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枣阳实地考察蜈蚣养殖场学到书本上难以了解的知识

 寿世保元中医馆 2017-10-09



 
 


 

 

 

10月4日,专程前往枣阳天龙特种养殖场,经向养殖场老总罗永林老师请教并实地参观,才知道我们一般中药材市场的蜈蚣与养殖蜈蚣的区别。

1、品种区别:天龙养殖场养殖的蜈蚣品种,是在野生蜈蚣的基础上,10多年经不断选育的红头少棘蜈蚣,体型明显大于一般野生蜈蚣,体长最长可达的25厘米左右(见图1)。

2、加工方式区别:一般蜈蚣加工(干燥),基本上都是采用自然晒干的方式,很容易造成污染(苍蝇叮咬)或者霉变,影响制成品(药材)质量。

而天龙养殖场采用的是“冷冻风干”技术(设备)进行脱水干燥,无污染、蜈蚣虫体组织和有效成分未被破坏,药材形状和质量均好

3、药材品质区别:蜈蚣属肉食性动物野外生长的蜈蚣,主要食用的昆虫有蟋蟀、蝗虫、金龟子、蝉、蚱蜢以及各种蝇类、蜂类,甚至可食蜘蛛、蚯蚓、蜗牛以及比其身体大得多的蛙、鼠、雀、蜥蜴及蛇类等基本靠其毒脚释放毒液将活体昆虫等麻醉或致死后才能进食,而这个过程会消耗很多毒液,致使其“毒性物质(主要有效成分)”减少,影响产品质量(毒性物质少)。

养殖蜈蚣,按时定量给予新鲜死体动物组织,不需要其释放毒液“毒死”食物就能轻松满足食用,体内保留的毒性物质较多,其制成品(药材)质量更好。

特别说明:传统中医应用各种药材,主要考虑的是其“药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等”,使用蜈蚣,虽然主要是采用其性善走窜”而能“熄风解痉,搜风刮络功能,但也需参考其有效成分。

因本所长期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所研制的基础方“三参四龙丸”,蜈蚣是必用品,通过此次实地考察和学习,才真正知道以后在临床用药方面的取舍。

 

附:

蜈蚣中国药典

来源,又名百足虫、千足虫、金头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人工饲养的蜈蚣,一般在7-8月采收;野生蜈蚣在夏季雨后根据栖息环境翻土扒石寻捕。捕后,先用沸水烫死,取长宽和蜈蚣相等,两端削尖的薄竹片,一凋插入蜈蚣的头部下颚,另一端插入性端,借竹片的弹力,使蜈蚣伸直展平。晒干或烘干。

炮制:微火焙黄,剪段。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息风镇痉,功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g;研末,0.5-1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油浸或研末调敷。

中医传统认为,由于蜈蚣的头脚所含毒性物质较大,而在处方用药时,一般都建议“去头脚”,但现代药理学研究,蜈蚣的效果主要来自于其“毒性治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