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主义音乐(一)

 阿里山图书馆 2017-10-06

格里格《阿尼特拉舞曲》
19世纪下半叶,在浪漫主义音乐深入发展的同时,俄罗斯、捷克、挪威等地纷纷出现了本国的民族主义音乐。它的诞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和这些国家的历史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国家长期遭受异国的统治,文化上长期遭受异国的垄断,但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进步思潮的广泛传播和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这些国家中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逐步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或民族文化复兴的运动。这些条件构成了民族主义音乐诞生和发展的土壤。

民族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将浪漫主义对音乐民族性的强调作为自己的首要特征。他们利用民歌、运用有民歌特点的节奏、以民族的文学或爱国主义的主题作为音乐创作的基础。同时,他们也把浪漫主义的音乐手法与这些民族音乐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作品。

挪威
挪威地处北欧群山峭壁之下,9—14世纪曾是独立国家。但是自14世纪直到20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完全丧失了民族的独立。1397—1814年忍受丹麦“四百年之夜”的奴役,1814—1904年又落入瑞典统治。异国的长期统治极大阻碍了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19世纪开始,随着整个欧洲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挪威的民族民主运动日益高涨。在此背景下,知识界人士提出了“复兴民族文化”的口号,人们开始关注民族民间文艺的收集整理工作,捍卫本国文化。挪威的文学艺术由此获得蓬勃发展,出现了像易卜生、比昂松等作家和剧作家。而在音乐方面的代表则是格里格。

    
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出生于挪威海港城市卑尔根,从小和母亲学习钢琴,后来进入德国的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回国后,他与朋友诺尔德拉克的接触唤起了他对挪威民间音乐的兴趣。从此,他决心把丰富多彩的挪威民间音乐作为自己创作的基础。然而他献身于民族音乐的想法和做法却遭到了保守音乐家和批评家的反对,致使他的作品起初很难得到承认。第一个对他作品大加鼓励的人是作曲家李斯特。1875年,他为挪威作家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配乐获得了世界的声誉,其中的《在山神的宫中》、《索尔维格之歌》等更是被大家所熟知。1885年,他在故乡附近的特罗尔豪根建造了别墅,在那里继续创作并度过余生。

虽然格里格的音乐受到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很大影响,但是他的旋律却带有很鲜明的挪威民间音乐的风格,他的和声也由于挪威民间音乐因素与浪漫派和声语言的结合而变得非常具有独创性。他经常运用一些有民族特点的手法,如持续五度的低音、自然调式风格的旋律、在3/4拍和6/8拍之间交替,并把这些与传统的浪漫主义作曲技巧结合起来。他的这种民族主义的倾向最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歌曲和钢琴小品的创作上。

《在山神的宫中》
《索尔维格之歌》
格里格的100多首歌曲大多是用挪威语的诗歌谱写的,他的妻子妮娜是他大部分歌曲的首唱者。其中很多歌曲吸取了挪威民歌的淳朴的分节歌形式,感情表现的范围也十分宽广,如《受伤的心》、《挪威的山》和《我爱你》等都是其中的优秀范例。

格里格的10卷66首钢琴抒情小品集更突出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小品大师的风范,这些小品表现了挪威的特有风情,包括自然的瑰丽和质朴的民俗生活。在和声语言上极具特色,例如他经常使用利第亚调式等自然音调式,给和声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色彩性。他还把浪漫派的半音化和声与挪威民间音乐的旋律相结合,声部的半音进行往往很自由,削弱了和声功能的紧张性,使每个和弦独立的色彩意义得到突出。
格里格《挪威舞曲》

格里格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和自己的祖国联系在一起。他说:“无论祖国的前途如何,要是把我和挪威分开,那就等于割掉我的手臂和双腿。”不过格里格的音乐缺乏内在的戏剧冲突,这也和他相对平稳的生活与思想有关系。他说过:“艺术家,如巴赫和贝多芬都在高处建立了殿堂,而我则想象易卜生的最后一出戏剧中所表现的那样,为人们寻找几所住房。在这里他们会感到自己舒适和幸福。”正是他的这种人生观和艺术观,使他在37岁这个精力旺盛的时期选择了和妻子退隐乡间,过上了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

捷克
捷克曾被奥地利统治了近300年,作为奥地利的一个省,实施全盘日耳曼化,捷克的民族文化遭到埋没。19世纪后半叶,捷克民族复兴运动兴起,艺术家们对捷克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捷克民族主义音乐。另一方面来看,由于捷克与奥地利之间长久的政治联系,它们之间的文化联系也是显而易见,比如著名的“曼海姆乐派”便是由大批捷克演奏家和作曲家组成的。后来,捷克民族主义音乐的作曲家与德奥浪漫主义音乐也保持了比较密切的联系。

捷克民族主义音乐的奠基人是斯美塔纳(Bedrich Smetana,1824—1884)。他出生于波西米亚东部的一个宫廷酿酒师的家庭,自幼随父亲学习音乐,14岁来到布拉格,发奋学习作曲。1846年,他有幸会见了舒曼和柏辽兹,并在李斯特的帮助下出版了一些早期作品。1848年,布拉格爆发起义,斯美塔纳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参加了这次战斗,但革命不幸失败,形势急转直下,斯美塔纳带着失望离开了捷克旅居瑞典,并在那里在李斯特的启发下创作了最初的几部交响诗。

       

1861年,捷克政治环境有所宽松,斯美塔纳返回祖国,准备施展他在艺术的宏伟抱负,建立了捷克的国家歌剧院,先后创作了《勃兰登堡人在捷克》、《被出卖的新嫁娘》等八部捷克民族歌剧。后来,斯美塔纳又用了7年时间完成了套曲《我的祖国》,其中的第二首交响诗《伏尔塔瓦河》成为他最著名的作品。

晚年的斯美塔纳双耳失聪,但在病痛的折磨下完成了《来自我的生活》等最后几部作品。

交响诗《伏尔塔瓦河》是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乐曲。伏尔塔瓦河贯穿捷克南北,是捷克民族的摇篮。斯美塔纳以民歌般质朴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细腻的配器,生动描绘了河流沿岸的景色与人民生活,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意。

乐曲一开始,长笛和单簧管轻声奏出的流动音型,象征着伏尔塔瓦河的两个源头。接着,由双簧管和第一小提琴柔和地奏出交响诗的基本主题,表现出两条溪流汇合而成的伏尔塔瓦河形象。这个主题具有捷克民族风味,纯洁朴素,真切感人,它在乐曲中出现三次,与其他主题交替对比,使全曲形成回旋结构。突然,四支圆号发出明亮的声音,展现出林中狩猎的场面。在狩猎喧哗渐渐消失后,音乐转为二拍子的捷克民间波尔卡舞曲,描写了乡村举行婚礼的欢乐场景。随后,音乐进入幻想意境。在木管和竖琴轻盈的伴奏下,弦乐在高音区以纤细透明的音响奏出悠扬的旋律,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接着,伏尔塔瓦河主题重新出现,渐渐把乐曲引向高潮,音乐开始变得紧张起来。铜管不协和和弦的闯入,低声部全音阶的向上进行,加上弦乐的快速级进和木管的六度跳进的呼唤,逼真地表现了急流冲击峡谷峭壁的景象。险滩过后,河道开阔,伏尔塔瓦河主题再次出现,同时力度增强。速度加快。结构紧缩、配器充实,接着在管乐声部还出现了古堡维舍赫拉德的主题,象征着河流经过屹立着古堡的首都布拉格。

交响诗的结尾高奏这两个主题,体现了斯美塔纳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民族精神的赞颂。弦乐通过在E大调上由强到弱的分解和弦的起伏,描绘这荡漾的河水逐渐流向远方。最后,由两个强有力的和弦结束全曲。

继斯美塔纳之后,捷克又涌现了一位民族乐派的杰出人物,他就是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1841—1904)。
 
德沃夏克出生在布拉格郊区的一个屠夫家庭,他的童年在民歌和教堂乐声中度过,并学会了演奏小提琴。中提琴和管风琴。因为家境贫寒,12岁时他离家当了两年屠宰学徒,后来音乐天赋被一位音乐教师发现,被送到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毕业后他转入斯美塔纳组建的临时剧院中担任中提琴手,在此职位上工作了11年。在此期间,他不仅大量熟悉了西欧古典和浪漫乐派的音乐,还直接在斯美塔纳的指导下亲身经历了民族专业音乐的初创过程,为他后来的艺术之路奠定下良好基础。

1873年,德沃夏克辞去歌剧院乐队职务,全身心投入创作,并日益关注音乐的民族风格。80年代,他的创作更加成熟,国内外声望大增,经常到国外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平日里他居住在幽静的农村专注于创作,空闲时常与农民、矿工交往,相处融洽。此时他的代表作有第六到第八交响曲、《胡斯序曲》和第二套《斯拉夫舞曲》。90年代,他的创作达到高峰,特别是应邀赴美国担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之作,如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歌剧《水仙女》等。

  
     德沃夏克与妻子在伦敦

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共有16首,分两册。原作为钢琴四手联弹,后改编成管弦乐曲。这些舞曲以鲜明的民族旋律和节奏,集中反映了斯拉夫各国的民族生活和性格。音乐充满诗情画意,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是雅俗共赏的精品。

斯拉夫舞曲第一首
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则是表现了德沃夏克身处美洲“新世界”的种种感受和对故乡的思念。这里既有对美国繁忙紧张的资本主义大都市生活的直接印象,也有描写美洲印第安人生活的感受。作品中虽然吸取了美国有色人种的民间音乐中的素材,但整部交响曲仍然以捷克民族特色而著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