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越生物基因进化的meme

 译言 2020-11-10

【关键词】

meme,基因,模仿,复制,拉马克进化

【KK 的话】

生物的DNA无法将自己的代码向其他生物的DNA「广而告之」,以便它们获得信息并改变其代码。


下文选自喜马拉雅付费专栏

《KK对话未来》

你好,欢迎来到《KK 对话未来》!

在上节课中,我们讲了水稻杂交和转基因,这里面涉及的是生物基因的人工进化过程。之所以要用到人工进化,说明生物的自然进化过程已经有些跟不上节奏了。

今天我们来探讨的是文化当中与生物基因相似的要素,我们把它称为文化基因。英文中有一个专门的词,叫meme,中文我们把它翻译成「弥母」。

Meme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他在 1976年出版了一本书,叫《自私的基因》。你很可能知道这本书。它的中文版在 1981 年就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过,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关注,只能说那个时间点还太早了。直到几年前,中信出版社将这本书重新包装再版,才在国内成为了一本畅销书。

在《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里,道金斯构造了meme这个新词。meme这个词是来源于一个古希腊词汇,意思是「被模仿的事物」。你可能知道mimic这个英文词,意思是「模仿」。而弥母——或者说文化基因——的定义,就是指文化当中可以通过模仿来进行传播的思想、行为和方式。

在知道这个概念之前,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文化基因在我们人类社会当中是多么的普遍和重要。我们的整个知识体系,就是一个庞大而且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库。除去知识,我们文化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可以看作是文化基因的传播和变异过程,也就是文化基因的进化过程。可以说,没有文化基因,也就没有文化。因为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特征集合;而要形成一种文化,必然会涉及到思想和行为方式在人群中的传播。

一个概念,一首歌曲,一款时装,一句口号,一种生活方式……这些,都是文化基因,都是meme。

TED有个演讲者叫Susan Blackmore。她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相信只要你住过酒店,就都会碰到Susan举的这个例子。你有没有注意到,在你入住时,或者服务员打扫房间后,马桶旁的卫生纸前端都会叠成一个三角形?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用呢?

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它的作用,也许就是告诉你房间是打扫过的,或者,就是向你问好的一种方式,类似于我们在路上碰到一个认识的人但又匆匆而过时,彼此打招呼用的「Hi」。至于这种方式是从哪儿开始的,我们已经无从考察了,但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它几乎传遍了全球所有的酒店。

说到这儿,其实语言也是一种文化基因。但它兼具了双重身份:既是被模仿物,也是模仿和传播的工具。所以语言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否则就不适合作为一种工具,同时,它也在变异和进化,而且进化的速度要比人们想象的快得多。

《KK对话未来》

邓巴教授在《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这本书中对语言的变异和进化做过一些分析,他认为,推动语言产生变异的一个因素是社交认同。我认为,这个观点能够很好地解释今天网络语言的变化:各个亚文化圈几乎都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词汇库;如果你不小心闯进了一个你不了解的亚文化微信群,你很可能都听不太懂大家在说什么。

那么在动物当中有没有文化基因呢?

也是有的。《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中就讲述了一种会唱歌的鸟在所唱歌曲上的演化。实际上,只要存在学习行为,就会有文化进化,也就会有文化基因。我们已经知道,学习并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动物也会学习,只不过动物的文化基因库相比人类来说,要小得多。

讲到这儿,我想,你可能已经在头脑中构造出了一幅关于基因的全景图:生物基因是我们先天继承的,而文化基因则是我们后天习得的。我们人生在世,正是充当着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的传承者。

文化基因尽管不像生物基因那样可以进行实证研究,但它确确实实存在着,而且也表现出和生物基因的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基因最核心的要素是要有一套复制机制。生物基因的复制是通过染色体的双螺旋链解开成两条单链,每条单链再按照碱基配对规则各自生成完整的双链。而文化基因的复制,则是通过模仿行为,从一个大脑传播到另一个大脑。

从复制机制上可以看出,文化基因的复制要比生物基因的复制更有效率,因为它可以同时进行一对多的传播;此外,文化基因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更容易产生变异,因为模仿并不像碱基配对那样是一种严格的复制过程。

其次,文化基因也像生物基因一样,在同类的基因上存在竞争关系。传播力弱的文化基因有可能很快就会消失。道金斯在 1976 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中就指出,文化基因竞争的是时间,也就是我们的注意力。这个观念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常识了,但在 1976 年就能指出这一点来,道金斯还是非常有远见的。

美国有个叫Aaron Lynch的作者,曾经写过一本如何进行思想传播的书,英文名是Thought Contagion。在这本书中,他总结了文化基因传播的七种手法,我重新整理和归纳了一下。这七种方法是:

  • 第一,影响那些循规蹈矩的人;

  • 第二,影响那些狂热的人;

  • 第三,影响那些念旧或保守的人;

  • 第四,影响那些具有攻击性的人;

  • 第五,利用大众常识;

  • 第六,利用利己激励;

  • 第七,利用文化分离主义

其中,后三种并不是单独的手法,往往与前面四种混合使用。我相信,未来关于文化基因的传播会成为一个热门的探讨课题。

《KK对话未来》

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之间存在一些非常重要的关联。

一方面,生物基因是文化基因的生物基础。文化基因是从一个大脑传播到另一个大脑,而大脑是生物基因的产物;而且,文化基因所争夺的注意力,也与我们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密切关系。也许在将来,我们能够揭示出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之间更多、更量化的相关性。不过这也可能带来另一个我们不希望看到、但也无法避免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文化将更加依赖于我们所发明的机器。

另一方面,文化基因由于在传播过程中不需要受限于物质基础,它的进化将会超越生物基因的进化。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中写道:「我认为就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最近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基因。它就在我们眼前,不过它还在幼年时代,还在它的原汤里笨拙地漂流着。但它在推动进化的过程,速度之快是原来的基因所望尘莫及的。」KK在《失控》当中则更进一步指出,文化基因的进化更有可能遵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这部分内容,我们留在下节课再展开。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生物基因的复制是为了其主体的存在,但文化基因的复制,则有可能损害其主体,比如,在一定人群中流行的自杀文化。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的分离性。这会不会成为一个趋势?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