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的拥抱,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

 富书 2020-06-20

国庆参加同学聚会,亿万富翁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全在这2件事

谁也无法代替你去看世界,谁也无法替你追诉自己的灵魂

刚刚,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揭晓

妈妈们,在你的孩子需要的时候去拥抱他,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你接纳他、爱他、给他回应的表现,而孩子的归属感、价值感和安全感是他一生幸福的基础。

作者:花妈妈(富书专栏作者),转载请加微信fushuzhuoluo

01

《爸爸去哪儿》第5季里,有这么一个片段:

村长李锐要抱暖男Jasper去做游戏。

Jasper回道:“我不用抱,因为我太大了。”

观众们大呼小家伙太贴心,我却觉得有一点伤感。

我想起我刚生完孩子不久,我家孩子那时总是一放下就哭,抱着才能睡着。

那时家里人跟亲戚都苦口婆心的说:“千万不要惯孩子,孩子不能一直抱,抱着就放不下来了。”

当时还看了一些育儿的书,有专家说孩子哭的时候就不要抱,不哭就抱,不要一哭就抱,这样孩子就会以哭来要挟你。

中国网络流传最广的帖子《美国妈妈带孩子的17个绝招》真相:南加州著名的儿科医生JANE GU,其实是个华人,在美国网络可以搜索到,且差评不断。

现在国内网上疯传的哭声免疫训练法、延迟满足训练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法,其核心思想就是这些行为主义者的理想国,是一个彻底程序化了、光秃秃的,没有情感的世界。

在他们看来:“人不是神圣的精神存在,而是机器,环境怎么塑造和训练,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

产生错误的根源,在于我们认为刚生下来的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怎样添画,孩子就会怎样。

02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

她认为,人有双重胚胎期,一个是肉体胚胎期,在母体中度过,当胎儿降生到这个世界,肉体胚胎期就宣告结束了。

与此同时,他们将开始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就是“精神胚胎期”。在“精神胚胎期”,即6岁之前的儿童本身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天然能力,即所谓“吸收性心智”。

从婴儿期开始,他们通过与周围环境(人和事物)的密切接触和情感联系,获得各种感觉、经验与印象,并由此构筑自己内部的精神世界。

林文采博士在她的《心理营养》中讲过: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营养,更需要心理营养,孩子具有先天气质。

刚出生的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是一个独立的精神胚胎,他需要养育者给予他回应,来建立他的价值感和安全感。

孩子需要的营养有:归属感、价值感和安全感。

3岁以前的孩子这些感觉都是不足的。越不足就会去索取,所以,去抱抱孩子并不会惯坏孩子的,相反地抱孩子可以跟孩子建立一种心灵的连接。

犹如需要物质和生理的营养,孩子同样渴求心理的滋养。需要与父母有心灵的连接,并不断地在收到心理回应的过程中,建立起归属感,获得自己的价值感和安全感。

0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基尔斯做过一个著名实验:

他找来两组孤儿,一组找人来做他们的母亲,与他们交流对话拥抱,另外一组只供给食物、水、衣服等必备生活用品。

20年后跟踪这些孤儿发现,前一组智力发展良好,大都结婚,能够自食其力。

后一组恰恰相反,生存质量很一般,有很多人患病,有些人甚至没能存活下来。

斯基尔斯通过这个实验告诉人们:拥抱和爱等身体接触,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没有爱的滋养,只想用一些方法、手段来培养孩子,可能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背后的伤害更大。

一切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教育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我的一个表妹,是家里的老二,她出生的后父母都比较忙,从小就是在摇篮里长大的,她的爷爷每天负责摇摇篮,她的妈妈经常说她小时候特别乖:自己在摇篮里一睡一天,醒了也不哭,睁着眼睛到处看。

可是现在的她很自卑、敏感、不愿与人交往,就是因为她的安全感没得到满足。小时候一次次的要求没被满足,后来她也就不要了,但是安全感不足会伴随她一生。

这可能与她小时候没被拥抱有关,不愿意抱孩子在孩子眼里意味着:妈妈拒绝了她,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都拒绝了自己,她就难以对这个世界、难以对他人产生信任。

04

今天带孩子出去玩,在路上碰到一位同样带孩子的妈妈。

孩子两岁左右的样子,孩子一直不愿意走路,张着手要妈妈抱,那位妈妈训斥孩子:“这么大了,天天要抱,自己走。”

临走时,那位妈妈得意地跟孩子奶奶说:“孩子不能惯,要让孩子独立,你看,他不是能自己走。”

很多妈妈都会发现:孩子会走路以后却不爱走了,出门非要抱;能自己拿着勺子稳稳的吃饭了,却不愿意自己吃了,想要妈妈喂。

宝宝的“退步”行为,真的是“变懒”、“无理取闹”吗?

孩子哪里是退步、不独立了?

除了这些活动本身枯燥外,他已经学会不想再去做以外,他可能是在索取安全感来确认依恋关系。

这个时候父母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当你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后,你会发现孩子会继续去探索。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05

曾经哭声免疫法因为见效快,让妈妈省心省力,曾在美国风靡一时,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付出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反思和摒弃,现在他们提倡“亲密育儿”。

现在,我们虽不再认同“哭声免疫法”,但其原理任在祸害着我们的孩子:孩子是一张白纸,你怎样塑造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言论比比皆是。

孩子的任何好习惯,比如独立、友善,都非培养出来,而是依恋和抱持得到充分满足后自然会如此。

妈妈们,在你的孩子需要的时候去拥抱他,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你接纳他、爱他、给他回应的表现,而孩子的归属感、价值感和安全感是他一生幸福的基础。

我们的每一次拥抱对宝宝的大脑都进行了一次良性的刺激,对他智能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拥抱你的孩子,用拥抱来点亮孩子未来的路。

作者简介:花妈妈,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专栏作者,80后幼儿园园长,爱孩子爱读书,坚信爱与专业是最好的教育。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