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贾平凹所说的“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

 我是皓春夏秋冬 2017-10-06

关于这一点,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在她的卧底纪实作品《我在底层的生活》中的描写,很有参考意义。

芭芭拉为了体验穷人的生活,抛弃原有的身份,选择了六个地方打工。她为了体验到最真实的底层生活,断绝了和亲朋的联系,怀揣1000美元开始了新生活。她很快就发现,想依靠打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在她进行体验的1998年,时薪一般是6—7美元,一月工作25天,一天工作8小时,月入1250美元。这笔钱,除去600美元以上的房租,养车和购买食品的费用,就不剩什么了。有时找不到房子,去旅馆过渡几晚,身上的唯一的1000美元积蓄很快就没了。

她在六个地方体验了六份职业,很快发现等待她的都是同一个结局,陷入贫穷和忙碌的局面,而无力改变。她原本以为穷人穷,是因为他们懒或者笨,后来发现并非如此,他们的工作如此忙碌,又必须精打细算地计算每一笔花销,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像她原来设想的那样,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申请低息贷款,制定合理的储蓄计划……她原先设想的所有改变穷困处境的方法,都被证明是行不通的,用《银魂》的台词说,穷人们“光是活下去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而且芭芭拉很快发现,随着工作越来越忙,积蓄越来越少,她的情绪开始失控,当她的同事搬椅子去够货架上面的商品时,她想的不是去帮忙,而是在内心恶毒地希望她摔下去。她自己都感到惊讶,原来那个乐观、积极、与人为善的芭芭拉去哪了,她惊讶地发现,穷忙的生活首先摧垮了她的心态。

为什么会这样,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埃尔德·沙菲尔,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的解释是,人的带宽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他稀缺的东西上——无论是钱还是时间,就会形成“管窥”之见,始终陷入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中,极大地影响自己的心态,从而忽略掉其他事物。一个人太缺钱,就难免一直陷入对钱的渴望中,温柔、慈悲、善良什么的,当然就都顾不上了。

穷人容易残忍,可不是吗,一个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哪还有心思慈悲,焉知一时慈悲,换来的不会是自己的灭亡。富人总是温柔的,因为这个世界对待富人,总是比对待穷人温柔得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