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名词集萃(下)

 三槐世家馆 2017-10-05
填词技巧(八):词的结构模式

2015-04-03  馨若兰溪  摘自 天涯社区  阅 37  转 6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一、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递进模式 
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好的结构能够使人始终在你营造的意境里,跟随着你的句子流转,能够有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不过词曲之道,并非遥不可及,所谓好的结构,只要是你稍稍注意就可以做到。

结构通常是针对中长调而言的,小令因其篇幅短、用笔少,不需要过多考虑结构的问题。一般而言,小令通常在三四句话内就完成了意思的表达,因此常用来描写某个特定的场景、某个瞬间的心理,其用语相当言简意赅。因此对小令来说,要的是快进快出:起句要能使读者迅速进入你的情感,结句则要意在言外、重笔点题,万不可讲意思说尽,要使读者读罢仍能情思缭绕。如温庭筠的名篇《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起句便将状态地点点出,寥寥数字就勾勒出全词的概况,而结句“肠断白蘋洲”有愁有恨,又精炼自然,故能引人遐思。要特别指出,起句勾勒,贵在点出最重要的信息,就如同一副画,你要在一两句描绘完整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写的是你在看这幅画时第一眼关注的东西,你最先关注的也是读者最容易想到的,至于画的部分读者能够自行填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如前面所写“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便点出了整幅画最引人注目的点,至于江什么样、远处山际天边等等能够自然而然的在读者脑海中浮现。而初学者往往在这里纠缠不清,生怕别人看不明白,用很累赘的语言描述,让人看了顿觉乏味。
所以写小令起句要精炼,不可铺陈渲染,比如用小令写春归,首句直接点题说春去即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例如选用《忆江南》来写春归,首句即可写“春又去”,直接自然,以下三句用来分别从二到三个点来刻画伤春情绪,最后结句用深情或者幽景句结束,转承自然。举个例子如“春又去,空剩瘦花枝。一点凄风吹恨泪,几回寒雨到愁眉。醉里问君知?”

对中长调而言,则需要谋篇立局,以使全词读来一气相承、贯通流畅、跌宕淋漓。这里我们以上下两片词为例。
词作中最为常用的结构是上景下情式。这种结构是人们最熟悉也最易理解的正向直线模式,也方便作者安排铺陈。就上片写景而言,初学可以用并列模式,描写多个与主旨相映的多个情景,最后辅以总结式的结句来收束上片。进阶则可以用递进式,起句写景平起,感情蕴住不言,然后逐句逐句地慢慢在景中蕴情,调子逐步地上扬,然后以情句收束上片,从而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下片抒情则不可平铺,对初学而言,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有意识的安排一点转折在里面。如写悲情,可以在下片情起用平或用抑,中间极尽情感宣泄、汪洋肆意,结尾处再次用抑,从而形成跌宕起伏的情感波动,最易打动人心。
这里需要注意上景下情须或者相互补充,或者景为情铺,不可上下脱离,各执一词。上片乐景则下片乐情,上片悲景则下片悲情。偶有反衬尚可,但要能够自圆其说,能够逆转地回来,比如写内心伤悲,先铺了两句“蝶戏蜂游、莺歌燕语”,可以作恨恨语“空叹息,不知心中苦”,即可将其融合在词中;再如“东君不识离人意,棹头吹细柳。奈何心底苦,欲诉无人说”。在上一讲谈意象时,我们可以看到多数的意象都是普遍适用的,既可以表喜又可诉愁,正所谓人喜物喜、人悲物悲。

二、对比模式、时间模式 

对于两片之调,容易发现其上下片往往是一样的,即便有出入,也出入甚微。由此可知还可以用对比的方式来安排全词,最为典型的便是上片写当年、下片写如今,过渡自然,脉络分明。比如辛弃疾的《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该词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上片单写少年时候不知愁而强说愁,下片单写现在尽知愁而难言愁,中间不假过渡而过渡自然。这其实按时间顺序的一种模式,也即选取一个点作为分界点,上片叙述这个点以前的事情,下片叙述这个点以后的事情,选取的这个点便是你词的转折点。上面说的对比式结构,便是用过去来对比现在,从而更加凸显现在的情感,使得现在的愁或喜更富有立体感和感染力。

既然按照时间可以从古到今,自然也可以反过来。只是我们写词都是为了表达现在的情思,那么我们只需要做小小的改变。比如上片铺陈现在的愁思,在下片开始用常忆当年等引起对往日的回忆,然后展开对往昔的美好回忆的描述,在最后一句再逆转到当前,对比之下,现在的愁就深入读者内心了。最后的这个逆转是很容易做到的,可以用你情景的某一个事物即可转回,比如你倚栏回忆,从黄昏时写起,在结尾用一个“月华初上”或者“晚风忽起”便可转到当前。

与对比式写法类似,我们也可以递进地安排全词的结构,这样我们选取的上下片的分割点便是全词的递进点。比如寿词是宋词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简单的写法便是上片回忆当年的能力成绩,下片写老了以后仍发光发热,从而全面立体地褒奖要贺寿的对象。举个例子,如应景写贺党词,我们以建国作为分界点,上片写过去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下片写建国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祖国,上下片合起来相互映衬,层层递进,凸现主旨。
以上对比式写法和递进式写法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这是按照人们的思维方式来安排的。其实我们还有其他安排全词的方式,比如说当词的内容和空间位置有关时,我们还可以按照空间位置来安排词的叙述,如从远至近、从内至外、从高至低、从东到西等,但不要东一棒子西一榔头,打乱原有的顺序。

(三)、顺逆、错综模式。
如果从词的结构意义来考虑,就有了“顺逆”与“错综”之分。以时空顺序、逻辑关系等来布局谋篇,叫做顺,反之为逆。多重时空交错的结构,叫“错综”。
1、顺 
a、先昔后今:人的生命本体以时间的方式存在,文学是一种关于时间的艺术,从时间的流程来看,当然是从昨天到今天,从过去到现在,写作往往就随着时间的步伐勇往直前,写成了顺流而下的“流水状”。如上文所举李煜的《破阵子》和陈与义的《临江仙》,都是从忆昔开始,到如今完全不同于昔日的生活。此类词作,往往是说今非昔比,过去总是美好的,现在总是哀伤的,无限的伤感和怅惘在对比中不言自明。 

b、从内到外:从空间的位移来看,一般的顺序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次分明。比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先写室内菊愁兰泣,再写罗幕外燕子双飞,明月穿户,下片转到独上高楼望远,从内到外,层层写来,脉络清晰。空间场景在转换,境界越来越扩大,从而丰富了词的内容。 

c、由景及情:这种写法在宋词里最常见,是很省事的套路。如上文所举的例子中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上片纯写落寞秋景,下片抒发怀乡之情。秦观的《满庭芳》(山抺微云),上片写景为主,景中含情,微云抺山,斜阳归鸦,下片以换头“消魂”二字直起抒情,以下情感的抒发便一发不可收,滔滔汩汩,无限伤离之情溢满纸外。 

d、前因后果:从逻辑的关系来看,正常的顺序是由因至果、由分到总、由特殊到一般。比如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一起笔就告诉别人,这首词就是写离别相思的,因此,就下来就展开对别情的细腻描述。因为别,所以苦。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 

2、逆 
a、先今后昔:这类抚今追昔的词,比较常见,往往用“因念”“犹记”等 有明显标志的词语,表示时间由今日转换到过去。如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上片写梦回酒醒后的落寞感伤,不由得想起去年春恨,下片“记得”二字领起过去与歌女小蘋欢聚的情景,表达了对旧情执著难忘的深情,过去与现在的苦乐对比也表明了世事的沧桑变化,令人怅惘不已。伤近,是文学 的一大母题,多愁善感的宋词尤其喜欢“向后看”。 

b、从外到内:如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上片写外景,郊外小径残红稀疏,原野上芳草萋萋,空中飞絮濛濛,树阴中隐隐现出楼台。下片写内景,辽落中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袅袅,时光在静谧中悄悄流逝,愁梦酒醒,斜阳满院。由外而内,词序井然。 

c、由情及景:这种方式也很普遍,词人用得很娴熟。比如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上片写午睡醒来后的愁情,下片纯写月下静谧的境界。 

d、前果后因:先说结果如何,再步步追寻原因,倒戟而入,逆流而上,新颖别致。如周邦彥的名作《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沉沉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一路上写水面暮景、立看灯市、古屋叶飞、无眠夜起,按时序闲闲写来,不知词人到底有何心事?到最后三句才抖出谜底:“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原来都是一封情书惹的祸。再回过头看前面,就觉得那些话有了着落、有了深意,通篇便染上了情的光彩,更觉细腻委婉,没有一句废话,前面的结果描写用的是“层层加倍写法”。试想,如果把原因先说了,再说如何如何的烦恼,就没有这样的吸引力了。词人只是巧妙地换了一下顺序,词的魅力就增加了几分。 

3、错综 
一般来说,小令短小,可供词人腾挪的舞台不大,因此词中的时空顺序、逻辑关系的变化比较简单。慢词长调的篇幅长,词人正好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他们常常通过回忆、梦境、联想、幻觉等手法、造成时间、空间的多重交错,转换跳跃,收到顿挫变化、回环吞吐的艺术效果。 

柳永善作慢词,但他的章法结构一般是顺流而下,从头到尾,娓娓道来,是一种单方向的直线型结构。李清照的长调也基本如此,有时也多一两个波折迂回,比如《永遇乐》(落日熔金)由现在的元宵节,情不自禁地回想过去在中州的元宵佳节,最后又闪回到如今憔悴的元宵节,是比较常见的今-昔-今的三段式结构,有两次跳跃,但还是比较简单。时空跳跃交错、复杂变化,莫过于周邦彦、姜夔、吴文英。如周邦彦的代表作《瑞龙吟》(章台路),词分三叠,由第一叠的现在,第二叠转到过去,第三叠抚今追昔,先说今,再犹记过去,然后回到现在的探春。多次从容地辗转于过去、现在之间,时空交错,极尽顿挫变化。《兰陵王》(柳阴直)的时空跳跃更急促更频繁,今昔反复回环,层层渲染,如同游走在中国古典园林,备极吞吐曲折之妙。吴文英的长篇巨作《莺啼序》,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为写词煞费周章,多方出击,词作的章法结构多是多条小径交叉的环线型、立体型的结构。


填词技巧(九):词的章法

2015-04-03  馨若兰溪  摘自 天涯社区  阅 37  转 7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初学者学习填词时,应该初学者先选择易填写的小令,用一词调多填几次,熟悉后再用其他词调。在有了一定经验时,可试用声律较宽的常用长调进行练习。总之掌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长期坚持,比较琢磨,经过一段时间便征服这一精美的古典艺术形式了。
一、填词的基本程序:

1、立意:主体的感受,适合词体表达者,将它化为情绪。最好选取生活中的特定场景,仅表现一点最优美的情绪,最深刻的印象,最真实的感觉。

2、选调:考虑所达之意与某词调之声情的吻合,而且要考虑内容的分量,看适合小令、中调或长调。

3、择韵:各韵缘有特殊的表情作用。这须作者参考名篇,细心玩味,总结经验,首先考虑用平声韵 或仄声韵,然后再考虑用哪个韵部。初学者最好选择宽韵,即该部所收韵字较多的,避免选择窄韵,即该韵所收韵字较少的。当然最好选择你所熟悉的韵部。

4、谋篇布局:小令单调,因篇幅短小,不须考虑布局,填写双调应大致确定上片与下片主要表现什么,如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忆旧,下描述现实等。

二、章法 

词的章法多取法于诗,但由于要紧密配合音乐,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开头、过
片和结尾怎么写,可以说是词的章法的核心。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有特色的
写法。 

(一)、起句

词的起调、发端要“工”。要象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一定要走进去、看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 
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
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
而下。称之为“造势”。这种方法不单豪放派词人指陈时事、言志咏怀时常常使
用,就是婉约派的抒情作品也不乏其例。 
柳永是很擅长铺叙的,他写钱塘一带壮丽景色和杭州繁华生活的名作《望海
潮》,便有一个似乎颇为平直的开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
华。”象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勾勒了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接着镜头由远而
近,写全景、写江湖、写市廛、写西湖、写游客,便都有了一条贯穿的主线,使
读词者不能中辍。同时,作者先抹一粗笔,接着再皴染着色,精描细画,吟出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样精炼秀丽的名句,粗细
相映,韵味更显丰厚。 
有时开头虽全用平常词句,组织起来却显得奇特豪迈。如刘过的《沁园春》
(寄辛承旨):“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使入一读便好象听到了词人
的朗笑,摸到了词人的脾性。接着,笔锋突转,平空请出白居易等三位历史人
物,传声肖形,借古人之言,表自己之志,全用赋法而带有很浓的浪漫主义色
彩。如果没有开头那样一个开门见山的起句,后文就会显得平淡了。 
2、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
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 
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起手先画出一幅春江静秀和平的风景画——山前飞着
白鹭,水底游着鳜鱼,多么自由而恬静啊!这样的开头正是给下文以渔父自况的
作者出场造成一个典型的环境;作者也用这个环境寄寓自己要求超脱现实的思想
感情。 
写景为的是写情,是苍莽阔大还是静谧偏狭,全由主题需要决定。同是写秋
景,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
上寒烟翠”开头,非常洗炼地描绘出一个寂寞、雕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
生羁旅难熬、心情调怅的感觉。辛弃疾的《水龙吟》主题宏大得多,他的开头是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多么广阔的江南秋景,我们感到的是阔大
苍郁而不是凄凉孤寂,因为只有这样的境界才切合作者宽阔的胸怀,才包容得了
作者在词中寄寓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激愤。 
3、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入深思,使入急于要看下
去。然后以答语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是渭“造
思”。有时,先用一个反问句,明退暗进,随即把正意推出,有如引弓发丸一
般。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重无数。(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李清照《临江仙》) 
这两段都是先用一个特指句开头,说是“特指”,其实答案已隐含其中(烦恼
无尽,庭院深深),因而下文都不正面作答,而用肠断、春归写出相思、怅恨,
用柳烟、雾阁象征深院浓愁,意境比直陈深了许多。 
这种以问开头的手法,比较适用于表达细腻的感情,但名手也能用来表现豪放
的精神。例如: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苏轼《满庭芳》) 
问语似乎平常,答语却出人意外,一问一答特别显得深情而豪迈。清郑文焯评
他是以“健句八词,更奇峰突出”。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辛弃疾《王楼春·戏赋云山》) 
出语便很奇特,答语又故意含混,确能使人仿佛面对云峰,有神奇怪异变幻莫
测之感。 

(二)、过片

如何过片: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什么叫过片?除小令外,词都是分片的,而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厂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必定要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之处,即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过去写词、评词的人
是很重视过片的,特别强调“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 张炎)
“承上接下”是个总的要求,要接得紧密、自然,又以能出新意为上。沈义父
《乐府指迷》说:“若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就是要
人们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 
过片的具体作法千模百式,并无成规可循,常用的作法有以下几种: 
1、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这是最普遍的做法。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
是意思虽上下紧接,但写法上有明显的顿宕,使人一听便知是另起了一段。张炎
推崇的姜夔的《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就是这种做法的典范。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
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
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
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这首词是写由蟋蟀的鸣声而引起幽思的。词有序说明作词的缘起:与张功父会
饮,闻壁间有蟋蟀鸣声,乃相约为词。功父先成,辞甚美。姜夔则“徘徊茉莉花
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词的起句就是呼应词序的,突出了一个
“愁”字,也是全词情调的总括。听功父之词已有愁思,更何况又听到蟋蟀那象
私语般的凄清的鸣声。这样,作者一开篇便把愁思与虫声紧结在一起了。接着,
作者以寻声探索过渡,转入对蟋蟀悲鸣的刻画。他用机杼声、暗雨声、砧杵声、
丝竹声,细致八微地比况虫声,又由这虫声联想到思妇无眠,候馆迎秋,离宫吊
月,突出一种孤独、思念的感情,由此回忆到儿时的呼灯灌穴,捉虫为戏。两相
对比,越感到幽思无限。这一切部是连缀直下,很难截然分开的。而作者却却十
分奇妙地抓住了“西窗又吹暗雨”一句作为过片。前片尾句已经说到“夜凉独自
甚情绪! ”在这凄冷的寒夜中独自一人听秋虫悲鸣已经感到难以忍受了;岂料西
窗外又传来隐隐约约冷雨敲窗的声音!一个“又”字,既把上下片紧紧地连接起
来,又使之明显地划成两段,手段确是不凡的。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同样精采。作者先写低头看着那郁孤台
下饱含着千千万万宋代难民血泪的江水,然后写举头北望故都,丛山苍莽遮断了
关切的目光,上片就结束在“山”字上( “可怜无数山”)。接着,下片又从
“山”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青山又回应到江水。这两“山”
相连的过片,衔接得那么紧凑而节奏又多么分明! 
2、异峰突起,对比明显。过片处十分鲜明,看上去,好象上下片说的是两件
事,仔细一看,才发现整个的意境、感情、气脉是完整贯通的。这样的过片,峭
拔险峻,跟上片结句有个明显的对比。辛弃疾的《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就
是个较好的例子。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
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
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老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
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上片写作者俯视剑溪,幻想取出神剑,以实现杀敌救国的壮志,却受到当权者
的阻挠。上片结句“风雷怒,鱼龙惨”,情调是很苍凉的。可是过片处却出现了
一个十分挺拔峻峭的形象:“峡束苍江对起”,一下子把人的视线导向峰顶,接
着吐出了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上片以咏志起首而结于悲愤,下片以抒愤为主而
起于激昂,界线分明,以对国家无比关切而又无能为力的激情贯穿起来。 
3、上下连贯,文意并列。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
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如: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
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鬂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
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 
上片追念昔日帝王生活,下片哀诉今天囚虏处境的凄凉,一今一昔,一正一
反,对比是很鲜明的。过片处,上片以过去连干戈都不知为何物作结,下片以突
然间作了敌人干戈下的囚虏起首,互相呼应,连得又紧,转得又急,自然亲切,
使人感动。陈与义的《临江汕》“忆昔午桥桥上饮”情况近似。上片追忆南渡前
在西京洛阳过的潇洒岁月,下片抒发如今偏居江南一隅的惆怅之情,而以“二十
余年成一梦”作过片,承先启后,而且定下了全词比较消沉的基调。 
吕本中《采桑子》是又—种类型: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
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上下片一正一反,没有明显的过片句子,而以上下片格式上的重复,实现了上
下片的联系与区分。 
4、一总一分,直接过渡。上下片一总一分,其间往往没有起过渡作用的句
子,格式本身就决定了上下片既是整体又有区别的关系。 
例如赵企的《感皇恩》词,写别情,上片总写,下片一句一层,分四层写离恨
的原由。从而,将别离时人们的心理状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5、有问有答,上下相接。李孝光《满江红》,上片尾句作“舟人道:‘官依
缘底驰驱奔走?’”下片首句说“官有语,依听取”,直问直答,比较少见。李
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可以归入这一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浯。殷勤问我归
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
三山去。” 
另一种是,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而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实际上是就问
题而发,呼应上文的。这种写法比较多见。如: 
“华鬂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
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雕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道锦里繁华,
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樯,知何
时东逝?空怅望,脍美菰香,秋风又起。”( 陆游《双头莲·呈范致能待制》) 
上片慨叹“壮志成虚,此身如寄”,深恋故国而飘落万里,结句含泪设问:旧
日的同志们已四散飘零,青年时在故都的慷慨激昂的斗争生活还有谁记得吗? 下
文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又把笔锋转回到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用“尽道
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作过片。其实,这正是另一种回答方式:在
这样一个但求苟安而无所作为的环境中,谁还可能实现当日的怀抱呢? 
辛弃疾的《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也近于此。他上片在抨击南宋那帮权贵
苟安误国的罪行的同时,提出了“谁是真正能力挽狂澜的人? ”(“几人真是经
纶手?”)“完成平戎事业才是读书人值得自豪的大事,你们懂吗?”(“算平戎万
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两个问题。下片没有直接答复,却以“况有文
章山斗”起句,对韩南涧发出了一连串的赞誉。这实际上就是对上片问题的回
答:韩南涧就是能力挽狂澜的“经纶手”,就是懂得平戎是大业的“真儒”。 

(三)、结尾

一首词结尾是很要紧的,它往往是点睛之笔。尾句要能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词人们非常重视它,在句法上、音律上特别下功夫。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犇马。”煞尾好象要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没有力量行吗? 他总结了几种结尾的情况和方法: 

1、“词意俱尽”,点明主题。“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
理尽者也。” 
刘克庄的《玉楼春》(戏林推)全首八句,若单看前六句:“年年跃马长安市。
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
玉人心下事。”似乎只是在写忘了国家安危而沉浸于青楼酒肆的文人生活,没有
多大意义。然而,作者在词的结尾突然推出了“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
泪。”两句,深刻犀利,使人猛醒,前面六句也有了着落。作者用尾句点明主
题,告诉人们不要沉醉于颓废的生活而忘记了统一祖国的大业啊! 
2、“意尽词不尽”,余味无穷尽。“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
以长语益之者也。” 
有的词也是在结尾处点明主旨,但写得不这样外露。他们用形象说话,显得感
情更深更细。例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全首都在以杨花比
离人,写得非常细腻缠绵,处处写花,但始终未出“离人”二字,直到结尾,说
到被风雨击落的杨花化成了尘土,溶八了流水以后,才笔锋一转,说“细看来,
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点破了题旨,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3、“词尽意不尽”,耐人寻味。“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加含蕴沉郁。作者始而痛惋人民的苦
难,继而表白统一祖国的急切希望,最后却说“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暮色笼罩中的大江虽然正使我苦闷,深山中却传来阵阵“不如归去”的鸟鸣。解
这首词的人,都说这结尾是消极低沉的,是作者孤独苦闷心情的流露。其实其中
还有积极的一面。他虽然感到国势垂危如日薄西山( 江晚)不免惆帐,但时刻不
忘收复旧土,重返故园,那深山中传出的“不如归去”的呼声,就代表着作者和
去国离家的人民的共同心情。 
4、“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邃。“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贺铸《横塘路》用问答方式结尾:“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把失意人的愁思比作烟草、风絮、梅雨,非常形象地加深了主
题,很耐人寻味。韦应物的《调笑令》( 河汉)结尾“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
绝。”与开头“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紧相呼应。柳永《雨霖铃》(寒
蝉凄切)以深情的问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结,余意深远,这些
结尾都是很有特色的。 
因此一首好词,开头、过片、结尾是一个整体,必须合起来品味,才能知道它的妙
处。 

创作技巧很多,但对初学者而言,要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靠自己摸索是不容易的,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总结古人的经验、诀窍,为我所用。
清初无锡词曲家顾彩较早地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几可几不可」的要诀。其(草堂嗣响例言)列举云: 
“善为词者:命意欲高,亢激不可。选语欲丽,雕琢不可。 
措辞欲近,俚俗不可。设色欲鲜,堆砌不可。 
下字欲隽,纤巧不可。言情欲深长,淫亵不可。 
吊古欲慷慨,咆哮不可。咏物欲精细,穿凿不可。 
赠答欲婉挚,率直不可。写景欲清新,平弱不可。 
拟古欲镕化,蹈袭不可。全意欲贯串,敷衍不可。 
押韵欲稳当,强协不可。短调欲简警,庸谈无奇不可。 
长调欲顿挫,头上安头不可。至于用字犯重,当避则避,有意而犯,无妨也。”
这简直像一部创作秘法大全,天罗地网,恢恢不漏,但如果真按这方法操作起来,那里还知道怎么下笔。唐宋人大概不会理会这些「可不可」。不过,对于明清以后,特别是今日许多词人,这些忠告还是很有用处。正如学生描红,虽条条框框极多,但却是必不可少甚至是决定性的下一步。禁忌与要诀,其用大概如是。


填词技巧(十):咏物词写作的常见手法

2015-04-03  馨若兰溪  摘自 天涯社区  阅 132  转 7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提到词,人们一般习惯于这样的一种思路,即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者发议论感慨。咏物词亦如是,上片描写、状物,下片议论感慨抒情。其实这种写法不错,但终究属于一种比较传统的思路和写法,易流于单调老套,读多了便觉乏味。故印象中按这种写法的精品似乎不多。

咏物诗不能单纯咏物,这在过去讨论咏物诗的境界问题时已经提到过。咏物词亦然。上面说的那种写法其实是可以成立的,但如果设一比喻,大致相当于咏物诗的第二层境界,取法于中耳。咏物词在南宋词中已经手法千变万化,技巧达到了空前高度,后人难再逾越。我个人以为,宋词的最高成就在南宋,而南宋词的最高成就在咏物,故下面讲一些我在读宋人咏物词时就手法结构方面的感受。

一、循环往复法:

宋词至周邦彦,其手法已颇繁复,章法细腻多变,虽身在北宋,实开南宋诸家之先河。继之白石、梅溪、草窗、碧山、玉田诸人终于将长调的技巧发挥到极致。而颇能代表这一切的,就是咏物词。在这些词中,作者往往独运匠心,把时间、空间表面上打乱,实际上又思路缜密,把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化用若连若断、细腻而绵长的一股潜气来贯穿,使读者紧紧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连绵起伏,循环往复式地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欣赏和融合的境地。

咏物词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似乎从清真始。其花犯《咏梅》实堪代表,白石的《暗香》亦是如此。碧山的花犯《苔梅》、玉田的红情《荷花》大抵如是。以清真之花犯为例,“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是写眼前景,是现在,依然二字交代清晰。“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是继之的状物和抒情。“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更可惜、雪中高土,香篝熏素被”转入对过去的回忆。下片开头“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又转回眼前,“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是眼前景继之。“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是从眼前想到未来,而不仅时间上变化,场景亦变,是为空间之变也。“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是想象于未来时空之人的幽思,而这个未来时空里的人思的却还是异时异地之人事也。如此循环往复,真真是百转千回。而表面上写梅花,都是在梅花的大背景下写人事,写情事,梅与情交替反复,美不胜收。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咏物中穿插感情变化,故时空交替正好有助于此。它往往是以时间线索为主,穿插空间线索,最后达到咏物、叙事、抒情的目的。

二、四面环绕法:

这种方法于咏物词中特别常见。以物为中心,从四面八方来描写,中间穿插感情变化,看上去散乱,实际上条理非常清晰,中心突出。苏轼的水龙吟《扬花》、清真的水龙吟《梨花》、稼轩的贺新郎《赋琵琶》皆为此例。其余白石的疏影《梅花》、齐天乐《蟋蟀》,碧山的齐天乐《蝉》、《萤》,玉田的疏影《梅影》以及南宋末期诸多同题咏物诗《春水》、《红叶》等等莫不如此。现以玉田之《梅影》为例:“黄昏片月”,起笔先交代影的环境,继之连续用七笔来描写七种影子的状态。“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写清绝影。“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写疑似之影。“依稀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前村时节”写的是缥缈影。“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写的是竹外影。“窥镜蛾眉淡抹,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写的是淡洁影。“莫是花光,描取春痕,不怕丽谯吹彻”为贞固影。“还惊海上然犀去,照水底、珊瑚如活”写玲珑影。最后一笔“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总括全篇,这似梦如幻的一切不过是酒醒之后的感觉。

这种写法的特点注重叙事,凡与中心切合的事均可一一道来,以内容为主,空间随着内容的需要自然变化,时间似乎无关紧要。

三、物我合一法:

这种方法在咏物诗中常见,属于咏物的最高境界。在词中,由于咏物词言情多言志少故似乎不多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可谓典范,玉田的解连环《孤雁》、碧山的眉妩《新月》堪当此选。玉田在《孤雁》中借雁的形象遭际写自己的形象遭际,碧山明写新月,实则写故山不在,往梦难圆之哀。以《新月》为例如下:“渐新痕悬柳,澹彩穿花,依约破初暝”写新月下的意境。“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状物中穿插人事,似情事而非情事,故妙。“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进一步以眉比喻新月,和画眉一拍暗连。“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境界更进一层。以上均正面描写,紧合新月之状。下片转发感慨,“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写世事变迁往梦难圆之感。“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写故山不再矣,无奈的心情。“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此时美好的希望,其实是对家国命运的希冀。透过新月写家国之思,新月为表,家国为里,从而物我合一也。

咏物,物我合一最最佳境界,无非是借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操、节抱、情绪和感慨耳。

四、以传统为主各种方式交替使用,随意变化

以上举例三种特点明显,但不能代表咏物词的全部。有相当一部分词是用传统的状物手法来写,中间略加变化,便使人感觉耳目一新。例如梅溪的双双燕《咏新燕》几乎通篇状物,于结尾忽然穿插人事,无限活泼。其东风第一枝《咏春雪》于状物结尾穿插情事,使人产生无限遐思。碧山的天香《咏龙涎香》上片按顺序写采香、制香、燃香和香之云气,循环往复,自成系统,下片再穿插情事,演身世之慨,可谓浑然无迹。其余诸多手法,只要是能够做到章法严整,脉络清晰,都可以一试。

举例:
卜算子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花犯 梅花(清真)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齐天乐 蟋蟀(白石)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夜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舆。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暗 香(白石)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 影(白石)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双双燕 咏燕(梅溪)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暗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东风第一枝 咏春雪(梅溪)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厚盟遂妨上苑。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鞋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天香 咏龙涎香(碧山)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侯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云天气。 几回殢娇半醉,翦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惜余薰,空篝素被。

花犯 苔梅(碧山)

古婵娟,苍鬟素靥,盈盈瞰流水。断魂十里。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故山岁晚谁堪寄。琅玕聊自倚。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 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罗浮梦、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又唤取、玉奴归去,馀香空翠被。

眉妩 新月(碧山)

渐新痕悬柳,澹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绮罗香 红叶(碧山)

玉杵馀丹,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惊旧梦、绿鬓轻凋,诉新恨、绛唇微注。最堪怜,同拂新霜,绣蓉一镜晚妆妒。 千林摇落渐少,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但凄凉、秋苑斜阳,冷枝留醉舞。

齐天乐 萤(碧山)

碧痕初化池塘草,荧荧野光相趁。扇薄星流,盘明露滴,零落秋原飞磷。练裳暗近。记穿柳生凉,度荷分暝。误我残编,翠囊空叹梦无准。 楼阴时过数点,倚阑人未睡,曾赋幽恨。汉苑飘苔,秦陵坠叶,千古凄凉不尽。何人为省。但隔水馀晖,傍林残影。已觉萧疏,更堪秋夜永。

解连环 孤雁(玉田)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绮罗香 红叶(玉田)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南浦 春水(玉田)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疏影 梅影(玉田)

黄昏片月。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依稀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前村时节。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 窥镜蛾眉淡抹。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莫是花光,描取春痕,不怕丽谯吹彻。还惊海上然犀去,照水底、珊瑚如活。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

五、咏物诗词写作要点

1、为何咏物

为何要咏物?不要说你写咏物诗词只是单纯为咏物而咏物,如果这样,那毫无意义。其实每个人在准备写一首咏物诗词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感情在,否则你为何要咏他呢?或赞美,或贬斥,或寄托,或感兴,总是有个理由的。写好写差,采用何种方式写作那是另一回事。因此,要咏物,就要把你内心最“触动”的一面充分体现出来,否则为咏物而咏物,有何意思?

2、咏物须体物,须有见的

任何物件其实都含有一定的物理、哲理、内涵在。当人在某种环境、境遇情况下遇到、想到某种物件,也都可能触发某些情感。咏物,首先要体物。要剥开物之外壳,深入其内核,从中挖掘出物之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哲理或触发某种情绪。诗词摹写物象不能仅仅如照相机那样只是对真实进行再现,而应当融进更多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这才能使作品充分凸现自我,动人心魂。

3、咏物当著趣味

顾名思义,咏物诗词吟咏的是物,所以作品应具有必不可少的趣味。对于第一境界的纯歌咏、描状类咏物诗词来说,尤其如此。一首咏物诗词若没有趣味,读起来只会是味同嚼蜡,让人兴致索然。贺知章的《咏柳》诗,之所以好,除了准确的描状外,更主要的就在于“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富含趣味,使整首诗有了活力,余韵悠长。试想若无此等句子,纵然描状的怎样好,还能成为千古名篇吗?若无此等句子,与谜语相较,又有何差别?

4、要用形象语言和形象思维

形象语言与形象思维是诗词写作的基本,咏物诗词更是如此。咏物诗词,比之其他题材诗词更要求运用形象思维。无论你是单纯的歌咏、吟颂,还是寓理、讽咏兴寄,与或托物寄兴以言情,都应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没有形象思维,写出来的诗词就是干巴巴的说教或成散文了。

5、咏物诗词常用技法或手段

1)精准刻画,仿佛形容,不即不离

精确的写出所吟咏之物的特性、特征、神态,是咏物的基础。精确描状、刻画物之特性、特征、形态、神态,对咏物诗词来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精准的特性描状,说桃也可言杏,咏梅也可移做吟竹,这还能称得上是诗吗?

但是,精确的描状摹写并不意味着就是过于求真、求微、求细,也并不意味着要精细细致到具体的一点一滴。若描写过真、过细,反倒失了意味,没了想象的空间。若写的过真过细,如照片何类?其实,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如鲁直《酴醿》诗:“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义山《雨》诗:“摵摵度瓜园,依依傍水轩。”此不待说雨,自然知是雨也。

 

这也就是说写咏物诗词要做到“不即不离”、“不粘不脱”。不即就是说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不离就是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不粘就是刻画上形容仿佛,内容上不紧贴住物件不放;不脱就是刻画上非此物不是,内容上不脱开所咏之物信马由缰而行远。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充分体察了梅花的形态特点,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与品格。

2)比兴寄托

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咏物,要有所寄托。托物以言情,托物以说理。比兴寄托是我国古典旧体诗词写作的一种重要的惯常表现手法。咏物诗既然以物为吟咏的主要对象,那么比兴寄托便成为它的灵魂。

 
元人杨载在其《诗法家数》中说“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忌极雕巧。”清人陈瑾在《竹林问答》中称“咏物诗寓兴为上,传神次之。”刘熙载《艺概》亦云“以言内之事,写言外之重旨。……不然,赋物必此物,其为用也几何!”由此可见比兴寄托之于咏物诗是多么重要。显然,咏物诗若只“专意于咏物”,别无“重旨,无寓兴”,那就“为用也几何”,没有了什么价值。因为自然中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显示出美。咏物,古代诗人几乎无不重视比兴寄托,他们笔下的咏物之作也大都以比兴寄托为其追求的极致。

咏物诗既要托物伸意,要有所寄托,就要充分表达自己所寄托的思想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3)形神兼备

咏物诗,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法则。古人写诗作词,最讲究兴会神到。有形无神,只是死物一个。只有形神兼备,方堪称得上品。大凡成功的咏物之作,都能做到形与神的完美结合与统一,做到物与我的浑融一体。可以说,人们在咏物诗词中所寻求的,绝不只是物象本身的描绘逼真,而是吟咏者本身的心灵感应。因为人们并非在观赏植物标本,而是企求艺术上的共鸣。

 
4)物情交融

在古人遗留下来的咏物诗中,单纯描状歌物的篇什相当罕见。吟咏之物,作为审美客体,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物与情交汇一处,物和我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情物交融的艺术境界。

 
总之,作为咏物诗词,必须有物,没有物就称不上是咏物诗词。但是,若只是简单描摹物之本身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感情作其灵魂。没有深厚的思想感情内容作为基垫,写出来的物就会苍白无力。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诗才厚重,也才是咏物诗词应有的境界。


元月8号讲课提纲《几首词的鉴赏与分析》

2015-04-03  馨若兰溪  摘自 天涯社区  阅 19  转 1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元月8号讲课提纲--《几首词的鉴赏与分析》

一、庆宫春 双桨莼波/姜夔

1、姜夔生平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他一生酷爱文学,自幼知翰墨场,精音律,谙古乐,善书法,诗文俱佳,而尤以词著,是南宋的文学家,音乐家和书法家。
姜夔是鄱阳人,姜夔6岁丧母,随父任官至湖北汉阳,14岁父亲病故后,寄居在汉川已出嫁的姐姐家约十七八年,19岁开始交游,先后出游扬州、合肥、湖南、浙江等地。在游苏州时有《姑苏怀古》诗云:“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此诗深得杨万里赞赏。1186年冬应当时著名诗人千岩老人萧德藻之邀,赴浙江。萧尤爱其才,将其侄女嫁给了姜夔。友人张镃(张炎曾祖父)有诗“庆是冰清逢玉润,只因佳句不因媒”。从此在湖州萧家居住十年之久。

姜夔一生情归多处,第一站就是脍炙人口的合肥爱情故事,接着是南宋四大诗人萧德藻介绍侄女嫁与他为妻。忘年之交范成大特地将自己家中的色艺双绝的青衣小红相赠。
1175年姜夔20岁客居合肥赤栏桥时,与附近擅于操琴弹琵琶的柳氏姐妹不期而遇,与她们建立了真挚的情爱关系。一个精于吟词作曲,一方能歌善舞,才艺出众。他(她)们的爱恋可以说是“高山流水”,一触即碰出火花的那种。这段与异性的浪漫和情爱,姜夔铭心刻骨,常在他的词中流露出一鳞半爪。在他现有的诗作中,与此有关的就有22首,占他现存诗词的四分之一,足见他的萦心不忘和对真爱的追求。如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杏花天
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他在《淡黄柳》和《凄凉犯》中都写了合肥的柳色,一是春柳,一是秋柳,却都一样的凄凉,一样的依依苦涩,牵动人的离别思念和思乡之情。他在《送范仲讷往合肥诗三首》中写道:“我家曾住赤栏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文中的柳萧萧指的就是与姜夔爱恋的柳氏姐妹,并明确道出,姜曾在那成“家”定居过,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处理不错。18年以后,姜夔又回到了合肥,在赤栏桥流连忘返,满腹惆怅。
1183年,姜夔28岁,他出游途中特意拜访父亲故友萧德藻(南宋著名的诗人),深得萧德藻的赏识,说:“学诗数十年,始得一友”,并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他,让他住在湖州的别墅,萧氏对姜夔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当她得知姜夔的合肥之恋时,她千里迢迢只身来到合肥,探访了这令自己丈夫魂不守舍的风尘姐妹。她被柳萧萧的美貌和才艺折服。夸奖道:“果然是冰清玉洁,果然是风格超凡,果然是技艺精湛,果然是才貌双全。”萧氏夫人主动为姜纳柳萧萧为妾。谁知柳萧萧非同寻常,是个奇特女子,她泪涟涟,意彷徨,竟在赤栏桥伤心感慨,纵身跳入桥下水中自尽(此说不可信,应是后来不知其踪。) 
1189年秋天,34岁的姜夔在吴兴苕西渡口,如风絮般飘来一位风尘女子——京洛风流绝代人,姜心头一震,惊若天人,姜望着她,凝视她,视线始终没有离开。对方似有察觉,只是嫣然一笑,匆匆离去。姜灵感顿生,一首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悠然而出:“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潜出鸦头袜,知是凌波飘渺身,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萍水相逢,姜都要填词,足见他的风流骚雅。可84首词中却没有一首咏叹夫妻感情。这说明,当年娶萧氏,“只因佳句不因媒”,一半是盛情难却,一半是生活没有着落,无奈之举。
1191年冬,姜夔36岁,他冒雪拜访苏州范成大,范索要辞章,姜填写了二首,为《疏影》、《暗香》,范赞叹不已,命两个歌妓演唱,音调节律和婉。范击节赞赏之后,以青衣小红相赠,并留姜夔在家中住了一个多月。在归湖州时路过垂虹桥,恰逢除夕,雪夜里,伴着一支清箫,橹声欸乃里两人乘着小舟幽幽驶过垂虹桥,极目处正寒水迢迢,一切茫茫然不可知,唯有眼前小红双颊晕红的胭脂,如一抹春色,让人如此的心意热络。小红可低眉浅唱,小红可执手清宵话语,小红可相拥温昵。身外事渐成烟波,此情此景于感慨中幽然吟出:“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白石这样的语气,是为小红亦是为自己。文人与歌女,因为相知,自古以来便是对着相怜相惜。作为第二个红颜知己的小红与姜一唱一和,使姜沉浸在幸福和快活之中。
然而,在他心中永远忘不了的仍然是合肥柳氏姐妹,咏梅《疏影》、《暗香》永远是柳氏姐妹的影子,和小红在一起只不过是对失恋之苦的慰聊。从此之后,小红再也没有出现在他的词中,他的真正的爱情永驻在“暗香疏影赤栏桥”。
1204年,姜夔49岁,一场大火烧了他的房子,当时他的儿女不知去向,很有可能被烧死,包括1197年当年元夕曾经骑在姜夔颈上前去观灯的小女儿。有词为证: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1221年姜夔因病逝世,在场的遗属“孺人、侍妾相持泣”、“儿年17未更事”,可见送葬的有夫人萧氏和17岁的儿子,还有侍妾阿鬓。靠年轻的词友吴潜等人的资助,姜夔葬于杭州钱唐门外西马塍。范成大当年赠与姜的小红早已嫁人,据当时前去哭灵的苏泂在《到马塍哭尧章》诗中说“除去乐书谁殉葬?一琴一砚一兰亭”“赖是小红渠已嫁,不然啼碎马塍花。”

2、鉴赏与分析

庆宫春 姜夔
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銛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松。山寒天迥,雪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片,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余解。

双桨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
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
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
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
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
酒醒波远,正凝想明珰素袜。
如今安在?惟有阑干,伴人一霎。

3、特点:全词着笔轻灵,“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从词作背景来看,词中具有浓厚的伤逝怀昔之情,和具体的人事背景,但作者吞吐盘旋,一概不予说明,只以景物描写影衬,怀古与思念之情合二为一,空灵蕴籍,隽永深厚。

4、手法:(1)遗貌取神,以景衬情,含蓄空灵。意蕴深沉,耐人寻味;(2)意象幽美凄迷,给人以诗意般的朦胧美;(3)用事合题,避实就虚,化于无迹。(4)波澜开阖,首尾匀停。   

二、霜叶飞·旧时秋陌鉴赏 作者:梅影

旧时秋陌。关情是、重来梧叶纷落。冷风吹过竟茫然,似病怀难托。总一样、寒烟漠漠。堤边衰柳心无着。悄顾影清江,怎怪我、将些别梦,有意忘却。 同是草色侵衣,哪回游处,可怜年事非昨。几番辜负已无言,恰又添离索。更漫说浮生寂寞。人间离合还成错。便莫寻、斜阳外,流水青山,向谁曾诺。

 

三、鹧鸪天·翻唱《剑雨浮生·自由行走的花》鉴赏 作者:如水
背向心痕植绿芽,掀开春事掩伤疤。石桥画个圆成半,那半随风吹作沙。
收剑雨,发浮槎,云涯能种自由花?转身莫证缘和劫,幸福同他错一家。

(佛陀弟子阿难出家前,在道上见一少女,从此爱慕难舍。 阿难对佛祖说:我喜欢上了一女子。 佛祖问阿难:你有多喜欢这女子? 阿难说: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会有多喜欢? 可是一见钟情便倾心一世?可是不问回报而付出等待?阿难,某日等那女子从桥上经过,那也便只是经过了,此刻你已化身成了石桥,注定只与风雨厮守。这一切你都明白,仍旧只为那场遇见而甘受造化之苦。阿难,你究竟有多喜欢那从桥上经过的女子,令你舍身弃道,甘受情劫之苦?)

============================================================================================================================

飞觞说词(一)《倚声填词的前提与原则》

2015-04-03  馨若兰溪  摘自 天涯社区  阅 30  转 5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一、倚声填词的前提与原则
(一)、填词前提
1、学填词,先学读词(蕙风词话)“初学宜先多读唐宋之词,以植其基;然后上溯风骚.....”“故学词在能诗之后”(白雨斋词话)“抑扬顿挫,心领神会。日久,胸次郁勃,信手拈来,自然丰神谐畅矣”(蕙风词话)。

2、学词先以用心为主。即作词有该先研究词的规律,遇一事,见一物,要多沉思和深想,用心揣摩,出手自然不凡。学习词之道有三:“通其感情”“会其理趣”“证其本事”
3、学词要古为今用。古人之法,是长期取之于自然和摸索中的创作经验,我们初学时直接取其自然之法很难,应该间接取之。应注意:一不可轻视学古。即“轻薄为文”“不过如此”不可为,古人也不是人人都能够一蹴高处的。二不可专事模拟古人,而失去一己之真。因为古人词中也有空滑纤巧之语,率而之句,不可拟之。

4、学填词,要天资,要学力,两者不可缺。

(二)、填词原则

1、根据题意,选择词牌。写慷慨激越之意,宜用句短节拍短促之谱,张显抑扬顿挫之势。如满江红、念奴娇、水调歌头等,高阳台、齐天乐、八声甘州也可为之。欲抒发婉转缓曲之情,宜用长短句错落之调,以应低徊往复之需。浣溪沙、蝶恋花、木兰花,音节和婉,作者最多,宜写情,亦宜写景。从写诗转入填词者,不妨先用忆江南、浣溪沙、鹧鸪天、玉楼春来练习,因为这些词调以五七言句为主,和近体诗的节奏相近。
2、填词要有襟怀。词中要有胸怀抱负。要有真感情、美的画镜、深的蕴意。要用心尽意,恰到好处。词太做,嫌琢,太不做,嫌率。必须是:情动于物,思起于兴,胸次郁勃,欲掩不能,而于稍事冷却,笔下谈来,不可强为之。为填新词强说愁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毛病。
3、“词中求词不如词外求词。词外求词之道,一是多读书,二是谨避俗。俗者词之贼也”(蕙风词话)。入门之初,先辩雅俗。温厚和平,诗教之正,也是词之根本。


飞觞说词(二)《词的构成和基本要求》

2015-04-03  馨若兰溪  摘自 天涯社区  阅 29  转 4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二、词的构成和基本要求

(一)词的构成
词的核心构成是“境”“情”“意”。

境--就是词中的境象。其构成是:景、物、事、理。境是构成词章内容的因素之一,它既是词章的描述对象,也是物化情兴的载体。它位于词章的外层。境所用的事件、故事、景物、细节,看似外部的东西,但往往用它来刻画更深层次的内容。有的还是词眼所在。

情--就是性情。包括:情致、情感、情绪、情味。而小词最合适“情兴”。说它为咏情而设,一点也不为过。古人言情,本来是:起于无作,兴于自然,感激而成。故“情”于词章乃是词心所在,是最重要的因子和词素。它位于词章的中层。

意--就是词人所言的志意也。意,贵新、贵远、贵奇。现在我们一般说的意即“意蕴”,包括意旨、意图、意趣,它属于理念的范畴。而意于词之中,一般是或明或暗,不需直白。它具有美学的特征,由审美主体的词人与审美客体的读者来共同完成。意,代表着词章的中心位置的题旨,是词章立意中心所在。

“境”“情”“意”是构成词章主体的统一体,一般是不可分割的。当然除此之外,词的构成还有:境界、风度、文采、气格等。这些问题不一一阐述。
词例鉴赏:秦观: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二)、倚声填词的基本要求

1、词语居中,词腔界于雅俗之间。诗的腔调古朴典雅,曲的腔调俚俗油滑,词的腔调则在雅俗之间。倚声填词,既求别于诗,也别陷入曲中俗调,乃为中正也。

2、词之妙,在于必得诗、曲之长,既要有清新的志意统领,还要有感人的事物境象。
我们来欣赏一首小令:阮郎归/严仁
拍堤春水蘸垂杨。水流花片香。弄花喈柳小鸳鸯。一双随一双。

帘半卷,露新妆。春衫是柳黄。倚阑看处背斜阳。风流暗断肠。

 

3、词要说得情出,也要写得景明。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要交融和渗透情与景会之意。
分析例词:蝶恋花/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词的铺陈和主题要紧密结合统一。这是初学者的基本课所在。
临江仙·剪发/如水
留取三春勤侍弄,巫山一段流云。只合耳际绿缤纷。丝丝都入韵,能做几张琴?
今共心花同剪落,倦飞谢了蓝裙。无他一把系千钧。身轻云外燕,我做不归人。
5、情与理融,不滞于理。严羽《沧浪诗话》中“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就是这个意思。词是声情文学形式之一,所以不能专致于说理,情意切合,则理在其中。

我们来欣赏如水的一组词:
忆王孙·四季
春:
风磨柳写不成文,细数青钱才几分。碧水无心价莫论。若攀春,十万才情过一门。
夏:
横塘路远误蒹葭,不识伊人本荷花。已放红船载落霞。夏过耶,种在胸口一点砂。
秋:
光阴不似落红稠,青眼多情回一眸,恰见芦花吟白头。那年秋,红叶题诗水不流。
冬:
一痕冰雪未消融,谁启枝头花信风,卷上云帷细雨浓。问残冬:“红送几丛绿几丛?”

忆王孙·依前韵再题四季
春之桃花
荷锄种雨著眉痕,拍醒花苞梦未湮。又数飞红过一旬。绝前尘,催护重来不叩门。
夏之合欢
门前手种合欢花,翠羽都将红扇拿。入袖清香不敢夸。唉咿呀,诗债谁来替我划?
秋之桂酒
姮娥剪碎广寒秋,打落桂花一瓮收。“我自当垆万贯谋,借诗酬,似酒清辉洒满头。”
冬之梅花
探花路上遇西风,悄说梅花也盼冬。已接罗浮约万封。放香浓,溜过疏枝待雪缝。
 
6、词的语言贵清新。文贵高洁,诗尚清真,何况词呼?所谓新,就是别有所闻所见,而后语意出新,使我们可解又耐读。

鹧鸪天·为立秋三题·试问秋从何处凉/如水
其一:
试问秋从何处凉?懒云窝里卧斜阳。风梳柳带邀人系,撞落荷香与水尝。
芦荻白,菊初黄,雁儿正把客心量。意中人共天边月,美得只留一点光。

其二:
是蝶是兰语不详,倏忽撞面印鹅黄。且催花阵重新布,试问秋从何处凉?
风翼剪,羽衣藏,绿荫未把昼撑长。竹筛月影溜花底,夜半偷将白露尝。

其三:
掰断月儿一半光,不知那半被谁藏。胸悬银玦遮衣衽,怕放清辉酿早霜。
花按谱,雨收场。信函昨夜过三江。窗前谁写鸳鸯字,偏是秋从字里凉。

7、词必须形神兼备,首尾沆瀣一气。
酷相思

月澹西塘荷几朵,佩环响,泠泠左。问谁托微波来念我?看竹影,随风落。听啸叶,随风落。 漫与西风相对坐,只暗把,相思锁。料今世前身都已过,花谢也,真无那,梦去也,真无那!

沁园春·出钓见新荷

叠翠山光,明煦烟霞,暖色满睚。正风荷十里,红情欲泻;秀筠一片,绿意新裁。裙托微波,香凝淖泽,溪客心思不可猜。低徊处、把万缕千丝,织就襟怀。 绿云片片谁栽?恰似那湘妃踏水来。更夕阳斜照,盘中涓露;清波涤荡,袖上浮埃。握瓣心香,悠然抱梦,卓立粼粼无际涯。犹难忘,是生尘罗袜,出水莲腮。

8、词忌三气:道学气、书本气、禅和子气(和尚回参禅人之气味)。

综上所述,将要求与原则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把握三点:
(1)、词者,写当时胸襟,淋漓尽情;
(2)、意蕴内涵,净化人心,是词至上之义;
(3)传神写照,事语精妙,雅俗共赏;方为好词。


飞觞说词(三)《词体内容要求》

2015-04-03  馨若兰溪  摘自 天涯社区  阅 45  转 9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词体内容要求

1、形象思维应由感而发
词体应置于文学审美的范畴,坚持风骚形象思维,坚持比兴寄托的道路。切忌以文入词、以理入词、以义入词。词之内容应该是有感而发,它包括四层意思:
(1)呈自然之妙;
(2)显动态之趣;
(3)传艺术之神;
(4)创意境之美;

2、景事描写要自然、畅达
一个成功的词章不在于有奇特的文笔,深奥莫测的字句,而是要自然不造做,让读者看到的景、事、人、情浑然无间,互相浑融,谐合,恰到好处。故对初学词的要求就是畅达为上(畅达尽情),形象思维要流荡自然(生动形象)。可以言约之,或白描直寻,或托物比兴而不隔也。
如:易安词《清平乐·年年雪里》“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3、诗道如花,何况词呼?词有色有香,无香也有色!
词有词心,可以展示词人的生活与情感,是其酝酿之所,可以品味词人构思、立意、结构的全过程。词有词骨,姿色如花,可以给人以美感、快感,能够赏心悦目,令人赞美也!它植根于情上,事牵呼于德思,美涉于宜人之香色,而非关于理学家的“理”和道学家的“道”。
例词鉴赏:秦观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简言之,词有色有香是因为:(1)词源于生活,是形象思维之艺术;(2)它需要词人情感的充分酝酿,把思想认知之形象投入,将审美意识的涵咏寄寓;(3)经过剪裁、布局、篇章结构的周密设计,便宜各种艺术手段的应用。


飞觞说词(四)《填词的方法:构思》

2015-04-03  馨若兰溪  摘自 天涯社区  阅 30  转 5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四、填词的方法

我们对词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我们再来谈词与诗的区别。而易安《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论点,很久都没人能够说清楚,王国维论词中说到:“词之境阔,诗之言长”;“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要眇,即杳渺,形容深远也;宜修,绵长也)。能言诗之所不能,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不但解读了易安之论点,也从文学史上由诗而词,由词而曲的历史推演,阐明了诗与词各有千秋之意。
既然词有“别是一家”之说,那么倚声填词就不能与做诗一样,也就是说,填词必须考虑到词的特点。在设题之初,须先择词调,诵而审之,以求其抑扬顿挫,与自己所思暗合,从而可以尽倾己言。
选择词调的目的,就是为了“求音协”。分别是:择腔、择律、按谱、押韵。张炎在其《词源》认为:“词欲协音,腔不韵(和谐的气度)则不作,律不应(呼应、合适),则不美。”虽然理论上填词比较讲究,但对我们初学者来说,选调择律则是填词前必须要沈思斟酌的前提。

选调择律以后,我们怎样构思和布局,并对篇章结构进行周密设计呢?下面就来谈这些问题。

(一)、词的构思与方法

填词的方法,一般是分三步:首先是构思立意和选材;其次是布局长短结构与离合;最后就色调、文采与音节。
1、构思立意和选材。词之构思,首先是立意。古人因事作歌,抒写一时之意,意尽则止。红楼梦里黛玉和香菱论诗时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所以填词要先下意。词之有意则如人之有骨。人如无骨,不过行尸走肉也。立意高则境界高,词则自佳,所以立意不可草率。如何立意?如何才能够使意格高韬?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立意贵深。古人云:言简意深,一语胜千百。所以,意贵深,言贵浅,意不深则会流于浅俗。
(2)立意贵新。我们所读名家之词,往往取神题外,设境意中,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采、个性。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文学莫不贵新,而词为尤甚,不新不可作。意新为上,语新次之”所谓意新,就是别于常人所闻所见而创之意。也就是与众不同。
(3)词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求。白石《念奴娇》咏荷:“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晏几道的《林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这些词句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
(4)词意贵真。词者,随事命意,遇景得情,传神写照,皆贵于真实。所以贵自生活中来。这是我们初学者要注意的地方,贵来自真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过:敢写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我们来看一首范仲淹的边塞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立意贵锐。贵于言外得之。立意之初,必然会遇到难和易两种途径,初学折往往舍难而求易,不太注重意为先的道理,一味的凑句。所以作品就显得支离破碎和凌乱。就是不注重炼意所致。我们说:炼句不如炼意,意到语自工。炼辞得其句,炼意得余味。思深远而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尤其是初学者,对练意感觉很难,认为填词时,连味内味尚不能得,如何得味外味?我认为除了多读、多联练习外,第一要紧处是要在立意时,要出新意,去陈言!尤其不可拟古,乱用意象景物。


 
飞觞说词(五)《填词的方法:词的题旨和铺陈》

2015-04-03  馨若兰溪  摘自 天涯社区  阅 15  转 5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二)、词的题旨和铺陈

白石老人在论诗词中说:“小诗精深,短章蕴籍,大篇开阖乃妙。”就是说,诗要精深,词章短的要含蓄而不显露,蕴藉、敦厚、隽永。长调要跌宕起伏。对词章分别做了概括的描述。下面我们逐一阐述:

1、题旨。前面我们说过,词的构成无非是“境”“情”“意”,题旨是围绕其展示的。题旨一但确定,就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词要尊题,不可脱离题旨。一般是抱题出句,词篇紧扣题旨,抱题“肖”之,这样可避免风马牛不相及之患。故而前人说“题有题面,有题意”,必须认之“真”,肖之“尽”,方为匠手。肖题者,无所不肖,肖其神、肖其气、肖其声、肖其貌....以词旨为中心,巧妙切入。要求有题目时,切而肖之,无题字处,补以肖之。至于“分合明暗,反正倒顺,曲而荡开,直而断义,起伏变化”,全看作者的功力和手段。但是,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就是:不可不切题,亦不必太着题,太肖太切就显得局促,不能纵横自如,减弱了词的宛转遂志,润色形容,错综尽变的特点。如:易安《念奴娇》春情词,结句“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末”。忽然宕开,不为题旨束缚,也不为本意所苦,胸臆似云般舒卷自如。

2、铺陈。《蕙风词话》云:“词学程序,先求妥帖、匀停,再求雅秀,乃至精稳、沉著。”所以,初学词,先求妥帖、匀停,然后渐渐深入。意不晦,语不琢,才称好作。另外,在词句上力求自然,要情真、景真,恰到好处,不可太做,太做嫌琢,太不做嫌率,作词最忌一个矜字,不受任何束缚,放开思路,舒卷胸臆。楚楚作态乃是大忌,是作词大疵。当然妥帖还是要先重意,而后方及言外,不可颠倒。

3、手法于心,事在文先。前面我们讲到词的立意有很多,有的属于“题意”,有的属于“题绪”,有的属于“题眼”,故有顺、逆之虑,顺者从题首铺陈下去,逆者,从题末绕将上来。然而,意多难扼,惟有精粹,不可累赘重复。更要注意的是,文要与题意相符,题义有而文无,是谓制之减题;题义无而文有,是谓之添题。由于词更讲究,言外之意,讲究余味,文中常常用双关语,所以只要适度,以“减”或“添”以达到点染或联想的效果,也不是不可。应注意不伤题旨为上。不另生节枝。

飞觞说词(六)《填词的方法:词的布局之发端》

2015-04-03  馨若兰溪  摘自 天涯社区  阅 21  转 5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三)、词的布局结构、起结和换头

填词,不外言情、写景、记事、咏物四种。
词的布局结构是在确定词旨、题意之后,必须精心安排和调整的问题。作词要先搭架子,把事与意有计划的分别安排在词的上下片中,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匀停。只要有新意即可,不可太高远,使人摸不着头绪。小调要言短意长,忌尖弱;中调要骨肉匀停,忌平板;长调最忌演凑,处处相逢,饶不出来,要缘情布景,节节转换,要操作自如,忌粗率。长调之所以难于小调,在于它难在语气贯穿,不亢不复,徘徊婉转,自然成文。双调之词,一般是前半泛写,后半专叙。
而我们说的结构者,不外乎于起、结、换头(承转、照应)。所谓章法也指如是。词中章法要求就是:词贵开宕,不欲沾滞;乍喜乍悲,忽远忽近,方为绝妙。现在我们就词的章法的起、结、换头分述如下:
1、词之起--发端

(1)我们知道诗重发端,词也一样。要求起句见要见所咏之意,不可掺入闲事,或另入别意。而咏物词尤其不可,同时注意,词不可油腔滑调、浓妆艳抹,或是陈词滥调,《蕙风词话》也说过:词要谨避俗。俗者词之贼也。切切不可为之。

(2)长调词起处,必须笼罩全阕,紧扣词旨。现在我们作词,长调大多是“景语徐引”,到第二韵才约略到题,这种手法,往往会有“意浅笔弱”的感觉,此非起句的最佳手法。起处不宜泛泛写景,宜实不宜虚,起处便笼罩全阕,纵有它意也移挪不得。
如: 张 先词《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上片是情中之景,下片是景中之情。起句写愁所生,结写恨余所想。起处笼罩全阕,紧扣词旨。上片倒叙。本是情人离去,渐行渐远,柳丝引愁,飞絮惹恨,从而觉得伤高怀远,无穷无尽。进而产生无物似情浓的念头。但词人一上来先谈由自己切身的具体感受而悟出的一般道理,将离别之苦、相思之情概括为“伤高怀远”。“ 几时穷”是问句,而下面却不作正面回答。却说“无物似情浓”,所以这“ 几时穷”乃是说无穷无尽。有“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意。人孰无情?有情就会“伤高怀远”,况且此情又是极其浓厚,无物可比。

(3)词之发端,贵能开门见山。如能够从题前着笔,精神犹易振起。如易安的《念奴娇》,写的是:“春情”,词起句:“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它就是从题前说起,然后层层围绕题意展开。再看元代的曾允元的《水龙吟》(春梦)起调:“日高深院无人,扬花仆帐春之暖。”从题前摄起题神,以下意境逐层引入。姜夔的《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起首三句就是从题前说起,曾经情事。

(4)词之发端忌一个“矜”字。即不要忸忸怩怩,装模作样。发端要求凝重,就是要厚重、沉重、庄重。要从容整炼。凝重中有神韵。如苏轼的咏梅词《西江月》起拍:“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它的起拍不仅开门见山,笼罩全阕,而且精练凝重。蕴意很深。

(5)词的起处,或渐渐引入,或蓦然顿入,其妙就在于笔未到而气已吞,气格悠然揽入,格高韵远。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渐渐引入。白石的自度曲《石湖仙》(寿石湖居士),起句:“松江烟浦,是千古三高,游衍佳处。”蓦然顿入。

(6)起处“以扫为生”。如周邦彦《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这样的起句都是这种句法。欧阳修《采桑子》十首都是歌“西湖好”,惟独这首是“以扫为生”起句,先说“百花凋谢,落红满地”,这样触绪牵情,非常容易产生无限伤感的。“西湖好”岂不一反常态?然而正是这样的起,恰好抓住了读者的心,使人心里惊觉,不能不看下去。然后逐步写到“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人空。”给我们的却又是一番新鲜景色!那么“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蕴意是:细雨中双燕飞来给你传递远方人的信来了。实在是意境妙也!如果不先扫怎么生出这样的意境来?

(7)飞鸟侧翅式。就是先把题意说了,马上又从侧面另生一意来。这种起句很多,犹常见于长调。如张炎的孤雁《解连环》“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吴文英《忆旧游》“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也有先说一层,随即又归到题意。如白石的咏蟋蟀《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张炎《台城路》“十年前事翻疑梦,重逢可怜俱老”。这也是飞鸟侧翅式。

(8)起句之前,似有无限之语,起处乃从千回百转中突然而发!如秦观的《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易安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是此类。

(9)单起之调,起处贵异军突起,突兀惊警。如东坡的”大江东去“吴梦窗的“渺空烟四远”等,对句起处(用对仗起首),贵从容整炼。如少游的《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这样的起句很多。

总之,还可以例举很多不同的起句方法,我们可以把他们归纳几点:
A、可以从开始,点出中心;
B、可开始从容,渐入佳境;
C、可由景始,景中含情;
D、可由情始,情中有景;

而我们常见的起句法有三类形式:
一是造势。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如东坡《“老夫卿发少年狂。左牵黄,右牵苍。”
二是造境。由景切入,引出主题如东坡〈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是造思。先设置问题,发人思索,继而铺陈。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最后,我们要注意,词的起处,最要注意的是:发端用语要工!不可随意,更不可凑。

============================================================================================================================


咏物词章法概要(讲义)

2015-04-03  馨若兰溪  摘自 天涯社区  阅 90  转 6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咏物词章法概要(讲义) 
 
一、 什么是咏物词。
顾名思义,就是以咏物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词。是以某种物品为描写吟咏的对象,来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怀为主要内容的词作。
为何要咏物?不要说你写咏物诗词只是单纯为咏物而咏物,如果这样,那毫无意义。其实每个人在准备写一首咏物诗词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感情在,否则你为何要咏他呢?或赞美,或贬斥,或寄托,或感兴,总是有个理由的。写好写差,采用何种方式写作那是另一回事。因此,要咏物,就要把你内心最“触动”的一面充分体现出来,否则为咏物而咏物,有何意思?
王国维老先生在其《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人生三境界,是做学问的三境界,是做任何事情的三境界,那么套用到咏物诗词写作,也可看作是咏物三境界。佛家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境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二境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三境也。咏物诗词之境界,大致也可以此论者。
1、一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歌咏、描状类)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韩翃《章台柳》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韦应物《调笑令》


作为千古名篇,这些首诗和词确实写的很好,诗的技巧运用也很高超,确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后来学习诗词写作的人去体会、学习。
但是,若从咏物境界而言,这几首诗词也只能算是咏物诗词的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诗之吟咏紧紧抓住了柳树的形态、特点以及与时令的关系,通过对柳树的细致描写,把柳树描绘得惟妙惟肖,准确到位,同时也同时通过形象化——“春风似剪刀”给人以春的活力的象征与美的启示。可以说但就描绘而言,已经说到家了。但缺点也就在这里。柳树就是柳树,不是别的。
因此读后给我们的感觉是虽然简单明快,但余韵不足,余味不厚。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柳树就是柳树。
在古人的咏物作品中,类似的咏物诗还有很多,如骆宾王《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属此类。象这一类的咏物诗词,大多只是简单的或说是单纯歌咏,除此之外没有或很少有其他内涵。
2、二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寓理、兴寄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的这首《蝉》诗,大意是说蝉颌下垂着高贵冠缨那样的须,它生性高洁,饮餐玉露。它的叫声,从高大疏阔的梧桐树间传出来。因为位于高处,具有高格,所以,它的声音自然能传得远,这并不是因为借了秋风的缘故。但是,如果你只是简单的去看、去理解这首诗,那就坏了,说明你没有深刻的领会到作者这首诗所具有的内涵,诗也就没多少可称誉之处了。其实,虞世南这首诗,其主题是借蝉的形象来表达一种居高声远的品质。“居高声自远”,不仅蝉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寓意双关!那居高者已经不是蝉,而是人了。这是作者的一种的生活感悟。这种感悟借助于蝉这个物件抒发出来,吟咏成诗。蝉已不再是完全原来的蝉,而是有了某种象征或拟意的蝉,作者之“魂”已附到蝉这种“肉体”之上了。正所谓山已不再是原来的山,水也已不再是原来的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这类咏物诗词的写法,经常会借助于双关、象征、隐拟、比喻等手段,达到一种物人双关或将哲理诗化的效果。写这类有所隐拟的诗词,需注意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度”字,联想、想象、比拟、隐喻发挥的要贴切自然,切忌生拉硬拽。

3、三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物我合一、托物言情)
咏物诗词的最高境界,是物与“我”的合一。“我”之身世、感慨、意怀,寄托于物,完全透过物来表达。诗词本身吟咏的明明是“我”自己,但却只是若隐若现,基本不暴露,作者的本意隐寄其中,藏的很深。而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透入理解和领会,却分明又可以感受出来。也就是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山水里面已加入了作者的灵魂。
下面再看看同样是咏蝉,骆宾王是怎么写的。《在狱咏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为唐初四杰之一,他的这首《在狱咏蝉》是他获罪后在狱中写的。诗的大意是:蝉在秋天里高唱,引来被囚禁的人一片思乡之情。你这一头黑色的蝉影,对着我这头发班白的愁苦之人高吟,让人情何以堪!露重了,所以你很难飞走来。风大了,你的叫声很容易淹没在风中。没有人能相信我的调洁,谁能为我表达高尚的心迹呢。
全诗表面看来是在咏蝉,是蝉在自说自话,其实作者只是假托蝉这个物,抒发的全部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可以说诗从一开始就把蝉和人粘在一起,处处有蝉,处处有人,蝉与人象两个难友时时互相倾诉。蝉即是我,我即是蝉。诗采用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是蝉;采用双关手法,自颔联起句句写蝉,但句句又都是写自己。“玄鬓影”、“白头吟”,既是蝉,也是囹圄中的“我”;那“露重”、“风多”既是蝉的境遇,也是“我”的遭际;诗之结尾的蝉之一问,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声声呐喊。
咏物,物我合一最最佳境界,无非是借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操、节抱、情绪和感慨耳。


二、咏物词的特点。
1、以物为象,择其特性。咏物一定要拿物品来说事,所以,词中的主要意象就是物品或与物品有关联的东西。每种物品,都具有多面性,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咏物词,一般都是选择物象中与情绪最为契合的特性来说。
2、以物为拟,寄托情怀。咏物词一般都有寄托。有“寄托”,就是刻画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比如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词人常常以此寄托情怀。
3、以物构境,烘托情思。咏物词的构境,一般都以所咏之物为中心,取其关联事物作为背景来描写,以此营造氛围,烘托情思。

三、咏物词的写作
张炎《词源》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以。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这是从宋代咏物词总结出的经验。也是咏物词的写作标准。
(一)构思的方法
1、体物情,知物性。任何物件其实都含有一定的物理、哲理、内涵在。当人在某种环境、境遇情况下遇到、想到某种物件,也都可能触发某些情感。咏物,首先要体物。要剥开物之外壳,深入其内核,从中挖掘出物之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哲理或触发某种情绪。诗词摹写物象不能仅仅如照相机那样只是对真实进行再现,而应当融进更多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这才能使作品充分凸现自我,动人心魂。要做体物情,就要全面了解物的特性,哪个特性与主观意思相契合,能为我所用,要在构思阶段就搞清楚。
2、选物象,择意境。刚才说过,物品有多面性,横看成岭侧成峰,写作时只能取其一面。构思的第二阶段就是要围绕物品这一面的形象,来营造意境。
3、摹物形,赋其神。咏物诗词,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法则。要用形象语言和形象思维,形象语言与形象思维是诗词写作的基本,咏物诗词更是如此。咏物诗词,比之其他题材诗词更要求运用形象思维。无论你是单纯的歌咏、吟颂,还是寓理、讽咏兴寄,与或托物寄兴以言情,都应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没有形象思维,写出来的诗词就是干巴巴的说教或成散文了。古人写诗作词,最讲究兴会神到。有形无神,只是死物一个。只有形神兼备,方堪称得上品。大凡成功的咏物之作,都能做到形与神的完美结合与统一,做到物与我的浑融一体。可以说,人们在咏物诗词中所寻求的,绝不只是物象本身的描绘逼真,而是吟咏者本身的心灵感应。我们要在对物品形象的想象中,抓住心灵感应的一瞬,赋于其特殊的神态。
另外就是咏物当著趣味。顾名思义,咏物诗词吟咏的是物,所以作品应具有必不可少的趣味。对于第一境界的纯歌咏、描状类咏物诗词来说,尤其如此。一首咏物诗词若没有趣味,读起来只会是味同嚼蜡,让人兴致索然。贺知章的《咏柳》诗,之所以好,除了准确的描状外,更主要的就在于“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富含趣味,使整首诗有了活力,余韵悠长。试想若无此等句子,纵然描状的怎样好,还能成为千古名篇吗?若无此等句子,与谜语相较,又有何差别?所以,写这类咏物诗词,要注意充分抓住所咏物什的个性形象特点,运笔要细腻自然,描摹要生动传神,刻画要精准到位,最好要能使读者从中感受到某种美好或体会到某种丑恶,琢磨出点什么启示、味道。如果单纯的去描摹物件,弄不好很可能流于近似谜语之类。这点应特别注意。
(二)写作的方法
1、选择角度,站好位置。咏物诗词粗粗分一下,只有两个角度,一个是以我观物,还有一个就是以物拟人。以我观物,就是用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物状。以物拟人,就是赋于物品人的性格,写物即是写人,再仔细想想,似乎还有第三个角度,就是两者的结合,即旁观,又将自己融合进了诗境。在写作时,我们得先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画面和意境才不会混乱。
2、精准刻画,不即不离。精确的写出所吟咏之物的特性、特征、神态,是咏物的基础。精确描状、刻画物之特性、特征、形态、神态,对咏物诗词来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精准的特性描状,说桃也可言杏,咏梅也可移做吟竹,是咏物诗词的大忌。但是,精确的描状摹写并不意味着就是过于求真、求微、求细,也并不意味着要精细细致到具体的一点一滴。若描写过真、过细,反倒失了意味,没了想象的空间。若写的过真过细,如照片何类?其实,咏物诗词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这也就是说写咏物诗词要做到“不即不离”、“不粘不脱”。不即就是说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不离就是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不粘就是刻画上形容仿佛,内容上不紧贴住物件不放;不脱就是刻画上非此物不是,内容上不脱开所咏之物信马由缰而行远。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充分体察了梅花的形态特点,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与品格。

3、吟咏物性,突出形神。刚刚讲到,描写物品要精准刻画,不即不离。这两者的结合点就是要在抓物性的基础上突出形神。只有突出形神才能做到不即不离。王士稹《带经堂诗话》云:“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钱咏《履园谭诗》亦云:“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意思是说,咏物诗如果一味形似,则显得呆板学究.缺乏灵气;如果一味神似,则会离物太远,使人难以认知。因而应该是两者兼备,形神结合,这样就不再是只有形式上的摹拟,也不再会失之于空泛。所谓“不即不离”,就是指“形”与“神”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又己渗透了诗人的情思。好比画家完成的一幅创作画,不再是单纯地摹描某一“物”的写生,也不是脱离“物”而随意下笔,而是以一定的情意为中心,选取典型的有表现力的画面,创作出既自然真切、又富于情意神采的风景画、花鸟画、人物画、风俗画等。这样的作品形神毕备,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成为咏物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古人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晁以道《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屠隆《论诗文》云:“体物肖形,传神写意。”都强调了形与神的结合。
4、善用手法,有所寄托。咏物之词,要托物以伸意。咏物,要有所寄托。托物以言情,托物以说理。比兴寄托是我国古典旧体诗词写作的一种重要的惯常表现手法。就要充分表达自己所寄托的思想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咏物诗既然以物为吟咏的主要对象,那么比兴寄托便成为它的灵魂。有一类咏物诗,虽仍要图貌写象,表现物的神态,但主要目的己不在于物事本身,而是要托物寓意。所谓“意”,或言志,或抒情,或议论,或说理,是诗人要通过物而表达的主观情意。
但这种情意与抒情诗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自由表达也不同,它必须在咏物的基础上进行,或借物述志,或托物喻意,或以物论理,离不开这个物,因而它还是咏物诗。这一类的咏物诗,重心已放在所托喻的“意”上,而不再是物的形与神。但它与抒情诗也不一样,抒情诗的重心完全是抒发诗人主观的情,而这类体物寓意的咏物诗,所表达的重心不一定是所托喻的意,所占的篇幅也不一定是情意部分为多,咏物仍是它占主导地位的内容。所以这一类体物寓意的咏物诗,要兼用比兴、象征、拟人、抒情、议论等,手法较为多样、较为复杂。体物寓意的咏物诗有了寄托,能托物抒情,借物论理,则更上一层楼,可以显示出更大的意义,更丰的内涵,可以表现更蕴藉深沉的形象,能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在的情感,也更加耐人寻味,感人至深。体物寓意的咏物诗主要的
写法分为托物拟人(借物喻人)、缘物写情和借物论理(托物言志),(注:。中国人讲内外兼修,修身是一个人成才的根本“杨梅好吃树难载,富贵人生修炼来;种树育人同一理,好学深思笑颜开”。唐太宗讲:“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等三大类,有兴趣的诗友可以搜索一些资料细读,这里不再展开说。
5、善于引导,物情交融。不单纯是咏物词,不管哪一类的作品,情景交融都是最高境界,这是共性的东西。但作为咏物词,总会有一些个性的东西,咏物词的个性,就是所咏之物的存在,词作的谋篇布局都是以“物”为中心来达到抒情写意的目的。“物”的存在,确立了中心,也限制了空间。在这一类作品中做到物情交融,要在画面上善于引导读者的目光,让读者接受作品所描写的物品的特性,接受作者营造的
意境,从而达到物情交融的境界。

(三)写咏物词要注意什么
写咏物词,要注意不丢所咏之物,不脱物的特性,不生造意境,不混淆物种,这是创作意识上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针对一些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有些词友可能还会问到如何选择词牌、如何选韵啊诸如些类的填词的共性问题,推荐有兴趣的朋友读一下龙榆生的《词学十讲》,那里面非常详细地解说了声情的关系。这里先不展开细说。

四、怎么读咏物词 先略说读与写的区别,一个用其法,一个体其情。

1、宋人咏物词时的手法结构。 
(1)循环往复法。
在这些词中,作者往往独运匠心,把时间、空间表面上打乱,实际上又思路缜密,把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化用若连若断、细腻而绵长的一股潜气来贯穿,使读者紧紧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连绵起伏,循环往复式地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欣赏和融合的境地。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咏物中穿插感情变化,故时空交替正好有助于此。它往往是以时间线索为主,穿插空间线索,最后达到咏物、叙事、抒情的目的。
以清真之花犯为例,“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是写眼前景,是现在,依然二字交代清晰。“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是继之的状物和抒情。“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共燕喜。更可惜、雪中高土,香篝熏素被”转入对过去的回忆。下片开头“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又转回眼前,“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是眼前景继之。“相将见、脆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是从眼前想到未来,而不仅时间上变化,场景亦变,是为空间之变也。“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是想象于未来时空之人的幽思,而这个未来时空里的人思的却还是异时异地之人事也。如此循环往复,真真是百转千回。而表面上写梅花,都是在梅花的大背景下写人事,写情事,梅与情交替反复,美不胜收。

(2)四面环绕法。
这种方法以物为中心,从四面八方来描写,中间穿插感情变化,看上去散乱,实际上条理非常清晰,中心突出。这种写法的特点注重叙事,凡与中心切合的事均可一一道来,以内容为主,空间随着内容的需要自然变化,时间似乎无关紧要。苏轼的水龙吟《杨花》、清真的水龙吟《梨花》、稼轩的贺新郎《赋琵琶》皆为此例。其余白石的疏影《梅花》、齐天乐《蟋蟀》,碧山的齐天乐《蝉》、《萤》,玉田的疏影《梅影》以及南宋末期诸多同题咏物诗《春水》、《红叶》等等莫不如此。现以玉田之《梅影》为例:“黄昏片月”,起笔先交代
影的环境,继之连续用七笔来描写七种影子的状态。“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写清绝影。“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写疑似之影。“依稀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前村时节”写的是缥缈影。“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写的是竹外影。“窥镜蛾眉淡抹,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写的是淡洁影。“莫是花光,描取春痕,不怕丽谯吹彻”为贞固影。“还惊海上然犀去,照水底、珊瑚如活”写玲珑影。最后一笔“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总括全篇,这似梦如幻的一切不过是酒醒之后的感觉。

(3)物我合一法。
这种方法在咏物词中常见,属于咏物的最高境界。在词中,由于咏物词言情多言志少故似乎不多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可谓典范,玉田的解连环《孤雁》、碧山的眉妩《新月》堪当此选。玉田在《孤雁》中借雁的形象遭际写自己的形象遭际,作者把亡国之恨、身世之感和孤雁惊散离群的凄苦遭遇,通过物我合一,借雁发挥无尽的情感,寄托沉重的哀思和幻想。以后我们单独鉴赏。碧山明写新月,实则写故山不在,往梦难圆之哀。以《新月》为例如下:“渐新痕悬柳,澹彩穿花,依约破初暝”写新月下的意境。“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
香径”状物中穿插人事,似情事而非情事,故妙。“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进一步以眉比喻新月,和画眉一拍暗连。“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境界更进一层。以上均正面描写,紧合新月之状。下片转发感慨,“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写世事变迁往梦难圆之感。“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写故山不再矣,无奈的心情。“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此时美好的希望,其实是对家国命运的希冀。透过新月写家国之思,新月为表,家国为里,从而物我合一也。
(4)以传统为主各种方式交替使用,随意变化。
以上举例三种特点明显,但不能代表咏物词的全部。有相当一部分词是用传统的状物手法来写,中间略加变化,便使人感觉耳目一新。
例如梅溪的双双燕《咏新燕》几乎通篇状物,于结尾忽然穿插人事,无限活泼。其东风第一枝《咏春雪》于状物结尾穿插情事,使人产生无限遐思。碧山的天香《咏龙涎香》上片按顺序写采香、制香、燃香和香之云气,循环往复,自成系统,下片再穿插情事,演身世之慨,可谓浑然无迹。其余诸多手法,只要是能够做到章法严整,脉络清晰,都可以一试。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孟轲有过一段话:"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后世学者把这段话节约为一个成语:"知人论世"。历史唯物论要求认识客观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用之于认识一篇古代作品,那就应当是知人论文,具体分析。因此,分析一篇古代散文,必须了解作家和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即便是同一时代的作家,他们有不同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因而他们的作品也就各有自己的思想、艺术特点。再进一步说,一个作家一生的创作是随着他的思想、艺术的发展而变化着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因而同一
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必然具有思想、艺术上的差异。

3、贴近作品,从语言和意境两个方面感受作者的情绪。
不单是咏物词,对于所有作品而言,语言是意境的载体,意境是语言的灵魂。但是如何贴近作品呢?多诵读多体会是个很实用的方法。多诵读是对语言方面尤其是所谓语感方面的感受,培养和接受的过程。语言语感包括字词的音律、节奏、组合方式、虚实等等各个方面。熟读唐诗三百首或许未必就会作诗,但是一定能对诗的语言有感性上的具体认识。多体会则是指不是鹦鹉学舌似的儿童的背诵,而是读懂作品,领会意境。这个可以找一些赏析的参考资料,或者与朋友讨论交流。

4、善于发现亮点,学以为用。
这一部分也不囿于咏物词。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发现亮点。“亮点”一部分是指作品中入眼入心的词、句,一般不难发现。读诗词往往会有某处令人怦然心动,那或者是共鸣,或者是“彼能言我欲言而不能言者”,或者是激发起某种强烈的情感。当然这是感性的。一部分是指作品中的关键句,或者结构语言等某种特色或手法技巧,这个可能需要一些理性的分析。善于发现亮点是学以为用的基础。第二,如何学
以为用。多练笔自然是好方法,有些技巧用多了就能随心所欲。但某些刻意的模仿甚至可能弄巧成拙,西施效颦。灵活使用则可能推陈出新,别有意境。这里就有化用的手法等等,不展开讨论。最后补充两点,一个是忘了招式才是高招;另一个是学的只能是技巧,而诗词的灵魂——真情实感依然来自于生活。

五、咏物词代表作品

暗 香(白石)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 影(白石)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双双燕 咏燕(梅溪)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暗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东风第一枝 咏春雪(梅溪)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厚盟遂妨上苑。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鞋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天香 咏龙涎香(碧山)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侯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云天气。
几回殢娇半醉,翦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惜余薰,空篝素被。

花犯 苔梅(碧山)

古婵娟,苍鬟素靥,盈盈瞰流水。断魂十里。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故山岁晚谁堪寄。琅玕聊自倚。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
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罗浮梦、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又唤取、玉奴归去,馀香空翠被。

眉妩 新月(碧山)

渐新痕悬柳,澹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
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绮罗香 红叶(碧山)

玉杵馀丹,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惊旧梦、绿鬓轻凋,诉新恨、绛唇微注。
最堪怜,同拂新霜,绣蓉一镜晚妆妒。千林摇落渐少,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
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但凄凉、秋苑斜阳,冷枝留醉舞。

齐天乐 萤(碧山)

碧痕初化池塘草,荧荧野光相趁。扇薄星流,盘明露滴,零落秋原飞磷。练裳暗近。记穿柳生凉,度荷分暝。
误我残编,翠囊空叹梦无准。楼阴时过数点,倚阑人未睡,曾赋幽恨。汉苑飘苔,秦陵坠叶,千古凄凉不尽。何人为省。
但隔水馀晖,傍林残影。已觉萧疏,更堪秋夜永。

解连环 孤雁(玉田)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绮罗香 红叶(玉田)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
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
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南浦 春水(玉田)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
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
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疏影 梅影(玉田)

黄昏片月。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依稀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前村时节。
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窥镜蛾眉淡抹。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莫是花光,描取春痕,不怕丽谯吹彻。
还惊海上然犀去,照水底、珊瑚如活。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

注:本讲义材料由萧然人外提纲,柳月整理、飞觞补充、主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