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意拳探秘 一,武穆遗书与心意拳之关系 (12)

 yzsr273 2017-10-04
(接上文)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除了说明心意拳在民间秘传的隐蔽性,就是揭示出心意拳的小众化特点。在民间流传有两个说法,一个是穷文富武,另一个是练拳的多如牛毛,练成的凤毛麟角。练武是个力气活,费鞋费力饭量大,另外还要供养师傅,遇上有的师傅有业余"爱好"那就更费钱了,因为这种"爱好"是无底洞是销金窟有多少财富均"欲壑难填"。我们这儿从前有位名老拳师,他经常说: "教你,哼!连你碗老豆腐都喝不上,拿什么教?知道吧,我这玩意儿是用一份家业換的"。当然不出血,也行,关键是甚也学不来,辛辛苦苦一辈子鞋帮子蹭破无数到死只是练了个皮毛。这是好结果,不好能把人练坏,这是心意拳不同于其它拳种的地方。是的,穷文富武,不能一概而论,也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除非你是个武术奇材怪才,爱才之心人皆有之,师傅会倾囊相助并尽其所学培养一个得意门徒做传承人,但这个例外就是凤毛麟角。心意拳属于小众,这是千真万确。耗财耗力耗精神,姑置勿论,单就先天条件而言,首先要求悟性,其次要有毅力,再次必须能吃苦而且要下苦功,最终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以上四点其中三点为先天,与生俱来,但四点缺一不可。悟性,"德国古典哲学术语,verstand  的意译,又称知性,一般指认识的两种能力或阶段。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知性把感性材料组织起来,使之构成有条有理的知识......。它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维"。可以这样讲,悟性高的徒弟跟师傅习武,师傅讲了一,他便能感悟到二甚或三,这是一种能力是先天具有的。毅力,坚强,果决。语出<书.皋陶谟> "扰而毅" 和孔传 "致果为毅",也不是后天能够轻易培养出来的。能吃苦好理解,<三字经>里 "头悬樑,锥刺股"就是很好的事例。刻苦踏实用苦夫,即下苦功。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写道: "这样乡村地面,夜深时分,还有人苦功读书,实为可敬!"可见下苦功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老年间相传,心意拳为夫子拳,古代人称老师为夫子,而民间除在正式场合私下称老师为文化人。因此,心意拳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文化人所练之拳,文化有多高再加上悟性,毅力,能吃苦下苦功,功夫就有多高。试看<岳武穆九要论> 假如没文化看不懂,连谱都没有如何能练出好功夫呢?再比如,心(形)意拳四象六艺其中的龙身,何谓龙身,为什么要练龙身,怎样才能练出跟练好龙身,其实这些东西谱上都有,看不懂谱自然你就不知道。心(形)意拳高明就高明在四象六艺,心意六合上,迄止有象,内外六合,练心(形)意拳没有这八个字连广播体操都不如。归纳回来,具备上述条件的人本来就稀少,在稀少人群中"慎乎择术"更是稀而愈少,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练功的人更是微乎其微,基本以个位数算。加上穷文富武和其它原因,近算四百年远算上千年,心(形)意拳大师级人物,屈指可数,也就那么多位,因此决定其小众化特点。综合上述,因为朝廷禁武,造成中国重文抑武的传统使武士不入史官法眼和武术在民间秘传的隐蔽性与心意拳的小众化特点,两大类,四方面的因素是造成心意拳源流不清的主要原因。后面我们试当着看能不能还原一下从岳飞到姬际可,五百来年的源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