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昵称46693717 2017-10-07



出处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注

(意译)想当初,在洛阳午桥上宴饮,与会的多数是英雄豪杰。明月照耀着沟渠,月光就好像在随着流水逝去,悄然无声。我们在疏朗的杏花影里吹笛,一直吹到天亮。

二十年转瞬即逝,恍如一场大梦,经历了亡国的变乱,我居然还活着,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令人心惊。雨后新晴,我登上阁楼,心中竟有一丝悠闲。想来,古往今来多少大事,最后都被编成了渔歌,时时在三更响起。

1. 午桥:在洛阳南面。

2. 豪英:出色的人物。

3.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消逝。

4. 疏影:疏朗的影子。

5. 堪惊:心战胆跳。

6.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



古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忆旧游之作。上片回忆青年时期与“豪英”痛饮的场景,下片转为抒怀,传达出国家沦丧之痛。词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通过上片的宴饮之乐,反衬出今日漂泊之悲,感慨十分深沉。


上片由“忆昔”二字领起,进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作者青年时期广结天下英豪,与之在午桥上集会宴饮,把盏临风,何等意气风发!“长沟流月去无声”句,以时光流逝之速,来衬托宴饮之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则具体展现集会之乐。“长沟流月去无声”与“吹笛到天明”,是一静一动的对比,以静衬动,更显热闹欢畅。“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写景十分优美,画面高雅清丽,将作者当时的那种潇洒诗意而闲雅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下片陡然一转,回到现实。“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句,情感一下子降得很低,言“二十余年如一梦”,瞬间为全词增加了沧桑之感。“二十余年”之于人类的整个历史,显得极其短暂、微不足道,而之于人的一生,则又十分漫长,不可忽视。然而,此段“二十余年”间,历史发生了沧桑巨变,它见证了一个国家的覆亡,见证了万千百姓所经历的痛苦,也见证了作者陈与义从“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到“此身虽在堪惊”的转变。“堪惊”,一个“惊”字,将国破家亡之痛、辗转流离之苦写足。“闲登小阁看新晴”句点题,并带出作者此时的心境——“闲”。这种“闲”不是往日宴饮时的闲雅,而是一种寂寞悲凉。“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把古今悲慨、国恨家愁,融入“渔唱”之中,转悲伤为旷达,寄寓了多少感慨,骨韵苍凉,下字警绝。


精彩回顾: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一字诗,意境好美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