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根雕艺术】的选材及创作

 A芝兰之室 2017-10-09



         根雕创作,是以选材为前奏的审美体验,是艺术创作心理过程。可以这样说,选材是根雕艺术家以自然形态为审美对象的审美心理过程,与真正的由“艺术思维”创作而成的“艺术品”,存在本质上的差距。


         根材——天然材质,源自大自然中新陈代谢产生的奇木异材。阴沉木、浪木、碳化木、树瘿、过火木等等,都可以被作为“根雕艺术”创作的载体。根材自身的特质,不能用美与不美、艺术不艺术来评价,它只是人们在视觉审美范畴内的客体物质元素。人是审美的主体,将自然之根材变成艺术品的,是人类中那些具有艺术天赋的艺术家,而不是天然之根材自身使然。因此,一些人将根雕艺术称之为“根的艺术”,简称“根艺”,显然属于逻辑理念的本末倒置,艺术理念的谬误。


          传统价值观念中许多针对根雕创作艺术本体语言的阐释,都将这门艺术的核心价值定位在“自然美与人工美”“天人合一”基点上,更有一种观点认为,“根即美,美即自然物,自然美就是艺术美”的说法。而实际在创作实践中,这种观点显然是行不通的,与艺术的理论追求方向恰是南辕北辙。这先要从根雕创作的材料选择谈起。


         面对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天然根、木,不管是艺术家还是旁观者,都会各抒己见,对材料“好看”与否表明态度,而不会众口一词地全票肯定。这就直接否定了“根即美,美即是自然物,自然美就是艺术美”的片面观点。即便是面对同一块根材或团虬、或嶙峋、或苍桑,或舒展的自然形态,一群人就有一“群”不同的感受和解读。这种“审根”的差异,或者说观众因着自然物而进行的审美观照,因每个人个体所处的地域文化的不同、受教育背景不同、性格养成环境不同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视知觉记忆中对“自然美”不同的审美取向,以及生成的各自不同的内心观照。


          对于“自然美”的定义,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曾如此诠释:“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可以引起人们感官愉悦,未经打上人类劳动印痕的自然物,自然景观,可以称为自然美。”而美学之父黑格尔却有另一种角度的理解,他认为:“尽管人们常常谈到自然美,却没有人把这种美单独提出来,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在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美比现代人谈论得更多。但这种谈论仅流于空谈,因为人们很难找到确定的概念相统一的标准。因此,我认为研究自然现象之美就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根雕艺术若一味强调“自然美的艺术”,此讨论实在是毫无价值,因为没有哪一位作者可以给处在原始状态的根材本身定出一个“确定的概念和统一的标准”。自然也就谈不上哪件根形是“美”的,哪一种形态是不“美”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