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模拟考题训练营 | 不怕没思路,带你快速搞定真题

 Rqhahaha 2017-10-07


小伙伴们都开始看真题了没有?看到真题会不会因为太激(迷)动(茫)而不知从何下手?不要着急,不要着急,学姐这就带着你冲出题目的迷雾阵。记住,我们不是赢在了起点,而是直接带你去终点!(傲娇脸)

真题:简要评价尼尔~波兹曼的媒介观(2014中国传媒大学)

答题思路

这题考察专业研究能力,同时也提醒了考生,开拓自己专业知识的眼界很重要,行业热点、学界热门的研究课题、还有学界一些经典书籍我们都要有所了解。比如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等。

作业展示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他是一位技术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媒介悲观主义者,他的媒介观主要在他的著作《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还有《技术垄断》这三本书中表明出来。 
首先是在《娱乐至死》中,其核心观点是:

①媒介即隐喻。媒介决定了物质信息与精神信息的内容、形式,到达受众的速度。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是因为信息是生活中明确所有的事实,而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它不仅是媒介本身所具有的信息,更多的是人们在认知中约定俗成的暗示性的隐喻,媒介暗示着很多不确定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具有主观性,是人在媒介的影响下主观界定的意义。 
②毁掉我们的是我们的热爱之物。该书中波兹曼说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波兹曼认为,人们最终可能会成为赫胥黎式的观点,即《美丽新世界》中所强调的人们迷失在享乐之中,失去了自由。 
其次《童年的消逝》一书中,他的核心观点是,所谓童年的消逝并不是指特定的生命群体都不复存在,而是指“童年”它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特征已经含糊不清,在电子媒介时代,电视的到来填平了由印刷时代在儿童和成年之间建立起了一道文化鸿沟,儿童不再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学习就可以成人分享来自电视的信息,两者之间的文化分界被拆解,于是“童年”便消逝了。波兹曼认为电视的发明搅乱了使童年产生并得到培育的信息环境,电子媒介,迅速的平等地揭示了成人世界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使儿童接触到以前儿童在童年里接触不到的,慢慢变得早熟、世故、成人化,不再纯真。 
最后在《技术垄断》一书中,他的观点是:追求技术的发展,可能会造成,信息泛滥、人们处于众多的信息垃圾中找不到有用的、重要的信息、无法为日常生活提供,信息的泛滥也会使得以往的信息机制失去控制,失去效用,如学校、家庭、宗教,法庭等这些,从根本上他动摇了人们传统的世界观,对于人类的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从尼尔波兹曼这三本媒介批评的书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媒介发展怀着悲观的态度,认为电视、电子媒介的发展使得人们接收到更多娱乐化,低俗化,色情,暴力等方面的内容,人们处于这些浅层的信息的满足中,不再主动的学习,失去批判精神。 
笔者认为电视、电子媒介发展,他对于我们接受信息,主动的寻求知识,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条件。人们如果善用这些技术的,对于获取知识和提升自己是有利的因素,但是波兹曼的担忧也不无道理,现今处于新媒体环境中,有基于算法的信息推荐,大量娱乐节目的播出等。使得人们处在娱乐、低俗的拟态环境中,失去了深入的思考学习的追求。波斯曼的观点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从教育、政府的角度,提高人们的一个对知识的一个渴求程度,对娱乐内容加以管控,避免出现赫胥黎所预示的现象。

学姐有话说

能够根据尼尔波兹曼的三部曲作答,结构完整,值得表扬。分点可以更清晰一些。问题中强调评价,在简述尼尔波兹曼的观点的同时,再加一些自己的观点、评价。

参考答案

尼尔·波兹曼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媒介理论思想集中体现在《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和《技术垄断》三本书中。具体说来,他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媒介即隐喻;媒介变迁理论;对电视文化的批评。

1)媒介即隐喻 “媒介即隐喻”所要传达的就是两层意思:

①媒介的内容建构了世界。波兹曼认为一切可被称为“新闻”的素材,“如果没有用来宣传它们的技术,人们就无法了解,无法把这一切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媒介运用隐喻这一手段,来表现周边环境。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替代我们自身对世界进行着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和着色,人们把自己包裹在语言形式、艺术形象、神话象征或宗教仪式之中,不借助于人工媒介就无法看见或了解任何东西。这一点类似于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即媒介造就了能够被人意识和感知的“虚拟环境”。

②不同媒介形式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思维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类文化内容的变化,表达思想的方式将影响所要表达思想的内容。麦克卢汉的缺憾就在于对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把握上过于简单或直接,忽略了中间环节即“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形式对内容反作用的间接性。“媒介即隐喻”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到不同媒介环境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为了理解这些隐喻的功能,我们应该考虑到信息的象征方式、来源、数量、传播速度以及信息所处的语境。”“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涵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那么理解这些隐喻就会容易多了。”

(2)媒介变迁理论

①波兹曼的媒介变迁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媒介即隐喻”的基础上,认为媒体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其中媒体的形式极为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

②在此理论支撑下,波兹曼通过大量的历史学和人口学的资料分析“童年”的诞生和消逝这一过程来阐述他的媒介变迁理论。

a.中世纪的欧洲是没有“童年”概念的,当时社会传播模式以口语为主导,造成了以“口语文化”为主的社会文化。因此没有识字文化和教育观念,儿童与成人之间没有交往的困难,彼此分享着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因此“童年”并不存在。

b.在印刷技术普及之后,成人的世界首先发生了改变。文字阅读开始成为主导性的传媒,中世纪的口语环境开始衰退,印刷术统治了大众媒介。儿童不得不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学习和训练,在“长大成人”之后才能够获得属于成人的知识与“秘密”。成人和儿童出现了分化,他们之间有了巨大的差异。事实上,儿童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不识字的成人,成人文盲常被认为在知识上相当幼稚。

③如果说印刷时代在童年与成年之间建立了一道文化鸿沟,电视时代的来临则重新填平了这条鸿沟。电视是一种敞开大门的技术,不存在物质、经济、认知和想象力上的种种约束,儿童不再需要长期的识字训练就能够与成人一起分享来自电视的信息,这样它就排除了世俗知识的排他性,也就排除了儿童和成人间的一个根本的不同。

a.儿童被电视这个媒介所改变的社会文化逐出了“童年乐园”。在电视时代,儿童日益能够接近“成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性、犯罪、毒品、色情、暴力等,童年原应具有的纯真失落了,童年的魅力也削减了。

b.电子媒介迅速、平等地揭示成人世界的全部内容,从而产生了几个影响深远的后果:首先,羞耻的概念被冲淡了,也不再神秘了。其次,“由于羞耻感的逐渐衰退,行为举止的意义自然也相应地降低”。最后,“代沟消失”。母亲看上去跟女儿一样年轻,女儿看上去跟母亲一样成熟,这不只是一种视觉的错位,而是文化的异化。

c.波兹曼在明确指出童年消逝的同时,还认为电子信息环境正在使成年消逝。印刷术在创造“童年”概念的同时也创造了所谓“新成人”(文字人)的概念,而文字时代被“叙事时代”(娱乐时代或图像时代)取代,图画不会提出一个意见,它不隐含自身的对立面和对自身的否定,它无需遵守任何证据规则或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图画和其他图像可被看作是“认识上的一个倒退”,倒退到一个与蒙昧的中世纪没有多少差别的时代。因为在观看图像的能力上,儿童与成人并没有多少差别。在儿童与成人合一成为“电视观众”(大众人)的文化里,政治、商业和精神意识都发生了“孩子气”的蜕化降级,成为娱乐,成为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使印刷时代的高品级思维以及个性特征面临致命的威胁。成人在电子世界里逐渐褪化,成人又重新回到心理年龄上的童年。

(3)对电视文化的批判

 ①电视的诞生包容了所有的话语形式,并迅速成为我们了解文化的最主要方式。电视媒介通过镜像文化创造出的是一个没有关联、没有语境、没有历史和没有任何意义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习惯了用趣味性代替复杂而连贯的思想;在这样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里,既不要求,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情。而电视的声像话语形式最易于展示的就是娱乐。正因如此,波兹曼将所有的“投枪”和“匕首”都掷向了电视,他对电视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最终让我们认识到了电视对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冲击。

②电视文化将我们带入一个追求感官刺激的“感性时代”。作为一种媒介形式,电视话语的“声像”结合,直接刺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于是人们开始了不经过大脑思考的“文化生活”。“娱乐”迅速成为满足人们视觉和听觉需要的最简便路径。波兹曼认为,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

 ③电视娱乐至死。波兹曼认为:“电视的思维方式和印刷术的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电视对话会助长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娱乐的声音”与“严肃的电视”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相矛盾,这使波兹曼对电视的传播行为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道貌岸然的政治广告、利欲熏心的商业运作以及严肃新闻的娱乐化,所有这些都让波兹曼头痛不已。

波兹曼既看到了新媒介与旧媒介在竞争中的明显优势,也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妥协与合谋;既看到了新媒介对环境带来的改变,也看到了它对环境的破坏和伤害。他想要提供的是一种整体平衡以对抗文化的倾斜,“强调的正是如何在这种重构和改造中保持文化的独立性,保持文化自身的协调、平衡和比例”。在今天看来,他的这种人文关怀精神,恰恰映现出某种生态学思想的睿智;这从另一个侧面更证明了他以“媒介生态学”来命名这一研究领域所体现出的匠心,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他对媒介尤其是电视的“媒介传播之实质”的深刻分析和整体性观照


又到了我们的作业时间,大家开心不?

一定要积极踊跃哦~~

作业

真题:联系历史和现实,评述传播研究中的“技术决定论”(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




训练作业小伙伴们记得发至:

传新网(www.)——“独家精品”版块

对应帖子下方的留言区

                  链接:  http://www./read-8329.html

(原文链接也是哦!)

学姐会抽选2篇进行批改点评哦!

作业截止到9月21日

如果对知识点还不把握,我们可以开卷作答

一定要跟着练习呀!!

每周跟着练习被选中机会更大!

传新网真题练习提分群:652693801

我们一起快速搞定真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