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粉虱识别与防控,这个口诀要记牢【蔬菜卫士报 796】

 我心……飞翔 2017-10-08

夏末秋初是长江流域设施蔬菜烟粉虱的高发期,许多农民反映烟粉虱虫体微小,喜藏匿于叶片背面,抗药性强,使用常规化学药剂和常规喷雾法很难控制住种群密度。现将发生特点与防治编成口诀如下:

一、烟粉虱发生特征

小型白蛾,遍布全国,寄主广泛,为害猖獗,瓜茄豆薯,十字花科,Q代B型,演替更迭。成虫若虫,刺吸汁液,萎蔫枯死,褪绿变色,传播病毒,产生银叶,诱发煤污,影响光合。

注:烟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又名棉粉虱、甘薯粉虱,全国均有分布,主要为害瓜类、茄果类、豆类、薯类、十字花科类、伞形花科类等蔬菜。B型与Q型是入侵性较强、分布较广泛的2种生物型,近年来,Q型烟粉虱逐步取代B型烟粉虱。除刺吸植物叶片汁液,使受害叶片褪绿萎蔫或枯死外,还可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与传播病毒病。


二、烟粉虱形态特征

成虫黄淡,白翅无斑,翅合成脊,脊缝明显,梨形小卵,黄绿散产,端柄顶尖,立于叶面。黄色若虫,红色眼点,初孵可爬,足角皆全,二至三龄,退化变短,伪蛹固定,体扁如盘。


注:成虫双翅合拢时呈屋脊状,中间可见黄色的腹部。雌虫腹末钝圆,雄虫腹末较尖。卵长梨形,顶部尖,端部有卵柄,卵柄插入叶表裂缝中,产时为白色或淡黄绿色,后颜色逐渐加深,孵化前变为褐色。若虫4龄,1龄若虫有足和触角;2、3龄时足和触角退化至只有1节;4龄若虫称为伪蛹(拟),黄色,伪蛹皿状孔为长三角形,舌状突长,匙状,顶端有1对毛,尾沟基部有瘤状突起5~7个。

三、烟粉虱生活习性

南北发生,夏秋高峰,世代重叠,叶背密生,成虫生殖,孤雌两性,中午活跃,短距飞行,趋光趋嫩,虫态分层,卵产上部,下层成蛹,初孵为害,随后固定,适应高温,棚室偏重。


注:烟粉虱在南方地区每年发生11~15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而在北方地区露地不能越冬,但保护地中可以周年为害。烟粉虱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嫩性,可两性生殖,也可孤雌生殖,多在植株的中上部叶片产卵,卵不规则散产于叶背面。烟粉虱能适应较高温的环境,25~30℃是其种群发育、存活和繁殖最适宜的温度条件。

四、烟粉虱防治策略

抓住两端,控制中间,净苗隔断,减少虫源,寄生诱捕,前期防范,合理用药,最终关键。


注重预防,围绕“隔、洁、捕、寄、治”五字方针,采用隔断蔓延、移栽无虫苗、黄板诱捕、释放寄生蜂和农药防治5个环节进行防控。

五、农业防治

铲草除残,清洁秧田,无虫移栽,控制虫源。


注:前期关键性措施是培育无虫苗,控制烟粉虱的初始种群数量。育苗间要与生产温室隔开,育苗前清除残株和杂草,必要时用烟剂杀灭残余成虫,覆盖40~60目防虫网,以防止成虫迁入。


六、物理防治

高温闷棚,七到十天,烟剂熏杀,减少虫源,外遮虫网,内挂黄板,阻挡隔断,监测防范。


注:棚室蔬菜种植前覆盖40~60目防虫网。发生初期,于棚室内667平方米悬挂40cm×25cm黄色诱虫粘板20片,悬挂高度以略高于植株顶部为宜,随着植株生长不断调整黄板高度。

七、生物防治

粉虱初生,生防先行,寄生小蜂,捕食瓢虫, 真菌细菌,花蝽草蛉,最多使用,丽蚜小蜂, 一株一虫,四倍挂蜂,一周一次,四次防控。


注:成虫发生密度较低每株1头以下时,悬挂丽蚜小蜂或桨角蚜小蜂蜂卡,虫蜂比为1∶4,每隔7~10天挂1次,每季蔬菜挂4次以上。

八、化学防治

幼苗灌根,棚室烟熏,初期喷雾,控制种群, 螺虫乙酯,噻虫胺嗪,氰虫酰胺,轮换相混。


注:在幼苗定植前,可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000倍液灌根防治,每株30 mL。棚室内可选用敌敌畏烟剂250g/667平方米或20%异丙威烟剂250g/667平方米等,在傍晚收工时将棚室密闭,把烟剂分成几份点燃进行熏杀。发生初期,可选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2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500倍液等防治,一般10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将药液均匀地喷洒在叶片背面选择早上或傍晚进行,并注意轮换用药。

作者:司升云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