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存】风雨人生之故乡苏峪

 郝汉生 2017-10-05
故乡是根,故乡是魂,故乡是游子们心中不变的情。

  苏峪是家,苏峪是村,苏峪是地图上微小座标的名。

  其实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无论谁都会对自己的家乡有种特殊的情感,有的时候人会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安,也只有回到故乡回到家才能找到那份失落的坦然。六十多年前,电影《红日》的主题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响彻神州大地,它唱出世人心声唱尽家乡之美,从而被全国各地的人套用,自诩。

  故乡苏峪虽没有牡丹花那么娇艳,却也不失野山花的纯洁与耀眼。悠悠历史长河苏峪也许根本就不值一提,可当我翻阅《武乡旧县志》时却发现,故乡竟在史书上有过大书特写。县东九十里曰苏峪村矣,见诸史料首推大明。苏峪村名因何而来,史书未作进一步说明,不过到是在乡间广为流传。据传北宋初年,有一苏姓祖先因惹下人命官司,走上千里逃亡之路,后辗转流落武邑槐安镇附近(今苏峪村),经数世流传家族渐望便立村于此,因是苏姓立村此地又处在山谷之口,故名苏峪。依此看来,苏峪村至少在北宋末年立村,可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更有后来李氏家族的崛起,曾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据《武乡县志》、碑刻载明末到清中期,李氏共有七十五名子孙获取功名,在朝为官,又据民间相传李氏商路、官路亨通雄霸一方,从而铸就铜墙铁壁苏峪寨,成为当地有名的官商大家。

  苏峪村,后傍板山余脉,前望清清洪河,山环水绕乃风水之宝地,故在村庄兴盛之时古人大修庙宇,如三教合首崇法寺、求神拜药圣母庙、呼风唤雨黑龙爷、出人及第文昌阁、堂儿庙、五道庙等等不下二十余座,只可惜这些古老庙宇先后在战乱年代化为灰烬。还有村中堂壁辉煌的敦过堡二十四院,一进两门处处相通,亭台楼阁相连,此建筑在当时的武乡绝无仅有,首屈一指。李氏中兴,生意兴隆官运亨通在当时号称“小北京”。据传商路遍天下,以苏峪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沿千里,均有李氏商号店铺,大有日进斗金之说。然而,我却没有发现李氏从商的相关史料,只能是在传说中寻找昔日的辉煌。但从今日看古苏峪遗址,我无法想象出,一个没有一定本钱,一定地位的家族,是凭啥难耐构筑这些浩瀚的建筑呢?想到此,我由衷敬佩先人的创业精神,他们经几代人拼搏奋斗,流血流汗而置办下这份不动产业。按规格、耗资来讲地处深山的李家大院,不亚与祁县乔家和灵石王家等闻名天下的晋中大院,只可惜我们在这方面缺乏开发和利用,致使那些流传下来的古民居逐渐塌陷或拆除,而造成永久的遗憾。如果现在李家大院得遇有识之士,对古堡古民居加以抢救修缮,相信苏峪的古村古貌定会吸引众多游客,至少他们会对地处深山的浩瀚工事有所惊讶!从而流连忘返。

  苏峪行政村由苏峪、小庄、乔上、蔡家豁四个自然村组成。然而在过去苏峪掌管的范围却是现在一个乡镇的区域,明清时为苏峪里,清中期为苏峪乡约,民国年间称苏峪编村,附近的庄里、南坪、卧龙头、杜家庄、熬垴、苏峪沟、狼卧埆、刘家咀、武家背等村一直以来俱属苏峪管辖区域,直到抗战开始。抗战开始后,在一区又是苏峪村第一个成立党支部,拉起党的武装力量,涌现出李子恒、武占荣等一批批优秀儿女,他们献身革命南征北战,为中华民族复兴付出血的代价。又有郝协、李效孔、赵晋烈等为革命南下北上风雨无阻,从目不识丁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为国家和平时期的建设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诸英雄为革命出生入死,当以史铭记。

  苏峪村是个杂姓村,现共有221户781人。明初李姓继苏姓后入村,后来郝、赵、王、陈、武、贾、魏、段、关、白、张等姓迁来。民国年间又有胡、卢、马、韩、候、朱、吕、史等姓迁入,至今约有24种姓氏分布在本村8个小队,随着家族观念的淡化,二十几种姓氏早相融一家,他们不分彼此相帮相衬,同心协力战胜困难,永往直前迎接挑战。特别抗日战争时期,各姓族人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他们不分远近,不分老少,不分男女支前参战做军鞋,站岗放稍捉汉奸,多次配合特务团、老二团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迎来胜利的署光,苏峪人民为此也付出沉痛的代价,四十余名无故群众惨死敌手,一十九名英烈战死沙场,房屋数度被毁,财产损失无以数计,可悲可壮!血淋淋的事实写就烽火苏峪悲壮史。

  全国解放后,苏峪人民自力更生共建家园,自筹资金配备农具牲畜,接着就搞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即有田。土改翻身大大鼓舞了群众的士气,也因此我村在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遥遥领先,苏峪村位居全县“先进榜”,而引起时任长治地委王谦书记高度重视,亲自选派地委农村工作组入驻苏峪实地调查,后写成《长治农村调查研究》资料送交中共中央华北局,从而为小山村留下一份珍贵的原始资料。

  改革开放后,苏峪村在赵春芳的带领下,充分发挥煤资源,逐步把苏峪打造成“洪水五强村”,老百姓的腰包渐鼓笑容渐多,齐夸党的政策好。后来又经数任领导大刀阔斧建设村庄,苏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其是二零一零年,小庄、蔡家豁全民搬迁,苏峪建材市场落成,永红煤矿120万吨技改投建,村中街道硬化并首先装起路灯,工程建设初时任县委书记周涛、县长阎新平先后亲临指导,同时苏峪还被长治市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长治日报也编发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记武乡县苏峪村党支部书记杜爱民。”一时我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在当地广为人们传颂。

  总而言之,苏峪村曾有辉煌的过去,我相信也定会有璀璨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