拿照片回去炫耀,这些片段在他们的手机里又能保存多久,这样想着便觉得有些无趣,干脆退出来找了块高地,坐靠在一棵桂花树下,远远地看。

 

当灯火人声渐渐隐退成背景,周围变得安静,我忽然觉得月亮很大很清亮,与我刚才在人群里时不时抬眼瞥到的样子很不一样。

 

此刻它似乎很眷顾我,把我的蓝色旗袍和腕上的母贝手链照得生出了月白的光。

 

我什么都没想,只是看着月亮,不为看不清表演而可惜,也不觉得孤独,因为此刻这树下一小片月光地,就是我一个人的小世界,让我足够满足。

 

我想起日本的朋友告诉我,日语里的赏月叫“月见”,这特别的语序颇有些人看月,月也看人的意思。那么此刻眼下,便叫做“月见”吧。 

 

我根本无需忙不迭地用手机记录,也无法拍下最好的照片发到朋友圈,但我比其他人都能看清那晚的月,也让月亮看清了我。

 


古人说,禅就是饥则吃困则眠。

 

可是往往人们吃饭的时候心里有一千个欲望,睡前想打开一千个心结,早上又会在一千个束缚中醒来,越是刻意,越没有一颗平常心,反而越得不到真诚与充实。

 

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写过在西湖看月亮的人。

 

有坐在楼船画舫里大摆宴席名为看月实不见月者,有围台而坐左顾右盼身在月下实不看月者,有弹琴吹笛浅吟低唱的想让别人看他的人,也有三五成群嘈杂吵闹,引得看不看月的人都往他们那儿看的,实则也没什么可看的人,还有那种要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也不特地看月的人。

 

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除了观月以外的欲望,有几个真正看到了月亮呢?

 

后来再遇到一个人的中秋,我就会想起在八坂神社的那个夜晚,没有热闹的掩护,没有团圆酒、没有花香伴的中秋也可以是良夜,因为你可以趁此机会心无旁骛地见月,见自己。

 


举杯幸会有缘人


我从小就不擅面对分别。

 

我外婆家在扬州城,那里特别特别美。每年暑假我都要去那儿过一段日子,然后在夏天结束前,在瘦西湖的小船里为即将到来的分别暗暗神伤。

 

少时离家后,我经常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为习惯了分离,心里担负着太多不舍,太多牵挂,越是花好月圆,越衬得自己形单影只。

 

翻看那时的日记,有一次还把那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译成“月亮啊,你为何偏在这不得团圆之时生得圆圆满满,嘲弄我的无能为力呢?”

 

有一年中秋,我打越洋电话给奶奶,忍不住哭起来,奶奶本来在絮叨今天做了哪些菜,也跟着我哭起来。后来妹妹告诉我,这通电话让那天的家宴颇为沉寂了一会儿。

 

那次后,我就觉得好像不应该这样。面对聚散,试着让自己洒脱一点,家人朋友也轻松很多。

 

最近看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面有个颇为洒脱的老爹,他说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过客,夫妻、父子、君臣,早晚都得散,所以聚的时候就要卯足了劲儿开心,等到散了,谁也别惦记谁,各自往下一站奔,再找新的开心。”

 

离散聚合才是人间的真相,分别和失去是最终的结果,我们避讳不了,也无需因此悲哀,我们能做的,是拥有时足够珍惜,失去时才能坦坦荡荡。

 

像丰子恺先生说的,“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少时只读到东坡词里的苦楚,现在再读,才知道他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背后是多么大的开阔与豁达。提得起放得下,才是最深的深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我们不会因为生命无常变得沮丧,我们仍然满怀希望,希望和有缘相遇的人一起可以“卯足了劲儿地开心”,因为彼此的存在,成就了生命底色的温暖。

 

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呢?

 

今夜月圆时,不管身边是谁,请都要记得,

莫使金樽空对月,举杯幸会有缘人。




本期作者:   榕榕,好好虚度时光签约作者,坚信美是抵御无聊生活最好的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