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马谈紫砂——紫砂壶的款识

 自华居 2017-10-08
小马谈紫砂 2017-10-03

时壶市纵有人卖,往往膺物非其真。--陈维崧

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

陈维崧

紫砂壶的仿古问题跟书画等艺术品一样,自古有之。产生这种现象的目的有多种,我们需要加以区别对待。

大彬款

一种是临摹。模仿前人的优秀作品是提高自身技艺非常有效的方法。临摹者在作品完成后往往盖上自己的印记,加以区别。其目的在于学习,追求技艺的进步,而不是经济利益。

另一种情况是,那些在作品刻上原作的名款,用以获取高额利润。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这类作品的价值。我们通常说看一把壶的价值主要通过泥、形、工、款、功。款仅仅是其中一个参考标准,而且在实际中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20世纪早期,上海一些商人,有组织、有纪律、有规模地制作赝品,首先从宜兴请来当时的制坯高手,然后或依据历史记述,或按按仿古规律,或直接按古籍中的壶样,让高手们进行作伪,从而获得暴利。而这其中,很多制壶者开始往往并不知情。如裴石民、王寅春、蒋彦亭、顾景舟和蒋蓉等这些大家都在上海做过坯。

撇开商人的利欲熏心,当时制作的壶中有相当一批造型各异且注重工艺,因此仅从工艺上讲,是相当值得称道的。1982年,顾景舟受故宫博物院邀请鉴定库藏紫砂,结果发现了两把自己当年在上海仿陈鸣远的“凤头龙把壶”。

所以就一把壶而言,首先应该注重的是实用和美观。实用性涵盖了泥、工和功三项,而美观则指形,是艺术层面的。款实际应该是最末的。可惜在实际中绝大部分爱好者陷入了误区,本末倒置。款实际应该是最末的。可惜在实际中绝大部分爱好者陷入了误区,本末倒置。

款所产生的附加值是市场导致的,并不是壶本身具备的,这类价值是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或者炒作来提高的。现在社会上大师满天飞,加上印章证书等极易仿制,对于大部分爱好者,特别是初入门的,我觉得更应该注重壶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款。

20世纪80年代末,台湾茶道的兴盛带动了紫砂茶壶的需求,在宜兴及周围城市出现了多处制作假壶的地下作坊。在宜兴本地也出现了诸多乱象,有以次充好的,有徒弟仿师父的,有师傅在徒弟壶上盖自己印章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刻的章已是令人真假难辨。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有些人在各种“档次“水平的壶上,大量仿制仿古代名人的壶或无名氏的古壶,然后印上电脑章。这些章有的是仿古人的,也有仿现代名家的。他们在大批低劣产品上任意盖上名人印记并制作相应的证书,大造舆论在实体店和网络上销售。省陶瓷艺术大师黄自英和喻小芳已先后公开声讨仿制自己茶壶的行为。这些行为对紫砂行业有着极其负面的影响。

作假行为,归纳起来,不外是”以新充旧“、”冒名顶替“和”以次充好“、”偷天换日“等。

还有一种“赝品” ,它们的出现并没有受人唆使,制作者也没有任何谋利目的,而且是公开的。世代相传生产着的已成为某种特定产品的代名词,如镌刻着惠孟臣印章名款的水平壶,现时生产的“君德“、”思亭“等名款的小水平壶。这些情况不能视为赝品,而只是艺人约定俗成的一种印款标识而已。

如今还有另一种现象。本身水平一般般,通过雇佣水军或其他炒作手段将自己包装成名家。这种现象愈演愈烈,以致现在经常碰到外来人问起某某紫砂名家,而行内竟无人知晓。

另外,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些壶明明是同一人制作,款却不一样。很多制壶者在不同时期用的印章是不一样,像顾景舟大师就用过很多不同款的印章。

顾景舟所用部分款识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才是辨识紫砂壶真假的正确打开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