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躬势”的功法原理

 新建m2hn6uorw8 2017-10-09



    本势动作方法是顺着前势卧虎扑食势的动作,起身,身体重心后移,随之身体转正;右脚尖内扣,脚尖向前,左脚收回,成开立步姿势;同时,两手随身体左转放松,外旋,掌心向前,外展至侧平举后,两臂屈肘,两手掩耳,十指扶按枕部,指尖相对,以两手食指弹拨中指击打枕部3次或7次(即鸣天鼓);目视前下方成打躬势预备势。

    接着,身体前俯由头经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由上向下逐节缓缓牵引前屈,两腿伸直;目视脚尖,停留片刻。随之,由骶椎至腰椎、胸椎、颈椎、头,由下向上依次缓缓逐节伸直后成直立;同时两掌掩耳,十指扶按枕部,指尖相对的;目视前下方。

    由身体前俯前屈到身体伸直成直立为一遍,共做3遍,并逐遍加大身体前屈幅度。具体是第一遍前屈小于90度,第二篇前屈约90度,第三遍前屈大于90度。



    从本势动作结构来分析,本势动作可分为鸣天鼓和打躬两部分,前部分为后部分的预备和基础。鸣天鼓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方法。该法最早记于邱处机的《颐身集》,其后《河间六书》、《圣济总录》、《修龄要旨》等中都有鸣天鼓的练习记载;这种保健方法在健身气功十二段锦中也有应用。

    此外,现代也有采用此法治疗耳部疾病的报道。由此可见,其实用性和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觉灵敏;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髓海不足,易致头晕、耳鸣。练习时的掩耳和叩击可对耳产生刺激,因此,鸣天鼓练习可以达到调补肾元、强本固肾之效,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同时也是为下一步激发全身经气打下良好基础。



    本势功法另一主要旨意在于通过躬身弯腰动作,刺激督脉,调节阳经气血,激发全身经气,达到通经活络,疏利关节,柔筋壮骨,调畅气血,神气更加冲和。

    中医认为督脉起于小腹胞中,下出会阴,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络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止。

    此外,督脉还有三个分支,其一从脊柱后面分出,属肾;其二从小腹内部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其三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于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入络于脑,别出下项,沿肩胛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联络。

    另一方面,由于督脉循行于背正中线,与六条阳经在大椎穴相交会,是阳脉之督纲,对全身阳经起到调节作用,故有“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经”之说;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关系。

    《本草纲目》称:“脑为元神之府”,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如果督脉脉气失调,就会出现“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的病症,这都是督脉经络之气受阻,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之故。由于督脉的别络由小腹上行,如脉气失调,亦发生从少腹气上冲心的冲疝,以及癃闭、痔疾、遗尿、妇女子不育等症。

    此外,据《针灸大全》载八脉八穴,后溪通于督脉,其主治证有手足拘挛,震颤、抽搐、中风不语,痫疾、癫狂、头部疼痛,目赤肿痛流泪,腿膝腰背疼痛,颈项强直、伤寒、咽喉牙齿肿痛,手足麻木,盗汗等。由此可见,督脉对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本势动作通过头、颈、胸、腰、骶椎逐节牵引屈伸运动,正是调畅督脉的一种锻炼,这一运动过程,颈、腰、膝以及胸腹等肌肉产生紧松紧的运动变化,这种松紧松的运动变化,对任脉、冲脉,特别是督脉、膀胱经,以及其它经络穴位都能起到有效的良性刺激作用,是提升阳气,促进全身经络气血运行,畅通脉络,调理内脏,平衡阴阳的重要方法,对防治与督脉相关疾病以及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本势功法主要意旨在于锻炼督脉,增强阳经气血,提高督脉调节全身气血运行能力。因此可以说本势动作是阳经的最佳练习方法,也是预防和治疗腰背、颈肩,以及相关的疾病的良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