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签署《大宪章》的英王:为什么他的名号后世英王再也不用?

 阳道明 2017-10-05
本文相关音频节目为“3.约翰王:故事|割地、赔款,失地王”和“4.约翰王:背后的故事|好王、坏王和他们的传奇妈”,系Rex的收费专辑《和莎士比亚的365天——莎翁和他的故事》中的一期。订阅收听该专辑(前4期免费试听),请扫描文末的二维码,或者在喜马拉雅FM中搜索“莎士比亚”查找。
去年(2015年)是《大宪章》签署800周年。这个号称现代民主滥觞的重要文件,是在1215年,由当时英国的贵族,逼迫时任国王的约翰(King John)签署的。

说起约翰王,他是英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他是英国金雀花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二世最小的儿子。有意思的是,他有一个国王哥哥,“狮心王”理查一世,却是英国历史上最受爱戴的国王之一。这二人是一母同胞,名声却又迥然不同。是什么造就了这样差异巨大的结果呢?
莎士比亚有一部历史剧,就叫《约翰王》。在剧中,莎翁描述了约翰王遭遇了他的政治危机,法国国王支持他的侄子来挑战他的王位合法性。为此他远赴法国征战,却又为了利益,将自己的外甥女嫁给法国王太子,还不惜割地、赔款。但是他因为坎特伯雷大主教任命的问题得罪了教会,教会支持的法国进攻英格兰,而他俘虏的侄子亚瑟意外死亡,也让他百口莫辨。约翰王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抱憾死去。
莎士比亚写这样一部历史剧,是为了激起他的观众,也就是英格兰民众的民族认同和情绪共鸣,这在剧中人在戏剧结尾时的台词可见一斑:
我们的英格兰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屈服在一个征服者的骄傲的足前,除非它先用自己的手把自己伤害。现在它的这些儿子们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里,尽管全世界都是我们的敌人,向我们三面进攻,我们也可以击退他们。只要英格兰对它自己尽忠,天大的灾祸都不能震撼我们的心胸。
但是,莎翁的剧中,并没有对《大宪章》提过半个字。他的劣迹倒是提到一些,比如他的横征暴敛。可是他那个作为好国王的哥哥“狮心王”理查也同样横征暴敛,民众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狮心王”理查一世,是一个优秀的战士和统帅,并且是一个狂热的宗教信徒。他全身心投入到十字军东征的事业之中,与当时穆斯林的伟大英雄萨拉丁王堪称一时瑜亮。这二位惺惺相惜,在相互打交道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令人赞赏的骑士风度。
为了打仗,理查几乎掏空了英格兰,那里几乎成了他的提款机。他甚至放出话来,如果伦敦城能卖掉,他不惜卖掉伦敦来筹款。他当国王十年,总共在英国待的日子,不过半年。他从中东战场上返回,途中被他的敌人俘虏,为了将他赎回,英格兰人民又承受了一道更深的压力。

也就是在理查被俘虏、关押的阶段,约翰在英格兰国内摄政,曾经谋求夺取王位,但是并没有成功。不过理查后来宽恕了他,并且指定他做他的继承人。正是因为这个决定,剥夺了他们的侄子亚瑟的继承权,给后来约翰的王位合法性问题,埋下了伏笔。

理查要打仗,英格兰勒紧裤腰带支持他,还夸他是好王;约翰也要打仗,要跟法王争夺自己在法国的领地,结果他的横征暴敛触怒了英国民众,贵族武装起来,逼迫约翰王签署了《大宪章》。这前后两王的差别,大概就是屡战屡胜所向无敌的国王,和屡战屡败还屡败屡战的悲催国王之间的差别吧。

而约翰王获得的绰号,更是凸显了他的悲剧命运。因为他是老国王的小儿子,等到他生下来,要给他封号、领地的时候,却发现所有的领地都已经封完,到他这里已经无地可封了。这是他的绰号“无地王”(Lackland)的最初来源。而他在欧洲大陆连年征战,却难逃割地、赔款的结局,更加坐实了他“失地王”(Lackland)的名号。

英国国王的名号,往往会重复使用,于是英王中有一堆亨利(亨利一世、二世,一直到八世),一堆威廉(威廉一世、二世……),一堆爱德华,等等。但是,“约翰”却是在英王中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因为约翰王实在是太倒霉了,后世的英王也便再也不愿意使用他的名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