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头侃历史:明初四大案之“胡惟庸案”真的是冤案吗?

 十方第一佛 2017-10-07

1368年朱元璋称帝,年号洪武,大明王朝建立,距洪武二十六年才26年光景明王朝出现了四件大案,史称“明初四大案”或“洪武是答案”。四大案分别是:洪武九年空印案;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洪武十八年郭恒案;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今天小编想聊一聊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聊案件之前我们先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三个相关人物。

大头侃历史:明初四大案之“胡惟庸案”真的是冤案吗?

明初存在两大朋党集团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两大集团不断的明争暗斗,形成水火不容之势。他们斗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国家或者天下苍生,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个人利益或者说是集团利益,这是典型的朋党之争。接下来我们了解下这三个人:胡惟庸、杨宪、李善长。

大头侃历史:明初四大案之“胡惟庸案”真的是冤案吗?

胡惟庸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元勋,案发时官拜中书左丞(左丞相),属淮西集团。

杨宪太原阳曲人,明朝初年大臣,前任中书左丞,相属浙东集团。

李善长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功劳相当于汉代萧何,属淮西集团。

大头侃历史:明初四大案之“胡惟庸案”真的是冤案吗?

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杨宪官拜中书左丞,成了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杨宪刚有了实权就忘乎所以,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淮西集团李善长,在中书省,杨宪整日与李善长、胡惟庸明争暗斗,最终没有在两个朋党集团的斗争中获胜。在成为中书左丞的当月,被朱元璋所杀。杨宪死后的洪武六年(1373年),李善长推荐同乡胡惟庸担任中书右丞一职,洪武十年(1377年),胡惟庸官拜中书左丞。胡惟庸担任中书左丞一职后,并没有把心思用在治国安邦上,而是一心培植自己的势力,排除异己(包括浙东集团的刘伯温的死,历史上有传闻就是胡惟庸毒死的,但是只是传闻没有证据),使淮西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

大头侃历史:明初四大案之“胡惟庸案”真的是冤案吗?

洪武十二年(1379年),占城(今越南)来朝贡,胡惟庸和右丞相汪广洋隐瞒不报,由此可见朱元璋受大臣们的蒙蔽有多严重,藩属国来朝贡他堂堂大明皇帝竟然不知道。后来太监高密朱元璋才知道,可想而知绝对勃然大怒,处死汪广洋,并开始调查胡惟庸。第二年,御史中丞涂节自首,告发胡惟庸谋反,接下来御史中丞商暠也告发,胡惟庸入狱被杀,罪名“枉法诬贤”“擅权枉法”“蠹害政治”(注意:这里可没有谋反罪),后来,根据林贤(被流放日本,后来被胡惟庸秘密召回,后被朱元璋投入大牢)案又加上了“通倭”、“通虏”和“谋反”等罪名(可能朱元璋看到胡惟庸死后朋党之争并没收敛,所以将案件扩大化),李善长由于是开国皇亲,免于追究。

大头侃历史:明初四大案之“胡惟庸案”真的是冤案吗?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颁《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理由是勾结胡惟庸,处死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等人,并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至此胡惟庸案结束。

大头侃历史:明初四大案之“胡惟庸案”真的是冤案吗?

从此次事件演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情况,首先胡惟庸、李善长等人并不是“为国为民死而后已”的好官,他们很少有自己的政治抱负,更多的是自己或者自己集团的私利。小编认为杀之不为过,有人或许会说他们都是开国元勋呀,杀之不义。那么小编问一句:汪精卫也是革命的元勋,为曾革命自愿只身刺杀摄政王载沣,给当时人们留下一句令人热血沸腾的诗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可他后来呢,投递叛国当了汉奸,你说他不该死吗?

大头侃历史:明初四大案之“胡惟庸案”真的是冤案吗?

再者站在朱元璋的角度分析一下。朱元璋靠李善长,胡惟庸等人打下江山,建立了大明王朝,都知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这个道理朱元璋不是不知道,所以他颁律法,兴教育风风火火的建设他的大明王朝,可以那些跟他一起打江山的元勋们呢,他们在玩党争,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对国家的兴衰他们真不太在乎。朱元璋设监察院,设锦衣卫主要原因很可能就是大臣们和他不是一条心。贯穿整个大明王朝朋党之争就像一个毒瘤,最终拖垮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后面的太监专政也是源于朋党之争,皇帝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只有信太监了。其实就像现在创业公司,公司上市了,可是一块创业的经理们不是考虑怎么把公司做好,而是整天考虑自己怎么多拿奖金和福利而相互争吵,如果你是老板你怎么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