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届青年展评委精彩点评,你的投稿方向对了吗?

 乐天樂宇平 2017-10-06



第四届青年展入展作品巳全部公开发表,在这些作品中,有十五幅作品受到评委老师的精彩点评,可谓是一针见血,字字珠矶。从中可以略窥评委们的喜好,不乏代表着当今书法界的价值取向,为书友们在碑帖的取舍,笔法及创作思路提供了很好的方向。认真品读,必将寻觅出一条通向国展的捷径。



稿




名家点评:陈忠康



这届青年展总体水平很高。大家都在努力学古求新。古代书法的各种取法点可以说遍地开花。有几件作品给我印象很深。马世江书友的这件楷书大对联便是其中一件。之所以选楷书作品,而不选其他书体, 是因为我自己近年来越来越领悟到正体书对书法家个人才能培养的重要性,书坛有可能低估了楷书的价值和作用。所以我把这一票投给了楷书。选马世江这件作品,我觉得理由如下:这次入展的楷书作品以小楷和北碑墓志体的中楷为主。这些作品大多用笔老到,款式稳妥,机巧聪慧。但风格走向雷同,变形夸张成某种套路,一眼便看出 创作模式化的倾向。而马世江的字兼取了六朝和唐代楷书的一种气质,碑帖兼融,更有一种创变能力。大字难写,是大家普遍的共识,而大楷书尤其难写。这件作品在态势、气度、趣味上掌握了恰当的程度。合情合理,稳重、开张、庄严,便不呆板,巧妙的拙劲值得品味。另外,写大字,写对联,我以为要多参考明清、民国的成就,取法的远和近需要兼顾,舍近求远是不对的。这件作品我大约能看到宝熙书法的一些影子。宝熙固然非民国最一流的书家,但这些书家身上都具备一些很好的气息,值得风格创变期的书者参考学习。                 





名家点评:宋华平



此幅作品八尺竖幅,内文68个字,分五行书写两首古诗。师承明晰,笔法、字法、章法运用熟练,风格鲜明,既厚重、苍茫, 又灵动、爽健。是一件有个性、有继承、有气势的作品。作品以承继黄道周的风格为主调,参以章草。笔法入木三分,时而迅捷、时而缓驻,方圆对比、藏露结合,节奏激昂。行与行之间的间距、黑与白所占的比重恰到好处。用墨采取王铎的涨墨法,先浓后轻、先实后虚、干湿互映。远观有很强的冲击力,近赏又有丰富的技法玄机。虽是大幅作品,却像手札一样耐人寻味,表现出作者的创作激情。

不足之处,落款失之草率,下面空白略大。整体看略有差碎之感。





名家点评:季平



在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展入选隶书作品中,经过反复权衡比较,在评委存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我毅然选择了伍剑先生这件作品作为我品评的隶书佳作。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作者是一位年轻而资深的作者,在隶书创作上有不凡的佳绩,且预感作者有发展潜质与进步空间。二是作者以汉碑为基,熔摩崖、秦汉简牍帛书于一炉,书风古拙大气,耐人寻味。且作者对线条的把握,章法的布局与形式的追求有自己的理解。整幅作品在矛盾的处理中显得和谐统一。愚以为若能在笔墨的浓淡、枯湿和虚实上增加一些对比、个别字(如“处'等写法遵循通俗规范的原则,则作品更臻完美。





名家点评:张胜伟



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评审的最后环节是每位 评委选一件自己看好的作品。我理解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给大家推荐一些看点。因为不是评奖,每位评委选的时候会更主观一些。在评审大厅,王键这件作品挂在一个角落里。皱巴巴的,并不显眼。在所有入选作品里这件作品未必是最好的,但能给人一些启发。

这件作品白纸黑字,素面朝天,不俗、不媚、不铺张。是其高质量的书写打动了我,而非表面形式。能看出来,作品倪元璐的影子很重,但作者显然不是强迫目己写得像倪元璐,更像是找到性情中和古人的某种契合。作品整体呈现了一种朴实苍健、自然沉雄的气息。但也不乏自在悠游的韵味。和作者所在地域的流美书风拉开了距离,独标一格。读这样的作品,能使人隐隐想见作者其人之风神。创作理念的把握、技术细节的表现、文化信息的流露,都展现了一位四十七岁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不去追逐展览的风向,用自己的内心决定书写,这是一个书家走向成熟的必过之关,这也是当下大多数青年书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当然这件作品未必尽善,如首字“奈”的写法,如果不借用“奈”会更妥帖。




名家点评:戴文



庞顺东作品取法《祀三公四碑》,作者在汉篆的研修和学习上颇下 功夫。

用笔力求中段沉实,强调裹锋、虚实相间,并参以行隶书的笔势。结构有秦汉封泥韵,以汉篆为主,亦篆亦隶,中宫阔绰,内虚外涨。章法上,不拼接,一气呵成,素面朝天,直取《祀三公四碑》意。用墨亦不做浓淡枯湿的变化,力求自然端庄之气。

书写内容为汉赋。汉赋有结构恢弘、气势磅礴的音韵起伏跌宕等艺术特征,与汉篆、汉隶有契合之处,估计这也是作者选用汉赋的主要原因。

与古为徒,既古愈新,是书法学习的理念。古朴、宽博、雄浑之气是研习篆书的方向,作者下笔若能气厚笔拙则进一重境。




                

名家点评:洪厚甜




这次青年展的楷书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楷书的创作。可以看到一批作者在楷书的创作上,继承传统、借鉴古人、把握时代、追求自我、不断奋进,展示了可喜的学术状态。湖南欧亮是近年成长起来的优秀作者,这次节录的《李斯谏逐客书》是一件很好的作品。当代楷书总的取向是兼容唐楷北魏、取用笔上的精致和意态上的古雅、在从容自在的状态下,展示精神的恬淡平和。欧亮的楷书一言一句合于时代的脉搏。整体看自然雅致,尽管用红色宣纸也不显得躁动。用笔有精度,法取唐代小欧又兼有北魏墓志碑版笔意,故暗合何绍基中楷风神。在众多楷书作品中,很突出。





名家点评:刘颜涛



书法无论何种书体,总是以“沉着痛快”为至要。无非行草书似以痛快为形质,以沉着为神理,即痛快中尤须沉着,以校轻佻流滑之弊。而篆、隶、楷(尤其北碑魏楷)则更是以沉着为形质,于沉着中继而见痛快。是故篆书源流主脉的商周金文,则须以用笔雄健苍劲、线质坚实朴厚、结体端庄宽博来表现彰显中华民族“正大气象”的气势宏大、泱泱风烈的审美理想。臧文禄作为新一代的篆书优秀作者,能站稳脚跟,守住心神,努力在强调金石铸刻向毛笔书写转换的笔墨变化中,又不背离篆书本体的古法、不简单粗暴地以奋笔取代引笔,不以所谓的行草书甚至绘画语言取代篆书语言,这应该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而且其作品能在苍劲雄健中又见灵动,朴厚坚实中又多洒脱,宽博端庄中又增活泼,尤其是落款行书的稚拙奇逸与篆书正文的肃穆沉郁,虽在审美风格上相差较大似稍显不够协调,却交相辉映十分有趣。总体说来应该是这次展览中较为优秀的作品之一。





名家点评:韩少辉



曹述林隶书对联以隶书经典中方整一路最有心得,尤以《张迁碑》《好大王》信息量最大。方整劲挺,端庄朴茂。结构严谨稚拙,却又不失天真烂漫,率意简洁。从中可窥其对汉简、帛书等汉隶成熟前墨本书迹的挖掘和继承,故而其作品在留与流、疾与涩等节奏关系的处理上游刃有余,恰到分寸。同时也可看出作者很有创作经验,纸的尺幅和字的大小比例使作品的张力的视觉冲击力增强,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生动自然,神采飞扬。曹述林是此届青年展隶书中的出类拔萃者。




名家点评陈大中



当代刻古玺形式的作者非常多,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创作倾向。在刀法表现上以是大刀阔斧,酣畅淋漓居多,追求力量的展现,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气。彭作飚的这一组印则表现出与当今大流相反的追求:求“古”。力图以刀为笔,致力刀笔浑融,营造一种古穆之美,古雅之韵。他取法古玺,而古玺苍茫斑驳的“古”气是他审美、技巧上追求的方向。古玺的“古”气,朱文体现在斑驳的印面,印章刻制完成后必须加以残破手法更能助长表现力。在这一点上,彭作飚是个行家里手,在今天的印坛上也是个与众不同的个例。



名家点评:魏哲




一个30岁的青年有这么好的笔性实属难得。整件作品挥洒自如、酣畅淋漓,一气呵成,颇得明清意蕴。草书创作尤其是大幅作品颇难驾驶、不仅要求用笔、结体严谨到位、对线条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从某种角度上说,线条质感决定一件草书作品的高低。从这件作品上看作者需注意字的草法严谨性,如:第三行的“持”字左边“扌”不要与“犭”草法混淆,篱边的“篱”字左下角少拐个弯,类似的“桥”字,“梅”字的“木”字偏旁应与“扌”有区别。“峨眉老”的“峨”字错写成“娥”虽已点去,但应补上,是个疏漏。瑕不掩玉。祝其今后在狂草的创作上取得更大成绩。




名家点评:徐利明



总的评价:功底积累有一定厚度;用笔扎实,基本无懈笔;结字纵横聚散变化有度;墨之干湿浓淡随笔势而生,颇为自然;其气象于从容自信中时生俏皮之意而不失怪戾。作为青年作者已有如此表现,尚具到时候深远发展潜力,如努力不辍,将来必有大成!

难得之处:古今草书经典之作,其用笔有一共同点——网店实笔处绝不失之虚浮,虚笔处则可虚可实(这是我的重要发现,前人书论未见提及)。白旭丰此作除个别实笔处失之虚浮(尚 不显眼)外。可谓做到了这一点。不知是有此自觉,抑或无意合辙?当今草书作者绝大多数不识此妙理而在实笔处失之甚多!

章法缺点:此作落款末之“丰”字与第四行中“芬”字、第三行中“君”字,适横向形成自左上向右下的斜坡线,这是布局中应注意避忌的(尽管有两印打破此线,但视觉效果并不理想)。建议遇此类情况时可将落款字数向下稍有增加,以打破此窘局。



名家点评:张维忠



一幅好的楷书作品,除了富含传统基因的同时,还应该具有独立的书法语境,或静穆端庄。或朴茂厚重。或生动空灵,或精致典雅等。我觉得此作应属于精致典雅一路。此幅小楷作品,细窥其形,难离北魏之墓志;细品其味,散发着淡淡的清爽劲挺金石之气。虽然该作在创作表现的老到和精致程度上还有空间,但示人的却有一种较为宏大,较为长远的格局 ,其可贵之处:

一是以小楷彰显魏碑墓志之韵。在临创过程中变大为小来写,特别是把墓志缩小数倍来写,这是一种有难度的挑战,就像跳水运动员选择难度系数高的动作,风险和机遇并存。这位作者敢如此大胆探索 ,而且写得从容、到位,可见其内心是自信的。作品的艺术表现性也比较充分。

二是以朴实无华的形式感 展现自我。章法 上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意味,字体、墨色、落款都很自然朴实,正应了中国书协一直强调的书法要正本清源、要回归作品本体的主张。视觉上以小示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作品小,不超过三个平方尺,作品虽小但显得饱满完整;另一个是字小却小中见大,正像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所书,字小而气象大,如把字放大,其而局仍然完美动人人,此作也几近做到了这点。

三是在传承中有拓展。大胆糅入晋唐和今人的书法元素, 如, 融入了晋唐时期书法严谨的法度,同时又借鉴了当代活泼和灵动的书写之趣,给作品注入了时代的审美情趣,从而接近了与观者的距离感,容易产生共鸣。

此外,作者还可在系统研究和临摹魏碑墓志上多花时间,同时注重用笔的锤炼,书法创作能力一定会有更大的提升。



名家点评:吕金光



草书自明清以降,由传统的手卷形式转化为立轴形式,从文人书斋中走入现代展厅成为一种视觉符号,这要求在笔法和章法上有所突破。当今草书不再仅仅满足于草书的符号化,而且还要在符号化的同时,突破传统草书的基本造型,并且将枯湿浓淡、提按转折等一系列艺术问题加以现代审美的改造。

作品中不难发现作者对晚明书家的取资借鉴,以及对当下创作时风的吸收运用,草书的纵势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作者对草书符号的烂熟于胸,使得其在书写时可以脱离形态的束缚,一笔连绵数字而笔势不断,行笔流畅而能注重章法上的变化,对经典法帖既有足够的传承,也有一定的创新,营造出视觉的碰撞与震撼,可以说是奇妙焕烂。

不过由于作者更多精力投入在注重情感的宣泄和用笔的节奏方面,多少忽略了线质的丰富性表现,作品因而显得些许平整。草书之法虽源应时,用于卒迫,但崔瑷曾云需“俯仰有仪”,若能如孙过庭所言“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在创作之时于线条处再着力一二,相信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名家点评:张旭光



这幅大字草书线条圆劲,从容流宕;结体稳中求变,富有生机,收放自如;轻重、虚实、速度亦有节奏;通篇优雅而鲜活。难得之处更在于师黄山谷而少见痕迹,鹤立于众多学黄作品。或见乎其才情,或得益“二王”之功深也!最后二字墨弱,且有抹笔之嫌;若不拼接则气象更加贯通浑然;落款亦有提升之空间。      





名家点评:朱培尔




当代篆刻最近十几年处于一种创作与理念提升的停滞状态。许多年轻的印人醉心于所谓古玺印的创作,但普遍缺少与古玺心灵沟通的能力,不能还原那个时代工匠制印时的感受,也无法理解古玺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改变所得具有的神秘。苍茫与高古。还有许多人简单地学王福庵、陈巨来的元朱文、缺少对明清流派篆刻的深入思考,甚至漠视与轻视。这是篆刻发展停滞的关键所在。

尹义桐的这件作品,虽然不是这届青年展篆刻作品中最打眼的,但却有一种典型的意义与启发的价值。我们从他的印屏中,可以看出 他对明清每户流派的独特切入 与演绎。他对明清流派印中风格比较中性的印,观察角度独特,取舍独特,所以创作有了书卷趣味。有了情感的融入,也有了一种因个性而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