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阳楼上一代诗圣的千古绝唱

 闻歌起舞255 2017-10-08
  • 【笃文说诗 第一期】岳阳楼上一代诗圣的千古绝唱

  师从夏承焘、张伯驹二老从事诗歌创作。曾参与创建中国韵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词赋杂志、中华吟诵学会等。历任副会长兼秘书长、董事长等职。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诗词大会的首席顾问和诗词中国杰出贡献奖的获得者。
  著作有《宋词》、《宋百家词选》、《金元明请词选》、《豪放词》、《婉约词》、《华夏正气歌》及《周笃文诗词论丛》。作品有《天风集》、《影珠书屋吟稿》、《霜柯集》、《当代中华诗词名家精品集 周笃文卷》。所撰《雁栖湖会都赋》已刻石雁栖湖会都塔亭中。

  各位诗友大家好,《笃文说诗》现在和大家见面了。

  今天我与诗友们共享的题目是关于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登岳阳楼》。 

  如果说杜甫的《登高》是七言律诗的极致,那么这首《登岳阳楼》也可以说是杜甫的五律压卷之作,把他的爱国之心写到哀恸千古,的确是他非常杰出的代表作。

  杜甫原来在严武(唐朝中期大臣、诗人)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严武的突然去世,杜甫失去了生活的依赖,便离开成都,来到重庆的奉节(夔州),住了两年以后就打算经过湖北回到洛阳。

  于是他买了一叶扁舟,带着自己的家属沿着江陵公安来到了洞庭湖上的岳阳楼。

  这个时候的杜甫已是老病之身,有肺气肿、风痹等多病缠身。到了岳阳以后,他还是带着病重的身体登上了岳阳楼,写下了《登岳阳楼》这首千古绝唱: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五律诗写得特别的沉郁悲壮,忧国伤民,给后人以极大的影响。他把对自然的赞美,对民生的苦难融合在了一起。

  首先,前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他以淡墨平起引入话题。有人说这首里边有"喜初登也"之意,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这一首诗从头到尾没有喜字,没有喜的意思。

  它主要起到的作用是烘托第二句,也就是颔联,即"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楚东南坼"是讲浩荡的洞庭湖把吴国和楚国冲裂冲为两半。

  这个"坼"字画龙点睛,是一个磨炼出来的极有力度的诗眼。"乾坤日夜浮",是说星光日月都好像浮在浩渺的洞庭湖的波光之上。这个浮字也是极有力度的,这个意象可以说千古以来无人能及。

  第二句颔联达到这样的高度以后,第三联就是曲高难继了。  

  但是伟大的杜甫在这里角度一变,由写自然的壮美转而写到个人生活上的戚苦,他本来是想从湖北到洛阳去,赶上了战火,亲戚失联,他去不了了。

  这一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对老病,无一字对有孤舟,这是绝美的对句,把这种戚苦无助老人的现状深度的再现出来,他是通过这样的对比,使这局变得开阔而沉挚。

  最后怎么办呢?诗写到了这个程度,接尾是非常难接的,但是伟大的杜甫毕竟不同凡响,"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关山的北边,即河南河北一带还在混战,我抚着船上的栏杆,我爱国忧民的感情使我老泪浪浪。

  这首诗把一个伟大的诗人这种关怀国家,关怀民生的一种大爱和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与伦比,可以说屈原以后仅此一人,这首诗在中国诗坛上那是有着崇高的地位。

  我们说诗歌是言志的,中国的诗歌在这方面体现了三个要素,一种是悲悯情怀,他不光是为自己,他是为万千民众的苦难而动情;一个是忧患意识,这里面都是忧国忧民,充满着忧患意识;再一个就是时代的沧桑感。这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应该关注社会的三个要素,在本诗体现得非常充分。

  当代诗人讲诗词理论的时候也提出了三个要素,叫"三度空间",即纵向的时间感,横向的地域感和交叉的现实感,这首五律诗中达到了非常完美的程度。

  他从昔年开始写到现在,就是时间感,"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最后到"戎马观山北,凭轩涕泗流",写出了一个大动荡的历史时代。

  空间感不用说了,他讲到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这个空间是无限大的,他把天地乾坤都呈现在笔底了。

  最后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就是与时空、历史相交叉的现实感的完美体现。

  所以,按照现代诗词理论来说这首诗也达到了极致,这就是经典,这种经典必然是光景常新,不可超越,难以重复的,所以一直传颂到现在。

  和杜甫这首诗相类似的还有一个比他大20几岁的孟浩然的一首诗,叫做《望洞庭赠张丞相》,这首诗也写得很好,特别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也是奇笔写出的山水名篇。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