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如雨后霁霞红, 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 西方宝石致难同。 ——乾隆·赏钧红
钧窑在河南禹县,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钧窑出品的钧瓷胎质坚固敦实,造型端庄典雅,釉色艳丽绝伦,气韵含蓄凝重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唐宋以后的帝王都把钧瓷列为御用珍品每年只准生产三十六件诰封为神钧宝瓷,直到清朝才传入民间。 钧瓷胎质细腻敦实釉厚浑活。钧窑的釉色基调是青色,偶然有在青色中出现或深或浅的红色或紫色来,而这种紫色,有时像云后迸射出万道霞光有时像万里晴空飘浮的彩云。古人有诗赞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成岚。 钧瓷色泽红若胭脂朱砂者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这些绚烂奇妙的色彩在烧制中自然形成,即使同施一种釉,一经烧成即五光十色,变幻无穷。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并辄有新意。 钧瓷乃皇室的传世宝,唐玄宗立令钧不随葬,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甚为稀少。世界著名的各大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亦寥寥无几。钧瓷乃皇室的传世宝,唐玄宗立令钧不随葬,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甚为稀少。世界著名的各大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亦寥寥无几。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北宋 钧窑天蓝釉六方花盆 北宋 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北宋 钧窑瓷器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 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北宋 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换无穷的神奇。红中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青者若蓝天,白者胜美玉,五彩渗化,相映生辉,在不同光线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 钧瓷窑变时的色彩 徽宗钦点 王室至宝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北宋 不同于其它瓷器的民官两用,钧瓷一直是作为君王专用之瓷,定量进贡给皇宫。 由于宋徽宗的喜爱钧瓷虽始于东汉,却在宋代才达到技艺的最高水平。宋徽宗专门设立了应奉局,在钧瓷之都禹州城内设置官窑,差人在全国各地选出了宋代最优秀的能工巧匠为皇室服务,可见宋徽宗在艺术上追求极致的态度。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 北宋 自宋徽宗以后钧瓷奠定了自身在陶瓷史上无可撼动的地位。宋、元、明、清历代帝王,无一例外的选择将钧瓷作为君王专用之器物。 七十二道工序,宁缺毋滥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宋 钧瓷生产自古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主要是讲其生产工艺复杂。而且还会有烧不成的现象,因此也有钧瓷“十窑九不成”的说法,难怪钧窑有“只能皇家所有,不许民间收藏”之说了。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北宋 一、加工工序(8道) 选矿→原料处理→配料→装磨→运行→放磨→过筛入池→陈腐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 北宋 二、造型工序(2道) 设计→造型(镟模子儿、雕塑) 钧窑玫瑰紫釉仰钟式花盆 元末明初 三、制模工序(9道) 打漆→分线→闸子儿→打油→和石膏浆→注石膏浆→修模→揭扇→制套 钧窑月白釉釉渣斗式花盆 北宋 四、成形工序(29道) (一)注浆成形(12道) (二)拉坯成形(8道) (三)印坯成形(9道)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宋 五、素烧工序(7道) 验坯→支棚板→装窑→入窑→烧窑→冷却→开窑 六、上釉工序(8道) 检素胎→上水→量浓度→捞釉→上釉→干燥→刷釉→清足 七、釉烧工序(8道) 支棚板→清棚板→洒砂→装窑→入窑→烧窑→冷却→开窑 八、检验工序(1道) 开片
钧瓷以开片为奇,钧瓷开片奥妙纹路,优雅劾俗闲观窑变色,静听钧瓷开片声。钧瓷开片的特别之处在于,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在釉裂开片中出现人力不可为之奇迹,如珍珠点,鱼子纹,蟹爪痕,菟丝缕,蛛丝张网蚯蚓走泥即成瑰良珍品。开片之音,是出窑后的钧瓷生命永不中断的见证。 钧窑的保养 一、钧瓷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最理想的储存方法是把钧瓷放在用海绵或泡沫衬垫的囊盒里,最好不要把两件钧瓷放在一起;如果非得放在一起,中间一定要用泡沫隔开。如果要陈列的话,瓷器底部可粘贴硬度高的泡沫垫,最好是放在固定的坚实的木架子上。 二、鉴赏钧瓷时双手应该保持洁净和干燥最好把戒指等硬物取下,注意不要碰撞,不要互相传递。同时,钧瓷的分量很重,器型大的瓶、尊移动时应一手托住底部,一手拿住脖子,以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脱开。有双耳的瓶、尊装饰等,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损坏。 三、在取放人物塑像类钧瓷时须注意当心塑像的须发和手指部分,这些部分最纤细突出,极易损坏。 四、手拿钧瓷的大盘、大碗时,一定要双手捧握,忌用单手拿盘碗的一边以防断裂。 五、在洗刷污渍积垢时,应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渍可以用碱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净水冲净。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温以防冷热水的交替使瓷器发生爆裂。 3.钧瓷的开片处,污渍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体刷洗。珍贵瓷器收藏时应配有相应尺寸,带胆的木箱或木盒,以便保存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