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鸡之“宝”| 留给东湖的情思

 徐泽权 2017-10-05





留给东湖的情思  播讲:袁茵 来自广播宝鸡 12:46

留给东湖的情思   作者:魏晓婷  播讲:袁茵



 凤翔有幸际遇苏轼,实乃一段天缘。大千世界茫茫人海,际遇本就不易,结缘更是一种难得的情分。而上天竟于九百多年前让这样一位旷世才子神话般降临凤翔府地;尔后,更如神话般地留下了与杭州西湖并称姊妹湖的凤翔东湖,成为凤翔的文化符号,更成为凤翔人心灵憩息的港湾。

 翻开凤翔千年史册,苏轼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自苏轼离开凤翔后,历代凤翔人如敬仰圣迹般地不断地不断地修葺东湖,让它更漂亮、更完美,更多地显现出苏轼文化所逸散的独特魅力。如今,我又怀着一腔敬仰之情站在东湖岸边,面对一湖秀水、亭廊桥榭和目不暇接的花红柳绿,让心潮随意翻滚,思绪穿越千年……



 公元一零六一年(北宋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那年他二十四岁。

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苏轼,从汴京出发,一路向西,踏上了他人生仕途的第一程。和其他初次离家的青年一样,苏轼到了西府,同样深深地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看到黄土高原上“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的荒凉景象,心境更为孤惶。

  有一天,苏轼闲步来到“古饮凤池”前,眼前突然一亮感到“入门便清奥,恍如梦西南”。真是心有灵犀,原来这正是古时凤凰驻足饮水的地方啊!诗人找到了—缕家乡那种清幽秀丽的感觉,却又不敢相信,以为尚在梦中。欣喜之余,便有了扩大疏浚“古饮凤池”的念头。

  把浪漫的理想化为现实,是苏轼一生为官与众最大的不同。而包括疏浚西湖在内的种种成功,其信心无不来自于这第一次萌发的念头。于是,在九百多年前的凤翔,曾经出现了这样一幅壮观的拓湖图:一片荒芜的野地里,积水成沼,乱草丛生。成百上千的劳力挑担推车、抡镬挥锨、挥汗如雨。一位意气风发的官员在现场忙忙碌碌地指挥着,好似战场上的总司令——他就是苏轼。苏轼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发动、组织广大官员和民众,把雍城西北角凤凰泉水引来注入新湖,并建亭修桥、种荷植柳。就像变戏法似的,城东那块了无生机的荒沼野地,突然成为湖光旖旎、美不胜收的园林胜地,为从没近距离接触过湖光美色的凤翔人带来了无比的惊喜。苏东坡主持修建于城东的园林,自然取名为“东湖”。这片湖水既可灌溉良田,又可游览休憩,还可以用来寄托情怀。首次修园,大获成功,这让年轻的诗人文思泉涌,提笔挥毫一气写下三百多字的《东湖》长诗,列入《凤翔八观》,成为历代游览东湖游客的必读诗篇。


  东湖作为苏轼情感与心灵的寄托,自然常常前往游览散心。在湖边,他不时生发出“不辞日游再,行恐岁满三”的担忧。诗人以为,三年任满,换个地方就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美景了。那种留恋不舍的心情令人感怀无限。

  东湖四周亭台楼阁甚多,每一处都有一些关于苏轼的故事。

位于湖面北侧的喜雨亭,是苏轼勤政爱民的象征。亭内竖一方碑,上面镌刻着苏轼的著名散文《喜雨亭记》。文章记述了一段尽人皆知的勤政佳话:那年春季大旱,眼见就要颗粒无收。苏轼心急如焚,四处奔走祈天求雨。时日不久果然天遂人愿,普降甘霖,一下就美美下了三天。苏轼在《喜雨亭记》中高兴地记述了这件事情:“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喜雨亭是府衙内刚刚建成的一座亭子,有了这段传奇般的经历,便以“喜雨”为亭名:后迁东湖,苏轼欣然挥笔写就题记,抒发了这位刚走上仕途的年轻政治家体恤民生的博大情怀。



  东湖正中,有一座宛在亭。在诸亭之中,最具诗性美。当年苏轼创建此亭皆因《诗经·秦风·蒹葭》给他的灵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苏轼有感于怀,于湖心建亭一座。亭名“宛在” 两字,就是取诗中“伊人宛在”之意’以寄托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如此,人如亭,亭为诗,人、亭、诗于水中相映相照。贯通古今的诗情画意尽收其中,令人感慨无尽,思绪万千。

  君子亭在宛在亭以北,也由苏轼创建。苏轼疏浚东湖后于岸边植柳,水中植荷,亭旁种竹。柳、荷、竹均有君子之风,而苏轼也以君子自省、自勉。如亭柱上诗联:“两岸回环君子柳,一湖荡漾君子花”,道尽了其中要义,赏之令人余味无穷。

  位于喜雨亭西侧的苏公祠,创建于明代,恢宏典雅,门外联书:“道学寓风流当时帝许奇才一代文章高北宋,宦游同石隐此日人怀旧德百年笠履寄东湖”,给予了苏轼为官、为人、为文最恰当贴切的评鉴。

  除了亭台楼榭,东湖还有两棵珍贵的柳树名扬天下,广为世人称颂

君子亭西侧,有一株数人方可合抱的“左公柳”,为清光绪年间爱国将领左宗棠亲手所植。左宗棠当年西御沙俄远征凯旋,途经凤翔,有感于苏轼的品性和才情,于东湖岸边亲手栽种柳树数株,以示纪念。如今,唯此株尚存。


   湖东岸还有一株“徐公柳”,也是大名鼎鼎,—八四一年夏,民族英雄林则徐因“虎门销烟”遭贬,流放新疆伊犁。途经凤翔时,林则徐面对东湖碧水微澜,想起自己和苏轼的共同命运,感伤不已,便亲手植下这棵柳树,寄托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心境和情思。

苏轼“一生身行万里半天下”,来凤翔三年,行色匆匆。想凤翔上下五千年,有凤飞翔,瑞兆古今;看东湖,天上人间景,苏轼宛在,护佑千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